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心居》已經更新過半了,故事演到這裡已經漸入佳境。
它是魯迅文學獎作者和地道上海人滕肖瀾對此刻的上海和大時代對於個人際遇的觀照。相比之前熱播的《人世間》,這一部時間跨度沒有那麼長,但故事同樣很豐富,以房為扣,展現了當今上海不同階層民眾的掙扎、奮鬥和追求。老上海人、新上海人,終歸要在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心安之所。
滕華濤不愧為國內最會拍生活的導演,《心居》是近年來少有把人性的複雜多面和世情的起伏無常講透了的都市劇。
該劇反響也證明,優秀原著+強制作班底打造的聚焦社會話題的現實題材大劇,依然是能夠激發觀眾共鳴的收視大殺器。該劇在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的雙臺收視率已經累計破2,愛奇藝站內熱度也接近9000。
最厲害的還是,進入故事後半段,該劇沒有絲毫疲軟的跡象,反倒戲味更濃,人物命運愈發牽動人心。
不得不感謝這群實力派的演員:海清、童瑤、張頌文、馮紹峰。除了主角,本劇黃金配角也特別多,個個演技不凡。
好劇本、好導演、好演技,就有了一個個有個性,有生活,有性格的人,一部豐富生動的群像大戲。故事中有人性的複雜與多變,也有不變的善良。
而隨著大結局開始顯山露水,劇中的眾多人物終將逐漸迎來各自的結局,有人得到,有人失去,有人峰迴路轉,有人重新開始。
相比原著,多個人物的命運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變。而在角色命運裡,往往藏著一部劇集最深的秘密。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故事中10位人物的命運,值得關注的不僅是角色最後的結局,還有他們如何一步步走到這裡。
正像本劇的英文名Life is a Long Quiet River(生活宛如幽靜長河)所傳達的,最令人唏噓感嘆的從來都不是故事,而是生活。
10、葛玥父親(白凡飾)
《心居》講各種感情,也講人情,以顧家為中心,輻射了幾條人情線,最近讓觀眾上頭的,是葛玥顧昕這條線,但我想先說說葛父這個人。
他大概是《心居》裡,最清醒的角色。
他對葛玥的婚姻一開始持反對意見,如今看太有先見之明,歲月磨礪的智慧下,顧昕什麼人他一望便知。
但相比葛玥母親的多次刁難,面對顧昕一臉虛偽表忠心稱會對葛玥好,他卻微笑接受,還多次和顧昕談心,給他加油打氣。
兩家人訂婚,氣氛並不融洽,但該咋處咋處,兩家人合力給小夫妻買了一套豪宅。他又送了葛玥顧昕一輛豪車。
但這個角色真正打動我是在他犯了錯誤,在職場被一擼到底,從局級領導變成普通科員以後。
女兒在婆家受氣回來訴苦,他一邊心疼女兒,一邊教女兒:“你要堅強起來,別人對你好,你過得去;別人對你不好,你也過得去。這才是本事。”
這段話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慈父——父母為子女計,計長遠。
他知道顧昕不是什麼好東西,也知道強拆姻緣沒用,該做的都做了,世事變化後只能教會女兒去面對。
所以他說:“我們再寶貝你,也不可能一輩子陪著你,是我以前把你保護得太好了,反而讓你太軟弱,一點風雨都經不起,雖然現在晚了點,但還來得及。”
一段話,隱含了巨大的學問和人心的博弈,須是設身處地,才能理解當事人的心態,編劇也是極通世情的。
葛父的結局尚算平穩,最後和老伴攜手終老,但葛玥的人生要靠她自己了。
父親在子女的人生中,終究是要退場說再見的。
9、施源母親 (吳冕飾)
這應該是國家一級演員和上海人吳冕演過的最不討好的角色,我認為沒有之一。
《心居》不同於其他家庭劇的地方在於,同樣是描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樣有著強烈的戲劇衝突,卻抓到了少被講述過的暗湧和細節——家人之間並不總是一團和氣,有葛父這樣通情達理的長輩,也有作妖的。
施母令很多觀眾血壓飆升的一場戲,是顧清俞第一次去施家,施母特地邀請了黃阿姨和其女兒,安排在顧清俞的左側。
顧清俞落座後,施母拿出老照片給她看,炫耀世家子弟的出身,是給顧清俞下馬威。
接著又大談特談娃娃親,擺明是噁心顧清俞。
黃阿姨趕緊用“傻事”來化解尷尬。施母卻不依不饒,強調“我們是世交。”
施母看不上顧清俞的家庭出身,當年顧清俞的爺爺奶奶租的就是施源家的房子,她認為顧家就是小戶,配不上兒子。
有觀眾說她是躁鬱症由她吧,可即便她清醒著,她也是瞧不上顧清俞的。
真正讓所有人難受的也根本不是躁鬱症,而是她骨子裡自以為是的傲氣和優越感,有網友說:這種人的“架子”是一輩子都要端著的。
或許正是顧清俞的快速上升激發了她的不適,因為會讓施家的優越感黯然失色。倒是施源對母親說:全世界都知道我不優秀,唯有你不知道。
原著中施源接受了親戚的遺產成為千萬富翁,但施母反倒受不了大刺激,沒幾天就割腕了。這也不是第一次,前兩次及時發現撿回命,最後一次她把自己關在廁所,等施源發現,血早已流乾。
這實在是個沒法讓人喜歡的悲苦角色。吳冕年輕時是冷豔的摩登美人,
後來演《紅色》這樣的配角也溫柔有禮,可愛又美好。本劇中的人物卻不夠美好。
但人世間本來如此,一樣米養百樣人,千姿百態,構成一座城。
8、顧士宏 (節冰飾)
如果要在劇中選一位代表老上海,我選顧士宏。
作者眼中的上海時尚又傳統,大氣,有些地方又細膩得過了頭,終究是耐人尋味。
《心居》的 “顧家三兄妹”,老大顧士海,老二顧士宏,三妹顧士蓮。
在時代、地域和個人選擇下完成命運分野,顧士宏看似是最平庸的那個。
他有一兒一女,老婆走得早,他一個人將兒女拉扯大。顧老太太也跟著他住在一起。
兒子顧磊,娶了外來媳婦馮曉琴,生了兒子小老虎。
女兒顧清俞,成功且優秀,卻偷偷領證結婚,殺顧士宏一個措手不及。但一開始是顧士宏點頭,顧清俞才拉施源進家族群。
後來一場家宴被施母搞得七葷八素,顧清俞整個人氣炸,對施源說他媽對她說那些話她可以忍,但是那麼羞辱她爸爸太傷她的心。
但顧士宏表現得大度又幽默,說一年就吃一次飯,別說嘴上說說,就是動刀動槍,穿上鎧甲就過去了,反倒是擔心女兒。
他看出來顧清俞的婚姻有問題,但也只是輕輕點到即止,沒有嘮嘮叨叨事後諸葛亮。
最打動我的還是顧士宏老年喪子後的反應。
其實之前他就夾在姑嫂之間左右為難,卻還是借了50萬老本給馮曉琴買房,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想把媳婦當“外人”。顧磊意外去世,觀眾說顧家怎麼就原諒馮曉琴了?
其實是顧士宏先原諒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顧磊之死馮曉琴怎麼伶牙俐齒也說不過去,她就是最大責任人。所以馮曉琴起訴樓下鄰居亂放玻璃造成顧磊死亡,顧士宏氣到跳腳。
這背後不僅是 “家長”,也有“裡短”,鄰里街坊的人情是顧士宏極在乎的。
但他還是原諒了媳婦,女兒再分析利弊,他說再多的錢也換不回顧磊活過來。下雨天,他親自給兒媳送傘。
我認為這是老一輩處世的大智慧,不是看不出對錯,而是放下對錯,生活才能繼續。
中國人與家庭的關係,很少是絕對的怨或愛。
所謂家庭中的人情,就是有過怨懟,有過微妙時刻,但底色是亮的,複雜中透著溫情。顧士宏始終當自己是子女的船,職責是穩穩當當把孩子送到岸邊上,有人意外下船了,船還要往前開的,不然怎麼辦呢?
節冰真是把這個老派上海男人演透了。
7、馮茜茜(孫安可飾)
馮茜茜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代表。她來了,又走了,終究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過客。
照道理,她比姐姐馮曉琴有優勢,高中畢業,更年輕,好看。
但作者說,“每一座城市都會有這樣的故事,很多人都想在大城市安定下來,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
網友說“飯桌上是一家人,飯桌下其實家庭也分小團體。”一開始她就是和馮曉琴的小團隊,馮曉琴最難的時候只有她在身邊。
後來在顧昕的幫助下,馮茜茜找了個銀行的工作。一開始業績不行,好不容易拉來了一個大款,還對她動手動腳。她怒斥了大款,還利用監控敲打了一下那位大款拉到了業績。
但她的目標不是成為姐姐,而是成為下一個顧清俞。
為了立足,她主動向表哥顧昕接近,後來葛玥在一次吃飯時發現兩個人不對勁。但卻沒有和顧昕鬧離婚,而是選擇了隱忍。
對馮茜茜而言,她與顧昕只是各取所需。從未想要取葛玥而代之,後來顧昕入獄,她看都沒去看一眼。
看劇情發展,大概率馮茜茜最終的結局,會和原著一致。
顧昕東窗事發,她也受到牽連敗走,本質是她做的業務,許多是有問題的。
最後走的時候,只有姐姐一個人送她,就像當初接她來一樣。
這對姐妹就像一組對比組,見證了異鄉人在上海的命運,同樣聰明的一對姐妹,一個通過努力向上的方式實現自我留了下來,一個迷失上海最終離去。
劇中有一句話,努力生活跟不擇手段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這其實也是《心居》這部作品從頭到尾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生活就是如此,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6、顧昕(陸思宇飾)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顧昕就是葛玥一家擔米養出來的人。
原本這不是個會令觀眾討厭的角色,帥哥,公務員,上海獨生子,家裡能拿出700萬買房,在任何相親市場都是絕對吃香的類型,希望利用婚姻實現階層跨越不討喜,但現實中不少見。
不過他很快以毫無底線的行為,迅速完成了對近期熒幕渣男的超越,成為全劇最自私,最令人反感的角色。
首先,對情感不忠。
他對葛玥的態度觀眾明眼看到了,但這個人物不是逐漸變壞的,他是從一而終地始亂終棄。
顧昕媽媽見到葛玥第一眼,就嫌棄女孩子個子太矮,說讓兒子離她遠一點,不要讓女友孫琦知道。這時候顧昕才說自己已經和女友孫琦分手了。他和孫琦在一起十年了,為了前程果斷分手,想想令人後怕。
但他分手了又三心二意,結婚那天就和前女友在衛生間言辭曖昧,掰扯不清。
後來葛父被降職,他就將自己升職失敗的事情歸咎於此,跑去和前女友回憶滿滿的餐館喝大酒。好處他全想要,責任一點不想承擔,真是絕了。
第二,對妻子薄情。
葛玥這邊發現他和馮茜茜不清不楚,那頭髮現他和孫琦的甜蜜合影。
當老婆的還沒發難,他卻想著跟懷孕每天孕吐的葛玥離婚,絕對當得起一句狼心狗肺。
最後,對母親不孝。
我想這一點應該讓觀眾有些開心,因為顧母在劇中實在太糟心了。
有人會說他不是對母親言聽計從嗎?確實每次母親和葛玥起爭執,他表面和稀泥其實順從母親。
但他作為全家的希望,最終鋃鐺入獄,也徹底摧毀了顧母所有虛妄的榮耀。
到最後這個人物可謂一無所有,想和孫琦複合,孫琦看穿了他表示拒絕,馮茜茜根本沒把他放心裡,反倒是最對不起的葛玥,拒絕了他離婚的建議。
渣男可惡,但人間就是好人壞人都有,每個角色都能給觀眾觸動,這正是故事的魅力。
5、葛玥 (董晴飾)
許多觀眾說,全劇許多人物有值得同情的也有可惡可氣的一面,但葛玥是真的美好,天然無公害的一朵溫室花朵,唯一的錯是選擇了顧昕,她到底圖渣男什麼呢?
我一開始想,如果葛玥不是外表甜美的董晴來演,如果樣貌再普通點,是不是更成立呢?劇中孫琦人設是校花級美人,美貌碾壓她,但觀眾的反應是:我瞎了嗎?明明葛玥超好看的,論顏值也是渣男高攀了好不好。
但是後來想想,葛玥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她前期被保護得太好,以至於沒有辦法獨立。
觀眾問,她懷孕買個舒服的床墊怎麼了,孕晚期真的很痛苦,婆婆挑刺罵回去啊!
但她是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富家千金,吵架都不會。但卻是全劇人品最端正,最善良的小天使。
家裡得勢時,她從沒有利用自己的身份壓人,婆婆搞事她聽著。
顧磊追悼會那天,顧老太太將馮曉琴推倒在地, 只有葛玥主動走到馮曉琴身邊,給她送上了安慰。她對馮曉琴那麼好,馮茜茜的報答就是來撬牆角。
更可氣的是她家裡落魄的時候偏偏懷孕了,還要遭受婆婆的各種冷嘲熱諷,觀眾真的攥緊了拳頭,但這個女孩卻在逆境下,爆發出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過的潛力。
顧昕和馮茜茜有染,她沒有給父母添堵,悄悄地在顧昕的手機上安裝了監控軟件,顧昕坐牢,她特意去探監並告訴顧昕:“我等你三年。出來再離婚。”
原著的最後,是以葛玥的視角結束的。探監後她去找了自己單位的一個同事盧先生,他曾經暗戀自己,如今升遷職位不低。
至此,她的故事成為開放性結局,小說給觀眾留餘味,電視劇大概率會給個明白交代,我認為她會離開渣男。
但最後那個舉動,如果拍出來註定引發爭議:小天使怎麼能這樣呢?
但我卻完全能理解。
世界就是這樣,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小天使也可以有點小放任,怎麼了呢?人性本來如此。不算黑化啊。
顧昕的本性就是貪心、人品差、負心漢、忘恩負義、沒底線,集人間渣男之大全,這樣的男人守著不放,等過年嗎?
4、施源 (馮紹峰飾)
心居心居,房子是肯定是劇中人繞不過去的話題。但除了滋生各種際遇,房子本身也代表了人物的際遇,如劇中所說,“買什麼樣的房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施源的人生彷彿與房子緊緊相連。
少年時他和顧清俞是鄰居,一起彈鋼琴,住房條件自然不差。
後來因為他母親無意把安眠藥當補藥給他吃,導致他高考失利,人生也被一擼到底,最後幾番輾轉變成導遊。
原著中施源是自帶貴氣的沒落貴公子,擅長飾演落魄小人物的馮紹峰也演出了人物殘存的貴氣,高考失利的事情他沒怪過自己母親。
後來母親生病,欠下了一百多萬的債務,壓在他的頭上,昔日的貴公子和母親一起搬入上海弄堂幾十平米的小房子,混跡小巷的麻將桌,氣質裡自然混入別的東西。
馮紹峰演繹這個人物也是一體多面的,不是非黑即白。
在他人生最落魄的時候,居然遇到了自己的初戀女友。兩人念念不忘,幾番來回還是走到一起,可是矛盾衝突也從此開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有人說他太不懂事,知道自己母親是什麼人,就只讓爸爸和丈人見面就好了,何必鬧成這樣,但懂得人情世故的觀眾不會有此一問,有這麼個母親,躲是根本躲不過去的。
原著中作者給了施源一個不錯的結局,跟顧清俞離婚之後,他在加拿大擁有百家連鎖藥店的叔叔,臨終前給他留下了一所豪華別墅,價值2000多萬人民幣,到最後改寫他命運的還是房子。
但也是因為這棟房子,母親卻受不了刺激去世了。
劇版的發展顯然是沿著原著在走,大概率顧清俞和施源兩個人最後還是會分開,但是我想了很多天,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這兩人的愛,是因為遺憾而美的,可能不是因為彼此深愛。
因為顧清俞愛的那個回憶中的施源,可能早就不在了。
我不知道劇版是否會延續原著施源人生峰迴路轉的設定,也許讓施源又變得落魄起來也不一定。但沒了母親和舊愛的束縛,他至少可以安心做自己,打麻將不必謊稱出國,總可以開心一些。
看來房子並不能改變一切,而愛也許沒有那麼堅定不移,大家都有脆弱的時候,人間本來如此。
3、展翔(張頌文飾)
找張頌文飾演暴發戶展翔真是妙筆。
看到很多網友說還有誰能演展翔,有人說塗松巖,演技當然沒問題,但且不說看過《雙面膠》的觀眾會擔心這版展翔隨時會衝上去按著海清的頭往牆上撞,單說氣質,也不合適。
展翔極難演,因為特別。
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早年炒房發家,自帶一種流裡流氣的油膩感。
但油膩的外形再加上暴發戶的外表之下,卻不是個花天酒地的渣男,而是對愛情極專一,對人很誠懇的好人。
單說收租,別人收租他收租,沒見過當房東當得這麼窩囊的,被租戶欠了近一年房租不說,收房租還被租戶一家給打了,打完還被惡人先告狀,說他為富不仁。難怪網友調侃他是房東界的恥辱。
這麼心軟的一個人,隨叫隨到、有求必應就不奇怪了。
我最喜歡展翔的一點是,雖然是暴發戶,但他對馮曉琴和顧清俞都非常尊重,非常有人情味。
馮曉琴一開始一無所有,他不嫌棄,看到馮曉琴工作辛苦,還出錢讓馮曉琴辦了一個老年活動中心 “不晚”, 馮曉琴把老年活動中心辦得有模有樣,讓展翔把自己的門店轉讓給她,條件是給他分紅,天底下沒人會吃這種虧,但展翔笑一笑也就答應了。他對人是真的講情義,心也是真軟。
他還不記仇,對那些經濟困難的租戶能幫就幫,包括打他那家,全都拉到“不晚”上班,是打著燈籠找不著的好人。
他追了顧清俞許多年,把自己活成了付出型人格,學鋼琴,學英文,想見隨叫隨到,不想見就識趣地離開把自己灌醉,可是八年的深情沒能抵過顧清俞心中的白月光。在女神的愛情故事裡,他好像被人遺忘的過客,好像他的深情不重要,其實不是。
最後女神送施源出國之後發了朋友圈,其實只對他開放這條消息。
他看到後,繞了大半個上海過來接女神回家,到了樓下萬事俱備,女神主動送了東風,問他上不上去坐。
成年人暗示到這個程度幾乎等於明示,結果他關鍵時刻調侃了一句,“你難道不怕我做壞事”,就此錯過了表白的機會。
但一切又很自然,他為了愛女神酸甜苦辣鹹嚐了個遍,反倒失去了愛的直覺。
很多觀眾為他抱憾,我反倒認為沒有遺憾。他想為對方製造的浪漫都做了,該表達的感情也都表達到了。善良溫柔的人不一定總有好報,但一定活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到最後他的感情看似沒有結局,卻是高明的結局。
他也不是沒有人愛,某種意義上說,看起來無論他走向哪個結局都是幸福的,但換個角度,選了誰,也都是錯過。
怎麼辦呢?這就是人生啊。永遠做不對的選擇題。
2、顧清俞 (童瑤飾)
相對小說,劇更集中講述了顧清俞和馮曉琴姑嫂的故事。
故事開場,就從兩個女人的生活片段開啟。顧清俞開場就是夢幻般的人物,但對馮曉琴有隱隱的敵意。
顧磊去世前她倆關係微妙,既不完全敵對,又不完全親密,有種皮笑肉不笑的刀光劍影,根源是在於立場不同。顧清俞對馮曉琴沒有惡意,但她看出弟弟顧磊不如馮曉琴聰明能幹,又對妻子言聽計從,不借錢給他們買房,還鼓動父親不出錢,都是為弟弟考慮。
劇中她心裡始終有個放不下的秘密——馮曉琴在老家的弟弟,就是婚前的私生子。
她對父親是敬,對弟弟是疼,對這位弟媳是笑著防著,怕她欺負弟弟,又怕她飛走弟弟傷心。
原著中她早知道馮曉琴有私生子的事情,也不是密不透風,只不過沒有點破,顧磊死後大家撕破臉說出來了。
劇中更戲劇化一些,顧清俞正要給顧磊打電話告訴他實情,顧磊卻先告訴姐姐馮曉琴懷孕了,打算第二天就和她去扯證。她才沒有再說出那件事,只問顧磊是不是真的很喜歡馮曉琴,顧磊的回答是:這輩子非馮曉琴不娶。
從此這個秘密就像針一樣扎進她心裡。
劇中無論大小事情,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唯獨漏算的是施源。
她愛的其實是回憶。然而時間最終會改變許多事情。
顧清俞嫁給施源,讓施源住進自己的家。看到施源想把鋼琴賣了還債,立馬就自己買下來放在展翔家裡。
日子久了夫妻之間秘密太多隔閡漸生,加上大伯母騷話大王蘇望娣和顧母都不是吃素的,兩人的感情雪上加霜。
不過為兩人的感情畫上休止符的,還是施源意外拿到愛蒙的offer。
顧清俞知道施源被Cindy別有用心地邀請加入愛蒙,開誠佈公說出來,施源不是傻子,一點就明,但架不住母親的期許,最終還是決定去。
沒多久兩人的矛盾開始大爆發。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施源觸碰到了她的底線。
對顧清俞來說,不在乎為愛人出錢,受委屈也無所謂,但施源加入愛蒙,卻可能令她從此受制於人,最終影響到她的事業。不是事業比愛人重要,而是有些東西她輸不起。
原著中,顧清俞和施源離婚後吃了離別飯,她目送著他遠去加拿大。但並沒有傷心很久,又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事業繼續蒸蒸日上。
原本要去新加坡再上層樓,但奶奶生病讓她看透了生死,最終推掉了新加坡的工作,更多的陪伴在父親身邊。
由於她對馮曉琴的態度對待感情的糾結,招了不少罵。我個人認為,她的所有選擇都是可以理解的。換成你,如何選得比她更好呢?
最後她的愛情都並不是和有情人在一起。但已經不重要了,她愛過也被愛過,被傷過,也傷過人,但最後愛情對她只是錦上添花,她不恨嫁,也沒有生育壓力。一段失敗的婚姻拿不走她的驕傲和勇氣,也許她和展翔永遠都不會在一起,也許不久後的一天,他們會水到渠成。
至於和馮曉琴,兩個女主角最後達成一種狀態:我未必認可你,甚至不能原諒你,但很奇妙的是我最終可以理解你了。
我想也是因為她經歷了人生的挫敗,才更理解馮曉琴,最後她達成了內心的和解,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並不一定要給她安插一個愛情的團圓結局,才算圓滿,這樣也很圓滿。
1、馮曉琴 (海清飾)
很奇怪,顧那麼成功,馮那麼苦命,她們在人格上卻有一個共同點:獨立生活,超強的獨立人格。
劇集沒有把馮曉琴塑造成一個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傳統型女主。
編劇始終沒有忘記的是:馮曉琴是個凡人,她當然有人性的弱點與侷限性。但也是透過她,我們能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大情懷,以及人間煙火。
這當然也離不開海清的演繹,我的感受是演這麼一個立體複雜的女性角色,海清的演技更細膩了。
馮曉琴婚後對顧家的付出,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但這段婚姻有算計成分在裡面。
嫁到顧家,馮曉琴最大的念想就是要買個房子,真正紮根上海,凡是在外漂泊、打拼的觀眾,應該能理解馮曉琴靠買來讓自己獲得對未來生活的安全感的想法,並且產生強烈的共鳴。
但一開始她的算計確實太精了,比如手上只有3萬塊,但要借錢買250萬的二手學區房。又比如繡了假LV標籤的圍巾。
這個人物的轉變是在顧磊意外去世後,在和顧清俞對峙的那場戲中,她把一股怨氣最終爆發出來,從開始的平靜到最後的歇斯底里,海清的情緒張力的臺詞都無懈可擊,一步步達到高潮,不甘、痛苦、悔恨和憤怒都有了,以至於很多觀眾甚至忘記了這其實是無名火,道理不在她這邊,是人物引發的共情讓觀眾站在了她這邊。
但人物沒有停在憤怒時刻,我印象很深的一場戲是那場清晨戲,她又像從前一樣早早起床,為這個四世同堂的家準備早餐,沸水燙綠了香椿,她輕咬一口看是否夠軟,老太太吃的時候輕輕一聲還行,生活也終於可以繼續下去。
顧磊的意外死亡,打消了她試圖依靠顧家來實現未的買房夢,也讓她重新認識自己,從此她像一個彈簧般突然反彈了。
說到底,是人生被逼到絕路的時候,骨子裡的韌勁逼著她迅速成長。自力更生做了外賣員以後,她終日忙碌卻無意中發現自己送的外賣在老人中大受歡迎,也找到了“不晚”的路子。
和原著一樣,她大兒子馮大年的身世曝光了,也來到了上海,馮曉琴沒有讓他住進顧家,而是在養老院找了一間最小的房子。
結果憑藉二次元手辦的手藝,大兒子不僅僅賺了大錢,還和小兒子小老虎關係不錯,兩個兒子意外地混到一起了。
我想,編劇和導演真的對人物非常有信心,才敢延續這個原著的設定,因為這注定讓人物遭遇爭議,但馮曉琴這個角色之所以被熱議,也被同情,就是因為被演出了“人味”,演出了這個角色選擇的“生存之道”的合理性,於困境中閃現出光芒。
海清自己對角色三觀的態度是:如果角色都是三觀正確的會缺少戲劇張力,三觀正確與否是評判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不要看角色怎麼做,要看他為什麼這麼做,然後當觀眾自己遇到相似的事情時會怎麼做,作為演員不能要求觀眾,而是要引導。
我非常認同。
原著中馮曉琴的結局非常不錯,“不晚”被她經營地很好,展翔人又好,把“老託中心”讓給她,她從職業經理人,變成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她最終沒有買房,大結局也沒和誰在一起,但在和老年人接觸的過程中,卻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愛和美好,人生的蛻變終於完成。
從她身上你可以看到人生幸福不靠下一段婚姻來定義,一個女性找到自己的人生,聽從內心的安排,就是尋到了心之居所。
女性的價值,不需要靠一所有形的房子定義的。
寫在最後:心有所居不容易,所以更要努力活著
《心居》的側重是“心”,此心安處是吾鄉。
它具有滕華濤劇集的諸多優點:人物塑造真實,代入感很強;具備家庭生活劇的質地,生活氣息濃厚,幾乎每一場一家人的吃飯戲都有不同;強大的演員陣容,充分詮釋出角色的魅力。
最關鍵是讓觀眾對於同時代的焦慮、熱望感同身受,劇中演的,就像自己身邊一個個為生活奔忙的真實人物。
自我代入也會引發爭論,在社交媒體上對人物和劇情進行分析,表達對角色的好惡,這是《心居》討論度始終居高不下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劇中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這既符合生活現實,也使得觀眾的討論有了充分咀嚼和互相辯駁的空間,沒有一錘定音的好和壞。
有人說生活中有這麼多吵吵鬧鬧嗎?但戲劇是生活的濃縮,我們的生活就是充滿故事的,問題是如何找到此心安處。
很多觀眾將主要人物的命運歸結於婚姻的好壞,又從婚姻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門不當,戶不對。
認為馮曉琴高攀了顧磊,顧昕高攀了葛玥,施源高攀了顧清俞。
我完全不贊同。
婚姻關係講究門當戶對是對的,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肯定要面臨更多挑戰,但所謂的愛情要你情我願,婚姻卻要門當戶對,絕不是人生的真理。
比如顧昕和葛玥的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沒有好結果嗎?
最後兩人可能離婚,是因為他們兩個人的門戶差距太大了嗎?不是吧,因為顧昕是混蛋,這跟門當戶對有啥關係,門當戶對顧昕就不胡三胡四了嗎?我不信。
而且門當戶對是動態的,很多顧昕這種窮小子靠本身崛起,也就門當戶對的了。
事實是門不當戶不對只是人生中一系列問題中的一個而已,每一個人都想要找到心安之所,但誰的一生也不會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波折。比如,展翔苦追所愛之人而不得,施源因為貧寒而產生自卑,顧清俞得到愛又失去了,馮曉琴到最後其實也沒買房。
都市的鋼鐵森林裡有的是繁華熱鬧,但也有的的是沒有做完的夢。
這正是《心居》最精彩的地方,它生動地描繪了百姓生活的煙火氣,其中也包括,生活中的火急火燎。
《心居》是一幅現實橫切面,每個人看到的各有不同。但在大城市打拼的不易心酸、和所愛之人的牽絆糾葛、家人親戚間的扯不斷理還亂,每一個人都能感同身受。
我們對家的感情就是那麼斑駁複雜,情緒上頭時想一走了之,但我們也不會真的離開。家裡沒有那麼多清晰明瞭分割的愛或怨,而是怨裡有愛,愛裡有怨,家人親戚間的羈絆總是剪不斷理還亂,有較勁也能互相扶持,有責怪也願互相理解,最終構成生命的一部分。
看得出電視劇會對主要角色的命運做出改寫,但大方向是不變的,勵志者終於找到家,好人得其所在,有人則作繭自縛。
原著作者兼編劇滕肖瀾說,《心居》裡邊每個人都活得非常不容易,人生總是有高潮低谷。希望看完以後,觀眾在感嘆一句人生不易的同時,能夠不要灰心,依然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善念的。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生命和生活,從來都沒有一帆風順。但生活的意義,恰恰不是這些我們過去經歷或者以後還會遇到的苦難,而是我們身邊,始終有人不離不棄,陪著我們走過所有的坎,到達某個註定的終點——家。
我們都是一邊愛著,一邊怨著;一方走得太快,一方總是慢一拍。但日子總是磕磕絆絆地過下去,愛也罷怨也罷,重要的是堅韌地活著。幸福與煩惱各自光顧,人生最終會有自己的答案。#神來之作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