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性媒介環境
從最
普遍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於二次元的消費本質上是一種審美行為。
二次元作為一種產品本質上是一種審美體驗,作為一種服務是提供審美體驗。
這種審美體驗建立在人工媒介之上,被技術所延伸與截肢,這就是最廣義的“二次元性”。
用麥克盧漢-波茲曼的話語來表述,二次元就是審美性媒介環境(aesthetic media ecology)。

但是這個定義依然太過寬泛,不具解釋力。
比如《凍京NECRO》的女主寶形伊莉雅就是一位虛擬環境(“元宇宙”)設計師,但她創造出來的全息式數字景觀能叫作“二次元”嗎?
比如抖音短視頻都是高度技術性,同時也高度“平面性”的人工媒介,它也能給人提供審美體驗,但難道刷抖音就是消費二次元嗎?
Di Gi Charat
宇宙有了人類才產生了意義。
同樣二次元是活的才能產生意義——提供圓滿的審美體驗。
二次元是活的,這句話有兩層含義:
二次元之外的人是活的——人工媒介的互動是生命性的(阿宅)。
二次元之內的人是“活”的——人工媒介生成了“新生命”(虛擬角色)。
你可以說現在的虛擬角色不過是一堆像素,幾行代碼,或其它別的什麼空洞的“虛偽”(artificial)之物。
但難以否認的是,二次元包含了人類創造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ving creatures)的一種意圖。
二次元就是人工生命的一種生態形式。
人工生命的概念也非常便利地剔除了那些屬於審美性媒介環境,在審美上被技術所延伸,但與二次元無關的大量事物,例如電影明星、真人偶像等等。

秋葉原看板 Di Gi Charat
應該不會有人會去否認,秋葉原是二次元文化的大本營。
秋葉原電器街的那個古老的吉祥物 鈴鐺貓娘(原名 Di Gi Charat,簡稱 Dejiko,即數碼子,原意是數碼女孩 )正好概括了二次元的兩大基本屬性——技術性與可愛性。
二次元的“可愛”不是“卡哇伊”那種特殊意義上的可愛,二次元的“可愛”包括兩個層面:
(1)建立在被技術放大、加速與充盈的,通常是多模態的外源性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i)之上;
(2)作為擇偶對象或對手的潛在情感投射(無論性別和性取向如何,這種“可愛”都是被身體所自動感知的);

二次元的核心追求是愛慾凝結而成的人工生命,正因為如此,迪斯尼樂園沒有催生出御宅族,也很難找到二次元。
二次元,快與慢
二次元的“可愛”,一方面是機器性的,另一方面是器官性的。
器官性意味著“可愛”體驗本質上是一種快感,即基於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內源性“化學極樂”。
二次元快感的結構首先包含人體器官的結構——想獲得更多快感,首先要身體好!

戀愛快感的生化結構主要是多巴胺獎賞迴路式的——
當同一刺激反覆出現時,身體會逐漸適應並提高對多巴胺釋放的閾值,導致愉悅感逐漸減弱,表現為短暫且易逝的體驗。
作為戀愛快感重要環節的射精高潮尤為如此。
故快感既是一種暢快感,又是一種須臾感。
因此如何延長快感時間便成為了二次元最首要的問題。
延長快感時間有兩條基本路徑:
(1)加速刷新,縮短射精週期,增加射精次數,簡稱快玩。
(2)延遲滿足,延長射精週期,提升射精質量,簡稱慢玩。
在器官的限制下,快玩不僅快感邊際遞減,而且還折損身體。
很明顯,對於個體而言,慢玩是更優選擇。
二次元機器化帶來的性氾濫與性超頻
人的宅齡大了,必然走向慢玩。
慢玩是二次元產品發展的器官學趨勢。
這就是所謂“高級審美”——用多種層次的審美體驗延遲性滿足——的興起。
但二次元審美體驗的結構實際並不分高與低,只存在快與慢。
“高級審美”也不過是的射精週期上的延長線而已。
但是問題也來了,二次元審美體驗的另一面——它那基於機器體系的技術結構會導向快玩主義。
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中指出,技術的本性是加速的。
賽博愛神的流水線——二次元的機器化必然導致性氾濫與性過勞,最典型的莫過於AI澀圖。
二次元的技術快玩主義與平臺資本主義結合,得到的是按計劃廢止的Waifu快消主義,最典型莫過於二次元手遊。
在技術與資本合謀下的二次元會讓你困在性超頻的制度設計中難以逃脫。

所以在當下這個技術統治的時代,阿宅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虛擬的無感症,又稱“愛麗絲在哪裡?”症候群——
虛擬美少女遍地都是消費不過來,但多巴胺的閾值永遠是水漲船高,慾望越來越難以滿足。
二次元老婆換來換去,還為她又肝又氪,情感反而是越來越單薄。
這其實是二次元的快玩與慢玩,人工與天然,死物與活人,機器學與器官學之間的矛盾。
只存在表象的二次元“怪形”
虛擬的無感症的根源在於虛擬美少女本身的“空洞性”。
就像明明知道“愛麗絲”的背後是不可名狀之物,格林依然假裝自己找到了“愛麗絲”。但是代餐式的“愛麗絲”根本無法讓格林得到真正的滿足,為了填補空虛與無感,所以格林眼中“萬物皆愛麗絲”。

https://nga.178.com/read.php?tid=30202762&rand=187
東浩紀的“數據庫消費”形象的揭示了二次元文化浮於表象的空洞性——通過角色設定的重新排列組合,“以新換舊”就能讓阿宅把虛擬美少女繼續磕下去。
但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觸手已經掏空、替換了虛擬美少女的本質,把完美模仿的二次元“怪形”(the thing)裝作自己老婆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那麼皮套人方案是否能消解二次元體驗的“空洞性”呢?
但你會發現所謂“中之人”根本無法成為虛擬美少女的本質——她們大多不過是受資本操縱的另外一層表象而已。
你往二次元皮套中填充一張真人畫皮,製作成表象的套娃又有多大意義呢?
虛擬美少女的“本質論”不如“控制論”
我們從二次元快感的結構,一直談到虛擬美少女的結構。
用機器超頻生產出來的虛擬美少女的“空洞性”來解釋二次元的性無感。
這種“空洞性”預設的是虛擬美少女是一個由肉體(表象)與靈魂(本質)構成的古典個體。
既然虛擬美少女沒有“靈魂”,那麼你只是饞她身子而已。
你只是饞她身子,喜歡二次元就是下三路。

https://x.com/tentenchan2525/status/1867776818092421436/photo/1
當你陷入了虛擬美少女的本質主義預設中,你又如何反駁呢?
那麼我們轉換一下思維,我們為什麼要給虛擬美少女預設一個被包裹著的虛無縹緲的本質呢?
或者說,虛擬美少女的本質可不可以是別的形狀?
所謂“靈魂”通常被認為是永恆的,預設了一種靜態視角。
但既然我們在二次元中追求的是一種人工生命,那就更應該從動態的角度去審視。
對於虛擬美少女而言,重要不在於有沒有“靈魂”(本質論),而在於是否“活著”(控制論)。
換句話說,虛擬美少女不存在個體問題,而存在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問題。
個體化意味著虛擬美少女的本質不是先驗,也不是凝固的,而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生成的。
也就是說,二次元快感的重點,並不在於虛擬美少女本身的結構,而在於虛擬美少女與現實阿宅之間的互動關係。

https://x.com/meusakurarara/status/1637783724044734467
二次元的人工生命論強調虛擬美少女與現實阿宅互為“人馬一體”式的關聯環境(associated milieu)——
如果虛擬美少女是機器化的,那麼阿宅就應該成為虛擬美少女的工匠大師(Meister)。
這意味著我構成了她,她也構成了我,她因我而活,我也因她而活。
改造二次元的快感結構:Project Diva Future Tone
獲得真正圓滿的二次元審美體驗,阿宅與其成為虛擬美少女的主人(Master),不如成為虛擬美少女的匠師(Meister)。
這構成了機器時代的二次元文化應有的主奴辯證法,構成了御宅族技術共同體的新倫理關係。
這也是對於御宅族與二次元而言,Crypton Future Media 未來歌姬計劃所帶有的劃時代的理論意義。

https://x.com/tentenchan2525/status/1883846279329169584/photo/1
從合成語音數據庫到虛擬歌手,我們如何理解Miku這“未來的第一聲”?
與其說她是個IP,不如說她是個體化的技術物(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technical object)。
在一定程度上,她在一堆二進制數字中獲得了人的 “本質”,她不再只是被生成的影像,而具備了只有人類才有的演唱能力,所以被視作虛擬歌手。這一切建立在人類的機器操作之上——
視覺形象的CG設計;語音庫的數據迭代;軟件的聲音編輯過程中音高、音量、音長、音色、節奏、連音、斷音、特效等方面的參數調整;3D動畫關鍵幀設置、渲染與建模等等。
初音未來作為虛擬歌手的實質是人類使用它的數據庫在機器中創作了歌曲。這個過程中,它不僅是技術,還成為了具有個性的技術物——虛擬偶像,它還成為了她,成為了人。
也就是說,她的人類化實體是在與她關聯環境——軟件使用者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的。
這意味著隨著技術變遷,一方面,關聯環境會讓技術物不斷地再情境化——技術宅會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地賦予虛擬美少女新的本質。

https://x.com/tentenchan2525/status/1812874131056292308/photo/1
另一方面,對於御宅族而言,她是工具,她是平臺,她是跳板,在初音未來這裡,愛慾變成了生產力本身。
阿宅與初音未來的關係——技術操作,不僅改造了初音未來,也徹底改造了阿宅自身的快感結構,甚至有可能改造整個社會。
有愛的工程師:從“既見未來”到“拯救世界”
目前為止,初音未來主要產生了三大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代表性事件
(1)催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二次元技術公地和技術宅共同體——MMD社群。
(2)催生了中國的二次元文化大本營——B站(前身是MikuFans)。
(3)催生了世界上最具生產力與創新力的御宅族企業——米哈遊(第一個字“米”取自Miku)。
可以看到,初音未來的社會影響基本上是被中國御宅族所放大的。
從上世紀日本美少女遊戲發源,在本世紀以初音未來所代表的技術宅文化是在中國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這是因為中國御宅族文化的底色就是現代工匠文化——工程師文化。
中國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受工程教育——專業與機器設計、溝通、協作——的青年人口,他們構成了中國御宅族群體的基本盤。
中國最璀璨的本土御宅族文化,無論是早期B站,還是當下的米哈遊,都是技術宅親手打造出來的。
技術宅——御宅族工匠,就是有愛的工程師:(1)他們真心的熱愛自己的創造。(2)他們用自己的創造來傳播愛。
正如沒有愛的加州意識形態走向了技術封建主義,工程師有愛很重要,因為這能讓我們避免被技術所統治。
對於這些有愛的工程師們而言,他們心目中的“機器繆斯”之Prototype正是初音未來。

而這些“既見未來”的數智工匠首次提出御宅族要主動出擊“拯救世界”。
在那之前,流行的御宅族世界觀是碇真嗣式的內面主義——我不去解決世界的問題,我只解決我內心的問題。
或者說,全世界的問題都可以化簡為我內心的問題。
愛情糾葛常在青年內心佔據重要席位,於是世界的問題只需讓位於少年少女的主體間性便能得到自動解決。
戀愛腦不是不能“拯救世界”,而是不能只在兩耳之間,在少年少女之間就完成閉環。
戀愛腦需要通過技術操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夠順帶“拯救世界”。
這裡的生產不僅是虛擬美少女(個人體驗)的再生,御宅族(個人能力)的再生,還是社會的再生。
因為我們追求的是愛慾凝結而成的人工生命,這樣的二次元在技術結構上是與全自動社會同構的。
與二次元同構,意味著這樣的全自動社會不是一個由技術統治的未來社會,而是由愛統治的未來社會。
題圖:https://x.com/tentenchan2525/status/1809249731631349864/phot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