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為什麼這麼博學?
要成為一名貴族,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比如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還有貴族的社交禮節行為規範等等。
孔子生長在底層農家,這些貴族的功課他是怎麼補上的呢?
在《論語》裡,衛國的一個貴族向孔子的學生子貢提問:“孔子的知識都是跟誰學的呢?”子貢的回答是:“孔夫子從誰身上學不到東西呢?難道非得有一位固定的老師才行嗎?”
就是孔子一直在跟自己認識的各種人學習知識。他沒有正式上過學,也沒有固定的老師,全是靠零零星星的自學。主要是請教那些有文化,又願意幫助他的貴族人士。
在《論語·為政》篇裡,有一段孔子對自己一輩子的總結,這段話第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我15歲開始立志學習。
這15歲好像有點晚了,孔子認祖歸宗成為貴族,這時候他才突然發現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前孔子作為一個底層農家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學習文化知識,也完全沒有學習的條件。
孔子小時候跟著單親的媽媽長大,他的家庭裡完全沒有父系親屬,也就沒有對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動。在孔子後來的學術思想裡面,特別重視家庭倫理和祭祀禮儀。很大程度上,也來源於他家庭生活的缺憾。
——————————
《論語》裡就有這樣的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說孔子進了魯國的太廟,見到每個陳列品,都要問問別人這是什麼東西,那又有什麼來歷。
太廟是魯國國君的祖廟,也是國君家族的紀念品陳列館。當孔子有了進太廟的機會,他看見什麼東西都覺得很新鮮,急著想要學習補課。
孔子的這種表現,讓貴族圈子裡的一些人很不理解。有人就說:“誰說那個陬人家的孩子懂理啊?你看他看見什麼都要問。”
這裡說的【陬人】,就是早已去世的孔紇(叔梁紇)。因為孔和管理過【陬】這個地方,那時貴族們互相稱呼,喜歡用官職封邑或者管理過的地方,這樣顯得體面。
聽到有人說他不懂禮。孔子自然要給自己辯護,他說:“我這樣做才符合禮啊!”
我本來不是貴族圈子的,沒有這種學習機會,現在看到什麼學什麼,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貴族,這就是在遵守周禮啊。
從太廟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少年孔子的學習慾望非常強,可謂是發奮圖強的典範,所以他後來才成了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