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個在現代仍然充滿爭議的人物。民間對於劉邦的評價大多負面,有些事情被描繪得有聲有色,難分真假。那麼,劉邦究竟為人如何?真就如此不堪?
若真如民間傳聞一般,恐怕劉邦的棺材板兒早就壓不住了。僅有小人行徑,那莫說漢朝能延續400多年,就是建國立業恐怕都不可能,甚至劉邦起兵時都不會有人跟隨了。
那麼,真是的劉邦究竟如何?今天,讓我們走進劉邦,來一睹這個備受爭議的男人真正的風采。
一聲“賀錢萬”,正宮唾手來
劉邦幼時,為人隨性,不拘小節,其周邊之人認為他胸無大志,又好吃懶做,以後必沒什麼出息。劉邦不以為意,充分貫徹魯迅先生的名言,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當時劉邦仰慕信陵君無忌的為人,一直想投信陵君。結果剛到人地盤,才聽說信陵君已死,而原信陵君門客張耳在招門客,於是就投去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不料沒多久,魏國滅亡,張耳成了秦國通緝犯,劉邦只能回到家鄉沛縣。
再然後,就是比較出名的“泗水亭長劉邦”時期了。是時,呂公與家鄉之人結怨,來到沛縣定居。因為與縣令交好,呂公也是門庭若市,總有人來結交走走關係。劉邦自然也去拜訪,結果當時負責接待的蕭何定了個規矩: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堂下就坐。
“劉大官員”當時是一個子兒沒帶,但卻是靈機一動,大吼一聲:賀錢萬!這一吼,直接把呂公給吼出來相迎。呂公一見:額高隆,鬢髯美,這劉邦生得如此器宇軒昂,是成大事的面相啊!果斷就請入上座。至於錢?那重要麼?我呂公還差那點兒錢?
席後,呂公留下劉邦,二人打開了私聊頻道。呂公對劉邦自然是寄予厚望,對劉邦吐肺腑之言,用人話翻譯就是:你的面相,日後必為人中龍鳳,一定要好自把握。你還沒結婚,我正巧有個女兒,貌美如花,就許配給你做個糟糠之妻吧!
劉邦當時也是老大不小,不過因為鄉里對他的偏見,正經人誰願意嫁女給他?而呂雉確實相貌姣好,劉邦自然是歡喜不已,當即謝過老丈人,回去準備婚事去了。當然了,歷史也證明,呂公的眼光確實獨到,沒有看錯人。
先滅秦,後伐楚。背信棄義?明明是我以德服人,先禮後兵!
劉邦還是泗水亭長時,曾受命押送徒役去驪山。然而,劉邦並非惡吏,因此並沒有用暴力手段押送,致使整個隊伍腳程比較慢;半途中徒役又逃走了不少,他也不忍心追殺。而因誤期並且人數不足,若繼續帶著徒役覆命,無異全員送死。於是劉邦決定,索性就散了,便把徒役們全都放了。最後,徒役中有十多人願意跟著劉邦逃亡,十多號人便奔著芒碭山而去。
而後,沒多久,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當時,劉邦的小山寨已經從初始的十幾人發展到了數百人。他也積極響應起義,帶領人馬重返沛縣,被奉為沛公。
之後,起義在各地爆發,劉邦的隊伍也逐漸龐大。當時,各路征討軍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然而,其他人都在拼命攻城,劉邦這一路卻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撓,大戰就沒幾場:只要開城投降,劉邦都不為難,大家該上班上班,除非是奸官惡吏,否則職位照舊。這也導致很多城池一聽是劉邦圍城:降了吧,外面全是沛公的人!於是,劉邦一路幾乎兵不血刃,直挺關中,在咸陽城下最終大破秦軍,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向劉邦獻上了傳國玉璽,劉邦也成為最先入駐關中咸陽的起義軍主帥。
入主咸陽後,劉邦身邊眾人皆建議斬草除根,處死秦王子嬰。然而劉邦力排眾議表示:“當初懷王派我來,就是因為我待人仁厚,再說公子嬰已經投降,殺了人家可說不過去。”故只是軟禁公子嬰,封存宮室府庫,軍隊撤回灞上。
然而,這個時候,項羽卻不幹了。我累死累活戰場拼殺,你倒是一路輕鬆給我玩個巧取關中?不行,你這是耍賴!於是帶著四十萬精兵直奔咸陽。若不是項伯從中周旋,劉邦的腦袋怕是真得另尋他處了。鴻門宴中,項羽認為劉邦既不與自己爭王,又是自己宴請而來,自己行事又光明磊落,所以遲遲不能痛下殺心,最終劉邦全身而退。
項羽入主咸陽,分封了各路諸侯後,選擇自己衣錦還鄉。然而,項羽的分封表面上看去論功行賞,但實際只是
劉邦起事後,對於庸才素來傲慢無理,但對於真正的人才皆禮賢下士,非常看中。原本為項羽帳下的韓信和英步來投後,劉邦對二人重視有加。韓信由蕭何推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還為此齋戒築壇,隆重任命;攻取天下之時,韓信更是可以全權負責戰略戰術,調兵遣將,劉邦甚至沒有插手,對其完全信任;英布投靠後,劉邦命人將其下榻之處,一切規格樣式,都改造得與自己相同,不但保證其仍然擁有原先的領地,更是封賞了不少城池給他。
公元前203年,項羽兵疲糧盡,與劉邦定盟,劃分楚河漢界。項羽傻白甜般地認為,既然定下盟約,劉邦必不會違約進攻自己。然而他自己卻忘了,當年就是他先違約,否定了劉邦本應獲得的關中王。劉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趁著項羽人困馬乏班師回城之際,當場撕毀條約背刺項羽。項羽措手不及,被劉邦大軍圍困垓下。
至夜,韓信使計,令項羽大軍駐紮之處四面楚歌,使得本就歸心似箭的楚軍更無心戀戰,軍心瓦解。項羽率28騎突圍,最終全軍覆沒,項羽自刎烏江邊。
而即便是項羽死後,面對著拒不投降的曲阜,劉邦最後也沒有下令攻城,只是拿出項羽人頭,逼曲阜城內守軍和百姓投降。之後還考慮到項羽曾被封為魯公,還特意用魯公的禮儀厚葬項羽在穀城,至於項羽的家族同姓,劉邦不僅留其性命,還給予了禮遇。
自此之後,天下一統,是為漢朝。與劉邦征戰天下的有功之臣,劉邦皆論功行賞,韓信、英布等人更是被拜為異姓王,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
斬殺功臣,過河拆橋?別冤枉我,我殺的都是反賊
劉邦君臨天下,論功行賞,分封了共計八位異姓王。然而最後,此八人中五人被殺一人被貶,民間傳言是劉邦過河拆橋,容不得手下功高蓋主。然而,事實真就如此?
且不言被殺的五人是否真是因為功高蓋主,其實劉邦真正下令處死的,也就是3個:
英布。英布是被人誣陷謀反,但劉邦並非聽信讒言之人,沒有直接下令捉拿英布,而是派人暗中調查;結果英布居然產生了“人生三大錯覺”,以為劉邦要滅了自己,於是決定先行反殺,結果不但自己坐實罪名,“反殺”也失敗了;
臧荼。臧荼原先是項羽封的王,結果是自己起兵謀反,最終兵敗被殺。
韓王信。韓王信是自己未能抵擋住匈奴人的進攻,投降匈奴,最後被劉邦的軍隊擊殺。
而韓信和彭越,其實均非是死於劉邦手中。韓信被人誣告謀反,劉邦只是設計將他抓了,而且調查後並未發現韓信謀反的證據,於是將其降為候並軟禁,最後是被蕭何與呂后趁著劉邦在外平叛合謀害死;彭越也是被人告發謀反,劉邦也只是抓而未殺,最後也是死於呂后手中。
被貶的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因為其手下謀殺劉邦,才被降為侯;另外兩位異姓王張耳與長沙王吳芮均是自然死亡,是為善終。
由此可見,劉邦其實並非濫殺無辜之人。當然,劉邦的是非功過,也許永遠無法辨明,傳言和正史令他的事蹟充滿了矛盾點,也許只有歷史知道劉邦其人究竟如何;但無論如何,得天下者方為君,劉邦確實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甚至連毛主席都不吝言辭對其表示了欽佩和讚揚。劉邦開創的漢朝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為漢朝之後的文化定向以及後世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本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