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天晴,風光旖旎,恰是春分時節。自玉門至謀善村,一位女俠踏上覆仇之路,腳步暫且停駐在大炎西部邊陲那荒蕪的深山之中。叛逆不羈的少年、沉默寡言的獵戶、笑容滿面的村長,還有匆匆路過的僧侶,這些看似毫無關聯之人,命運的絲線卻在這片飽受乾旱肆虐、貧瘠荒蕪的土地上悄然交織,彷彿一切皆是上天註定。

《春分》在方舟的諸多故事集中獨樹一幟,它並非為主線故事的推進添磚加瓦。相反,玉門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為《春分》服務,而非《春分》延續玉門故事。《春分》的絕妙之處,在於巧妙地將江湖中的人物與事件,精準嵌入既定的軌跡,如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那般,透著渾然天成的自然韻味。正因如此,《春分》在方舟作品裡有著難得的低閱讀門檻,卻能不落俗套,講述一個看似簡約,實則寓意深刻的故事。單就故事集而言,我篤定《春分》是方舟目前在這方面的巔峰之作。閱讀時,全然沒有那種被強行灌輸仇白這一角色的不適感,而是沉浸於一段精彩紛呈的群像劇情之中。從中,你能看到一位操勞一生、渴望融入氏族的老父親;也能領略到一位女俠拔劍四顧,滿心迷茫的深刻反思;更能感受到一位無名少年如流星般劃過天際、短暫卻絢爛的一生。細膩入微的人物內心刻畫,加之合情合理的小人物行為動機,極易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今日這篇朝花夕拾,讓我們一同再度走進《春分》的世界,也衷心希望方舟玩家不要錯過這個精彩絕倫的好故事。(本文涉及劇透,約2000字,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點贊收藏)
一、謀善村

謀善村,這個名字諧音巧妙,可理解為 “某山村”。從這個解讀來看,強調 “山村” 這一群體,意味著故事的發生地具備普遍性與任意性。這種對空間限制的突破,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使讀者仿若身臨其境。
謀善村發生的故事並不複雜:天災致使土地荒蕪,官府的救助款又遲遲未到,村長為此動起了歪腦筋。在一場大雨傾盆之時,他炸燬了馳道,企圖以修復馳道為由,開展以工代賑,從而化解村子面臨的農業危機。然而,事與願違,爆炸意外奪走了一位路過少年的生命。無奈之下,村長只能臨時改變計劃,將少年冒充成離家出走的本村外姓少年方小石,妄圖騙取撫卹金。誰能料到,離家三年之久的方小石,此刻竟被仇白從山海眾的賊窩中解救歸來。一系列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村長不得不面臨讓方小石改姓的棘手難題。
故事的核心架構,類似昆汀的《兩杆大煙槍》以及甯浩的《瘋狂的石頭》,講述了小人物在命運洪流中無論怎樣奮力掙扎,都難以逃脫既定結局的無奈。那種無力感、惋惜感,以及深深的無助,恰恰是我們每個平凡人在生活中時常會面臨的境遇。正是這種戲劇化的處理手法,為充滿矛盾衝突的故事賦予了一絲鬧劇般的滑稽色彩,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作為這部分內容的核心人物,村長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 “以善意作為出發點的惡行,能否被寬容饒恕?” 答案不言而喻,惡就是惡,善意無法改變惡行的本質。村長之前那些看似在 “挽救” 村子的舉動,實則是他逃避懲罰的手段,他不敢直面自己犯下的過錯。我們或許會對村長的艱難處境心生同情,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正是故事結尾村長選擇自首的原因。可憐、可悲、可恨,這三個詞精準地概括了這位老人的命運。但他最終用行動詮釋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的含義,也因這份沉重的責任,走向了無法避免的毀滅。
二、儒釋道

對於中國人而言,儒釋道三家思想往往貫穿一生,而《春分》的第二大精妙之處,便在於生動展現了三教合一的特點。嵯峨代表著佛教的通透與超脫,她始終隱匿於暗處,以旁觀者的視角,跳出了當局者的困惑與迷茫。她適時地點撥村長,最先洞悉被攪亂的真相,宛如一盞明燈,幫助所有人理清思緒,頗有 “心有靈犀一點通” 的意味。
儒家思想為文中人物的行為提供了內在邏輯。儒家所倡導的氏族觀念、長幼尊卑秩序,構建起謀善村的鄉土邏輯,這也是方小石父子矛盾的根源所在。村長所擁有的士紳權力,同樣源於此。儒家積極入世、有所作為的思想,促使主人公們的行為逐漸走向極端。就像 “改稻為桑,兩難自解”,看似解決了一時之困,實則只是拆東牆補西牆,矛盾的本質並未得到解決,只是被暫時掩蓋。假設村長的計劃得以成功,謀善村也僅僅是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土地依舊貧瘠,危機隨時可能再次爆發。
道家文化則從宏觀框架層面,主導著劇情的發展邏輯。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世間萬物皆有其運行規律,一旦違背,結果必然適得其反。看似錯綜複雜、難以破解的死局,在果斷採取行動後,往往只需一個簡單的辦法便能化解。道家順應自然、不過多幹涉的思想,在故事結尾處達到高潮:村長處心積慮、機關算盡,問題卻被信使送來的官府錢款輕而易舉地解決。村長看似竭盡全力,實則一直在原地兜圈子,可見做事前方向的選擇,從一開始便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三、暗線

在故事集中運用多線敘事手法絕非易事,而《春分》卻巧妙地藉助一條暗線,讓整個故事得到昇華。一位身患源石病的無名少年、一臺攝像機,以及一位身處偏遠地區的信使,共同譜寫了平凡人身上的偉大篇章。少年毅然放棄在病房中度過餘生,選擇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這片大地。信使則以女強人的形象登場,她熱情似火,跨越重重艱難險阻,為大山深處的人們帶來外界的信息與資源。然而,在她堅強的外表下,內心實則十分敏感,面對少年的鏡頭,她最終認定少年是在作秀的記者。
這段劇情令人拍案叫絕之處在於,全程以無名少年的視角展開敘述。讀者仿若親身端著相機,跟在信使身後,真切地感受著每一絲情感的波瀾。少年寥寥數語,卻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這種類似 galgame 的寫作手法,直接給予玩家強烈的情緒衝擊。同時,通過倒敘的方式,將故事完整地呈現出來,讓《春分》作為一個獨立的篇章,內容更加豐富飽滿。此刻,讀者彷彿化身成為那個少年,一同探索這片廣袤的大陸。
四、成長
在這個故事裡,少年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魯莽衝動、稚氣未脫,通常是少年的典型特徵,方小石身上便有著這些特質。而與之形成對照的無名少年,對方小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作用。從最初的頑皮孩童,到逐漸學會獨立思考,方小石這一角色的設定,為成年人勾心鬥角的世界注入了一股鮮活的熱情。他無法理解父親對姓氏的執著,厭惡村裡人對他們父子的排擠。他曾在成長的道路上誤入歧途,卻也能及時迷途知返,最終毅然捨棄名字,重新開啟人生。此時,無名少年與方小石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重合,我們雖不清楚無名少年的過往經歷,但或許他和方小石一樣,擺脫了束縛,成為了真正的自己。這重疊的身影,給予人們前行的希望,讓我們明白年少時的熱情永遠不會消散。或許我們不應盲目地揹負過多負擔,而應勇敢地向前看,不被過去的人和事所羈絆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夢弈笑 原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