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本文首發於機核網。喜歡Battletech世界觀,想看更多內容的可以點擊https://www.gcores.com/users/182832/talks。或者在機核網搜索機甲戰士。搬運太難搞了
氏族(The Clans)
整整三個世紀以來,為了決定誰能成為新的星盟(Star League)領袖,內天體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戰爭已經持續瞭如此之久,許多人已經習慣了戰火之中的生活。雖然許多統治家族都在為統一內天體而戰,但是其中大多數都僅僅是為了爭權奪利,其中只有很少的領導者看到了一個人類和平統一的未來,並願意為之而戰。
氏族的到來使得內天體的勢力平衡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五個(如果算上開始積極參與內天體政治事務的通訊之星就是六個)富有權力和野心的政治實體曾經互相爭鬥不斷,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但氏族的出現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現在每個政治實體除了要對付原本的五個敵人以外,還要把氏族方納入考慮範圍之內。不過,根據各種跡象來看,由幾個氏族組成的入侵聯軍似乎就和內天體的軍閥們一樣是一盤散沙。原本團結一致的氏族聯軍已經因塔卡耶德星(Tukayyid)之戰的失利而分裂。如果各個氏族足夠團結的話,以他們目前的軍事實力來看,似乎完全統一整個內天體也是輕而易舉。
不過,氏族與通訊之星在佔領審判前擬定的條款規定:氏族在失敗之後的15年內不得進一步朝著地球入侵。在從西到東穿過塔卡耶德星有一條看不見的界線,氏族不得繼續入侵線內的區域。但條款沒有規定氏族成員不能跨過這條線去劫掠天龍座聯合和原天琴座聯的主要區域。由於各種**,各氏族之間似乎已經喪失了凝聚力。毫無疑問的,如果他們繼續這樣下去,那幾年之後就算是同一個氏族都可能無法團結起來去劫掠天龍座聯合或天琴座聯邦了。
內天體各國與氏族勢力之間的軍用科技水平差距正在迅速減小,而高科技武器原本是氏族獨有的優勢。但相對的,氏族也在改變他們的戰爭形式,他們在嘗試將內天體中的各種戰術融入他們儀式化的戰爭模式中。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會發生的衝突將決定人類活動天體未來幾個世紀的走向,甚至可能會直接決定全人類的未來。幸運的是,無論是在內天體還是氏族中都有一些目光遠大的人,他們能居安思危,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過,那些只執著於當下和手中權力的人要比他們多得多。
流亡(The Exodus)
大眾普遍認為,篡位者斯特凡·阿瑪里斯(Stefan Amaris)要為持續了幾個世紀的繼承戰爭負全責,直到今天,繼承者國中還有人在咒罵這個小人。當阿瑪里斯在2766年12月背叛最後一任星盟第一皇帝(The Last First Lord of Star League),年輕的理查德·卡梅倫(Richard Cameron)時,他不僅導致了繼承戰爭的發生,還間接的引發了一系列最後導致氏族在今天入侵內天體的事件。當然,如果說阿瑪里斯真要負全責還是有點言過其實,當時最高委員會的成員們也要為當前事態負很大一部分責任。委員會的君主們在理查德還是個小孩的時候任命阿列克桑德爾·克倫斯基(Aleksandr Kerensky)為星盟的攝政王和保護者,在聽到理查德的死訊後又想收回這一任命。雖然克倫斯基向來都把自己攝政王的身份看作是一種重任,而不是一種權力的象徵。但是他也並不打算因為幾個渴血鯊魚般貪權逐利的政客,比如斯特凡·阿瑪里斯和最高委員會成員的命令而放棄保護星盟的責任。克倫斯基聽到斯特凡篡位的第一反應是:召集駐紮在各處的星盟正規軍,準備用戰爭手段將這個叛徒從皇座上拽下來。
在內戰時,委員會各國都沒有明確站隊。不過,天琴座聯邦,卡佩蘭聯邦和太陽聯邦都曾不動聲色的把武器和裝備送到了被克倫斯基控制的那些星球上。在克倫斯基完成了自己處決叛徒阿瑪里斯的使命後,他又做出了一個震驚了整個內天體的舉動:克倫斯基召集了他的勢力,從人類已知的宇宙空間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似乎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在氏族的歷史中,這是那段被稱為“流亡時代(The Exodus)”的歷史時期的開端。不是所有的正規軍士兵都選擇跟隨克倫斯基,但大部分都這麼做了,還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沒人知道自己會去向何處,但士兵們對克倫斯基將軍有信心,相信他一定有個計劃。
不過,這一信念將在未來屢受考驗,因為隨著艦隊離已知宇宙空間越來越遠,他們發現的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也越來越少。在路上,一些克倫斯基的追隨者發起了叛亂。克倫斯基迅速的平息了事態並立即處決了帶頭的軍官,如果他們要生存下來,這種無情的紀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變革之種(Seeds of Change)
最終,克倫斯基和追隨者們發現了後來被稱為“五角地帶(Pentagon)”的地區。五角地帶和地球之間有著1300光年的距離,其中包括了5顆能勉強供人居住的星球。這些星球彼此之間只有一次超光速跳躍就能走過的距離,而且在幾次超光速跳躍距離之外還有一片巨大的球狀星雲。這片巨大濃密的星雲可以將他們隱藏起來,內天體人民將無法觀察到他們的行蹤,追隨者們將其稱作“克倫斯基的斗篷(Kerensky’s Cloak)”。流亡者們把這五顆星球分別命名為阿卡狄亞(Arcadia),巴比倫(Babylon),喀耳刻(Circe),達格達(Dagda)和伊甸園(Eden)。當他們開始對這五顆星球進行殖民時,一個痛苦而明顯的事實浮現了出來:幾乎所有人都是士兵,缺少各種勞工,技術人員,甚至還缺少行政管理人員。克倫斯基採取了一種簡單直接的解決方式:他設置了一系列嚴苛艱苦的測試,只有最優秀的戰士才能通過,通過測試的人可以繼續當士兵,而失敗者將根據適性被分配到其他職位上去。
內戰(Civil War)
對五顆幾乎無法居住的星球進行殖民已經足夠艱難了,而克倫斯基的測試還讓一些軍人只能去擔任勞工或技術人員等職務,這使得某些本就心有芥蒂的流亡者更加不滿。雖然這群由克倫斯基帶領的流亡者最終在五顆星球上蓬勃發展,但那些不滿的人開始厭惡這種禁慾生活和克倫斯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各種戒律,即使這些戒律正是流亡者們能成功殖民五顆星球的原因。這種情況和流亡者們之間發生的各種小摩擦相疊加,最終導致了一場從伊甸園星開始的全面內戰。克倫斯基在內戰爆發的前夕死去,這位老去的偉人在準備作戰時死於急性心力衰竭。將軍生前指定的繼承人是自己的兒子尼古拉斯(Nicholas),他是個可能更甚於父親的理想主義者。阿列克桑德爾只是夢想著也許有一天他們能回到內天體並復辟星盟,而尼古拉斯在這基礎上還要再進一步,他把其父親的夢想當作了一種對未來的預言,堅信他們一定會回到內天體。由於不願在平叛上浪費更多軍事資源,他效仿其父親,帶領著追隨者們開啟了另一次流亡,讓叛軍們自相殘殺。
之後,尼古拉斯和他的部下在“克倫斯基的斗篷”中發現了一顆可居住的星球,他們將它命名為理想鄉(Strana Mechty,這個名字來自俄羅斯語的“Страна Мечты”,意思是“夢想之地”)。在理想鄉上,尼古拉斯和追隨者們繼續守護著寶貴的科學知識,同時掙扎求生。與此同時,五角地帶的叛軍們仍在自相殘殺。在快20年後,當尼古拉斯帶領著手下回到這片地區時,五顆星球的環境已經被徹底摧毀,叛軍們也精疲力竭,不過他們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才奪回這些星球。到最後,那些還倖存的叛軍們甚至將尼古拉斯奉為他們的救世主。這次流亡給了氏族成員們一個啟示:內天體剩下的成員就像這些叛軍一樣,會在無盡的自相殘殺中淪為野蠻人,而他們屆時將作為人類的救世主迴歸。種性制度(Caste System)在尼古拉斯與追隨者們二十年的流亡生活中,“氏族”這一概念逐漸成形。為了進一步擺脫內天體各國對他們的文化影響,尼古拉斯徹底的改變了理想鄉的社會形態。
他把自己的手下劃分成了20個氏族,還把原來星盟正規軍四臺機甲為一小隊(Four Mech to a Lance)的編制改成了一種新的5臺機甲為一星隊(Five Mech to a Star)的形式。他還建立了一個五層的種姓制度,從下至上分別為:勞工(Laborers),商人(Merchants),技術人員(Techs),科學家(Scientist)和戰士(Warriors),階層越高就越受人尊敬。尼古拉斯將勞工比作氏族的“肌肉”,商人為“骨骼”,技術人員和科學家是“手指”和“大腦”,而戰士則是氏族的“血液和靈魂”。由於持續從事於同一種工作,很多追隨者們最後變成了自己種姓相關領域的專家。再加上氏族中流傳的職業天賦與基因有關的論調,大多數理想鄉公民最後都接受了這種制度,從出生,工作,再到死去,一輩子都投身於自己的種姓中。不過,所有的公民都要接受職業適性測試。因此,一個人也有可能被提升(降低)至另一個階層。
尼古拉斯還為戰士階層設立了一個優生學項目,只有最優秀的戰士才能入選,併為項目提供自己的基因樣本,這些樣本將被用來製造下一代戰士的胚胎。這些新一代的戰士是在人工子宮中被創造出來的,那些用同一組基因材料創造出的團體將被聚集到一起,作為一個“西布科(Sibko)”(一種姊妹連隊 (Sibling Company))一起長大。由於戰士階層要面臨的殘酷測試,每個西布科註定會有40%-60%的成員活不到成為正式戰士的那一天。當這些戰士接近40歲的時候,還倖存的人會被派去撫養和訓練下一代的戰士,因為氏族成員普遍認為接近40歲的戰士已經太老了,喪失了戰略優勢。
在尼古拉斯改革的這段時期中,出現了一種叫做“血姓(Bloodnames)”的概念。大多數的戰士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姓氏,只能冠以自己氏族的名字。但一些最為優秀的人可以為自己贏得一個“血姓”,這些“血姓”來自於當年與尼古拉斯·克倫斯基一起流亡到理想鄉的那些戰士的姓氏。全氏族總共有760個“血姓”,但同時期一般只有不超過25名戰士能贏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姓氏。(毫無疑問的,最為尊貴的“血姓”是“克倫斯基(Kerensky)”)只有當持有者死去之後,下一位戰士才有機會贏得同一個姓氏。通往“血姓”的道路異常艱難,充滿了激烈的戰鬥,往往會有一連串的嘗試者死於途中。但還是有許多戰士在為此而戰,因為贏得“血姓”是氏族最高榮譽之一,勝利者的基因將被用於創造下一代的戰士,而他的事蹟和姓名將永遠流傳在氏族傳說之中。
氏族政府(Clan Government)
在尼古拉斯的社會中,每個氏族由兩名可汗(Khan)統治,他們是從氏族中的“獲姓者(Bloodnamed)“中選出來的,其中一個比另一個享有更多權力。所有氏族的可汗一起又組成了大議會(Grand Council)。在危機時期,可汗們會一起從議會成員中選出一個伊爾汗(ilKhan)作為首席軍閥來領導他們。其他的種姓也有自己的領導者,但可汗們享有所有氏族事務的最終決定權。氏族的各種政治事務可以單純用政治手段解決(can be machiavellian),但它的軍國主義本質也使得每一個決定都可以用一次比武審判(Trial by Combat)來顛覆。
現在,內天體中的氏族勢力分裂成了兩派:守望者(Wardens)和十字軍(Crusaders)。十字軍們認為氏族的使命是用武力征服整個內天體,並在最後重建一個氏族版本的星盟。守望者們反對這一觀點,他們認為氏族應成為內天體的保衛者,從各種潛在威脅中守護內天體人民。令人驚訝的是,在最近的一系列入侵中領導氏族的伊爾汗——來自狼之氏族(Clan Wolf)的烏瑞克·克倫斯基(Ulric Kerensky),居然也是一個守望者。伊爾汗烏瑞克認為,最好是讓他這樣的人來謹慎的領導入侵,讓氏族成員們在實踐中瞭解到內天體文化的潛力,而不是讓一個十字軍伊爾汗向內天體發起一次血腥的遠征。
入侵(The Invasion)
大眾普遍認為,氏族入侵開始於3050年,但真正的開始時間比這早的多。事實上,氏族對內天體的入侵開始於3005年。在這一年,一支來歷不明的僱傭兵軍團,沃爾夫的龍騎兵(Wolf’s Dragoons)突然出現在內天體中。正如這支軍團的名字暗示的那樣,沃爾夫(狼)的龍騎兵實際上是來自於狼之氏族的偵察部隊。這支軍團主要由“重生者(Rebirths)”(那些通過測試由非戰士種姓飛昇為戰士的人)組成,他們只裝備了老式的星盟戰鬥機甲(但這些機甲還是比內天體各國使用的戰鬥機甲都要先進。不過,如果和氏族新研發的超限機甲(OmniMechs)相比,它們只不過是老古董),並偽裝成僱傭兵去為各個執政家族效力。沃爾夫的龍騎兵的真正使命是為即將發生的氏族入侵蒐集情報。然而,許多氏族成員都不知道的是,龍騎兵們後來還被授予了一個秘密的“守望者任務“,他們要幫助內天體各國做好抵禦入侵者的準備。在分析完龍騎兵們傳回的報告後,那些身處高位的守望者們認為:那位阿列克桑德爾·克倫斯基會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內天體的人民,即使這意味著要與氏族作對。毫無疑問的是,如果沒有沃爾夫的龍騎兵讓內天體各國的領導者們團結起來與氏族戰士們作戰,在3050年氏族入侵後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內天體全境便會全部落入氏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