曹操,一个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人物。正史野史疑惑民间,对于他的评价似乎总是褒贬不一。确实,曹操的一生也许无法被冠上绝对正面的形容词,但曹操是否仅有那些恶人行径,而自身毫无亮点呢?答案肯定也是否定的。若曹操真的毫无作为,其身边又怎么可能聚集起郭嘉、荀彧等治世之能臣,夏侯惇、徐晃等当世之名将?
当年,易中天在评价“曹操是枭雄”这句话时曾言:“何为枭雄?枭雄即英雄!”可见,若是仅以智谋与气概而论,曹操确实不失为一个英雄的人物。今天,我们仅以智谋、战略眼光和治世能力的角度出发,来走进被当代人戏称为“曹老板”的传奇一生。
年少有为,却不得志
与刘备刘老板28岁创业、48岁才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道路不同,曹老板的创业难度相对来说完全就是新手模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是汉相曹参之后,其父曹嵩又是当时拥有侯爵的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曹操在出身上,比空挂了一个“汉室宗亲”身份却还不为人所认的刘备可发达多了。
19岁时,曹操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洛阳是皇亲国戚以及各路贵族权要的聚居之处,原先的洛阳官员对辖区内的治安基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不是起兵造反,基本就是“平安无事”。然而曹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认法不认人,故而也得罪了不少权贵,最后明升暗降,调离了洛阳。
6年后,曹操受朝廷征召,官拜议郎,用现在的话说,大概是国会议员这么个概念。曹操在其位,谋其职,上书劝谏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可惜未被汉灵帝采纳。而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然东汉朝政已经日益腐败,此乃大势所趋,曹操自知无力回天,无奈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初露锋芒,无奈天时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曹操临危受命,任骑都尉,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最终大获全胜。曹操因功获封,官至济南相。此时的曹操已经29岁,距初治洛阳已过10年,然而曹操似乎就是“毫无长进”,不畏权贵,治事如初。济南有县十余个,各县官吏多依附贵势,故而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城主都知道这些人背后都有靠山,故而皆置之不问。然而曹操到职后,不问背景,只问罪责,行一城之主应尽之职责,大力整治贪腐恶吏,一下奏免了八成的地方官员,令得济南官场发生“大地震”。各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济南在曹操的治理下“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9年,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不听曹操劝谏,一意孤行欲灭十常侍,结果反丢了性命。没过多久,董卓入京,拥兵自重的他祸乱朝纲,倒行逆施,曹操不愿与其为伍,遂改名易姓逃回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并同时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贼。
接着,便是著名的“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然而可惜的是,这十八路人马,表面上是一心勤王,实则不少人都是心怀鬼胎;盟主袁绍的谋略和眼光又不如曹操,致使董卓兵败、挟天子迁都长安时,竟错失决胜良机,决定按兵不动;其余诸侯又惧怕董卓的西凉精锐,也不敢贸然追杀,致使只有曹操一路独自引军西进,结果兵微将寡,大败而回。
曹操战败回来后,见诸侯均不敢贸然进军,便建议各踞要害,围困董卓;然而诸侯皆不愿听曹操之言,只顾趁机私下发展自己的势力。曹操见状,心灰意冷。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诸侯联军至此解散,各奔东西。
官渡一战,称霸北方
十八路诸侯分崩离析后,曹操看出了东汉的病根所在。“摇人救不了汉朝”,曹操明白只有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才能有足够的话语权,救这个国家于危难之中。于是他开始着手发展自己的势力,收兖州、定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执天下牛耳;谋徐州、破袁术、败吕布,然后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劲敌——袁绍。
公元200年,袁绍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官渡之战拉开序幕。当时,曹操的兵力远不及袁绍,双方兵力悬殊到甚至曹操帐下众将都觉得没有胜算,士气低下。但是,曹操却鼓励众将,言袁绍为人刚愎自用,帐下将士皆为骄兵,看似人多将广,实则乌合之众,不堪一击。随后,亲自领军准备迎战袁绍。众将闻言,又见曹操亲上战场,士气大振。
曹操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随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杀得袁军措手不及,颜良于混乱中被斩 ,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知袁绍得信必派大军前来,不可力敌,故立刻率白马军民西撤。果然,不久后,追兵渐近。曹操命军士解鞍放马,弃辎重于道边,营造慌乱逃命的假象以迷惑追兵,自己则仅率数百骑埋伏于道边。袁军追兵大至,见道边辎重,瞬间将军纪抛于脑后,哄抢财物,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然而,袁绍虽然损兵折将,但是人数优势依然明显。双方攻防鏖战了两个月左右。久战之下,曹操的粮草见底,处境极为困难。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遵许攸之计,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走小道偷袭乌巢。然而奇袭乌巢虽然使得袁军混乱,但守将淳于琼却据守营寨,曹操一时未能得手,而得到消息的袁绍则已经派援军回防。危急时刻,曹操鼓舞将士,不顾背后的袁绍增员而只攻乌巢,士卒们拼死一战,最终大破乌巢。因粮草被焚,袁军溃散,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曹,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北方形势也因此尘埃落定,曹操的“创业”终于度过了困难期,“曹老板”的名号就此实锤上线。
获胜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发现了有不少自己的官员与袁绍私下勾结。曹操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以示不予追究,令部下对其无比钦佩与感恩,自此以后都死心塌地跟随曹操,再无二心。
官渡之后,曹老板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夺取荆州继而以图天下,却在赤壁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合计而败,号称的80万大军,逃回去的仅寥寥几百;不过,毕竟北方根基还是比较稳固的,没多久,曹老板灭马腾、降张鲁,但是在汉中败给刘备,无奈撤回北方。撤出汉中后,曹操将国策调整为养兵屯垦,人话翻译就是:可劲儿发育!这也为魏国打下了坚固的战略资源基础,保证了魏国立于不败之地。
严明律法,唯才是举
由于宦官乱政,权贵结党,皇亲营私,曹操为官之初始终无法彻底施展自己的抱负。直到他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袁绍治理冀州时,“以宽治宽”,致使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百姓民不聊生;而曹操治理冀州后,“重豪强兼并之法”,严明律法,违者不论出身,均依法严惩。当时不以为意、明知故犯而被其惩处的豪绅不计其数,百姓大为喜悦。
汉朝选拔官吏,规定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这使得许多寒门子弟永无出头之日,大量潜在的人才因此流失。曹操深知此弊端,所以用人不重出身,但凡能够“明达法理”,能行法治者,皆可为官;反之,即使出身名门,但是为庸才、不重法理者,在曹操手下不但不能为官,甚至会因自己的蛮横行为和权贵思想而受到处罚。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曹操强调“唯才是举”。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曹操的任人唯才,打破了汉朝固有的士族门第观念和传统,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纵观曹操一生,历史对其评价,大多不离“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曹操的抑制豪强、人才制度改革,不得不说在东汉时期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举措,连毛主席都对此做了非常正面的赞赏。确实,若以历史的背景而论,曹操绝对算是个反面人物,但其军事战略、治世能力,加之以一己之力创建魏国,也不愧于称其一声:曹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