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楠和蘇睿是模範夫妻,兩人白天工作,晚上去江邊擺攤。但實際上,蘇睿是個每天想著撈偏門的混子,還背了一屁股債。
夫妻在家裡猶如陌生人,兩人還因為買房的事情起了爭執。有一天,蘇睿的屍體出現在江邊……
《江照黎明》開場就丟出了一個大事件,讓觀眾很有追看下去的動力。發現屍體後,有一段蒙太奇,畫面中陸續出現了一些人物。
初看還雲裡霧裡,看完後面才能意識到,這些都是嫌疑人。主創從一開始就想營造一種全員惡人的氣氛。
隨著這些懸疑人各自故事線的展開,案件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接下來將對這幾個人物逐一分析,內容包含劇透,請注意!
蘇睿
死者
看完前兩集,觀眾對蘇睿的死應該不會有同情心理。他是典型的渣男人設,出軌、家暴、意圖殺妻,惡事做盡。
第一集他們半夜收攤回家,李曉楠推著車子上坡,蘇睿跟在後面,眼睛盯著手機。看到這裡可以大致感受到他們的夫妻關係,生活的重擔都壓在李曉楠身上,蘇睿只是假意伸手幫忙。
蘇睿在家裡養了一隻蜥蜴,暗示他就是蜥蜴一般的冷血動物。之後李曉楠和王誠的對話,直接把冷血動物的比喻說了出來,這裡有點過於直白。
因為之前有一場戲是李曉楠哮喘發作,蘇睿故意不給她藥,反而到客廳喂蜥蜴,這已經是非常明顯的指代了。
不過關於蜥蜴的後續故事有一個亮點。當李曉楠接手了這隻蜥蜴時,冷血動物的指代對象就從蘇睿變成了李曉楠。
這體現出了冷血特質的“人傳人”現象。李曉楠長期生活在蘇睿的冷血環境裡,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變得冷血。
蘇睿是觀眾重點仇恨的對象,那場家暴戲,實在看得觸目驚心。不過這個人物的塑造,有一個不足之處,那就是關於蘇睿是如何成為這種人的,劇中沒有具體呈現。
可能由於本劇的重點是體現李曉楠的女性困境,所以對其他角色,自然會節省筆墨。目前只能從劇中蘇睿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反應中,推測他有可能從小被溺愛。
如果能再交代多一點,這個人物會更加豐滿,批判的力度也會更加深刻。
於紅
死者的出軌對象
動機:情殺
上述關於蘇睿人物塑造的問題,在於紅這裡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於紅在道德層面屬於反面人物,但編劇並沒有像蘇睿那樣,只展示結果,不探討原因。
於紅的爸爸“重男輕女”觀念極重,家裡所有好處都留給她的弟弟,除此之外,於紅還要去中介公司上班,幫爸爸處理房產事務。
成長於缺愛的家庭環境,所以面對蘇睿的示好,於紅很快就淪陷,使得李曉楠的撮合計劃更容易得手。相比蘇睿,於紅的行為背後的原因交代得清楚一些。
當然,寫這個背景,主要是為了與主題貼合,女性困境有多種類型,不可能全部在李曉楠這一個人物身上體現,所以需要其他角色來分擔。
黃蕙蘭與老麥
死者的岳母與準岳父
動機:保護女兒
黃蕙蘭是個“媽味”十足的角色。初登場時嫌棄二女兒找了一個無能丈夫,並拿大女兒的企業家丈夫來比較。
說明她認為像大女兒那樣的選擇,才是女性的出路。這是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為女性應該依附於男性,體現自我價值的地方,僅限於挑人的眼光,剩下的就看運氣了。
她們家四口人,全是女性,男性永遠是缺席的。黃蕙蘭深受其苦,但她大概認為這這是運氣的問題,依然要求孩子走上依附男性這條路,屬於“被吃者同時也參與吃人”的類型。
這個人物可以體現女性除了外部的困境之外,自己的思想也會為自己構築牢籠。有男權思想的人並不限於男性。
老麥則屬於天降的好人。這個設計大可以往《末路狂花》裡的那位男警察的方向發展,電影裡他站在女性這邊,但憑個人之力還是無法阻止女主的悲劇,加大對環境的批判力度。
之後果然老麥無法阻止黃蕙蘭坐牢,雖說他和這事的聯繫沒有男警察的故事線那麼緊密,但還算是達到了拯救無效的結果。可結尾那一幕大團圓,把這種批判性全部消解了。
宋虎
死者的債主
動機:追債未遂
宋虎在劇中就是個工具人,前期是比較刻板的黑社會形象,作為推動蘇睿做出激進行為的導火索。
更重要的是他的債主身份,為案件增加一個嫌疑人,當然,經驗豐富的觀眾大概很快就能猜出他是煙霧彈。
後期的宋虎又成了搞笑擔當,在警察局受了教育,就改邪歸正,形成較大的反差。整體來說這個人物比較雞肋。
梁賀禹
死者的連襟
動機:受到敲詐
梁賀禹這個人物恰好打了黃蕙蘭的臉。黃蕙蘭人物李曉楠遇人不淑,應該找像梁賀禹這樣的人才是出路,結果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他和妻子李暮楠的相處方式比較常見,凡事以他的意見為標準,李暮楠的婚後生活並不舒心。總的來說這個人物中規中矩。
不過有一點要吐槽一下,梁賀禹跑到酒店裡遺失胸針,本來就有點刻意,那個殺手能想到更換石頭,心思不可謂不縝密,清理現場時,居然沒清理胸針,這也太不專業了。
王誠
死者妻子的同學
動機:為妹妹報仇
早期為了增加懸念,劇中把王誠寫得非常神秘,這樣的處理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跟李曉楠的視角結合起來。
李曉楠經歷了一場災難式的婚姻,必然對男性有極強的排斥心理。所以處處提防王誠,這個時候觀眾越覺得王誠可疑,就越能體會李曉楠的心境。
但從王誠這個人物的塑造來說,前後是呈割裂狀態的,尤其是為了滿足懸疑氛圍,前期的表演與後期並不一致。
看完後面發現這個人物並沒有弧光,從始至終都是站在李曉楠這邊的,所以這種判若兩人的處理顯得很不真實。
另外,王誠部分行為的動機也非常奇怪。比如發現有人闖進了他家的房子,他選擇親自回去抓人。
之後李曉楠忽然回來,他的選擇隱瞞危機,雙方還來了一段比較狗血的誤會橋段,又聊了一陣子,這才把李曉楠趕走。之後馬上就被殺手襲擊,然後放火。
這場戲將情感衝突凌駕於劇情邏輯之上,王誠明明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但為了製造他與李曉楠的一次感情波折,強行把他留在屋內,完成煽情效果。
結尾王誠再次上演同類的犧牲橋段,這段有一個細節值得商榷。本來是王誠犧牲,李曉楠爆哭,最後出現反轉,觀眾自然覺得峰迴路轉。
但完成反轉的道具是氣墊床,那是一個不可能在關鍵時刻瞬間出現的東西,就算充氣時間短,救護人員佈置這個氣墊床,也應該在王誠跌落之前。
那就說明他們事先就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這樣一來,剛剛生離死別的情緒,就顯得誇張了。
當然也可以說,氣墊床不能百分百保證安全,所以李曉楠還是會很擔心,但劇中王誠這個行為,直接使得梁賀禹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做到極致,恐怕對他的說服力不足。
李曉楠
死者的妻子
動機:逃離魔爪
李曉楠的開局設置得挺不錯的。被惡魔丈夫傷害之後,走了一條腹黑的路線。既兼顧了懸疑的類型要求,也能對主題表達起到推進作用。
在表現女性困境的時候,未必要一直賣慘。比如《末路狂花》裡,女主受難之後,開槍殺人,如此極端的情況,更能體現環境之惡。
出於和諧的要求,對《江照黎明》的結局,自然不會有”末路式“期望,而且不一定所有女性作品,都要像《末路狂花》那樣,以一種浪漫又悲壯的方式走向毀滅。
但後期的李曉楠,未免太說教了點。尤其是關於創傷後恢復的陳述,已經有點公益宣傳片的質感了。
後半部分最大的問題,是將李曉楠聖母化,又是救於紅、又是救婆婆,落入了傳統的苦命女主以德報怨的套路。
其實前半部分已經在表現李曉楠的善良本性。比如學生時代的戲份。王誠因為家庭變故,陷入人生低谷。
之後他被李曉楠拉了一把,才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李曉楠經歷更嚴重的人生低谷時,王誠反過來拉了她一把。
這段戲呼應了李曉楠和蘇睿的關係。蘇睿冷血,導致李曉楠也變得冷血,少女李曉楠熱心,使得王誠也變得熱心。相處方式總是會“人傳人”的。
另外還有一個有優點,這樣做削弱了王誠的高大全屬性。李曉楠的命運轉變,源於自己早年種下的善果,而非王誠(男性)的偉大,視角始終保持在女性這一方。
可惜的是後續劇情走了另一個極端,雖然沒有把男性塑造成高大全,但卻把女性塑造成了高大全。
本劇主題在於展示女性困境,進而探討如何改善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最後的落點,卻是要求她們變成聖母,這使得批判性被大大地減弱。
整體看下來,《江照黎明》的開局,把懸疑和女性議題結合得相當不錯。尤其在女性困境的展示方面,要比同期播出的日劇《金魚妻》殘酷並且深刻,也算是同行襯托了。
但中期開始,懸疑部分觀感有所回落。推理的過程中,線索的出現過於巧合,並且巧合的次數有點多。
比如陳隊帶女兒去上游泳課,碰巧就看到了登記簿,留意到了李曉楠的手機號碼,碰巧她還記得號碼,多重巧合削弱了推理的觀賞性。
後期故事則把前期展現出來的社會批判逐步消解,還是挺可惜的。可能是一些客觀原因,使得結局無法走暗黑路線,不過也未必要用這種俗套的大團圓來結尾。
《金魚妻》雖然批判不足,但結局是男女主角各自按照自己的人生規劃去生活,這樣處理也不黑暗,但至少沒有屈服於黃蕙蘭的“抽好男人彩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