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式微,諸侯並起而立,天下紛爭540載有餘…
面對強大的齊晉楚吳,誰能料想身處西部邊陲、跟戎人相持不下的弱秦,能步步為營、崛起而制霸中原,成就千古一帝?
靠的是天時地利?還是戰鬥實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大一統的只能是秦國。
*公元前367年,戰國形勢圖
商鞅變法,富國強兵
作業抄得好,反超沒煩惱
商鞅並不是率先變法的,更不算唯一變法奏效的。早在公元前403年,魏國李悝就開始研究官員選任、糧食創收,還編撰《法經》,明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奈何變法不夠徹底,一旦“蛋糕”無法做大,新舊利益衝突下就會產生內卷,創業未半就中道崩殂了。
隨後楚國吳起效仿李悝推出相似的變法政策,甚至一度廢除貴族特權。但削弱貴族的同時也沒有其他人得到利益,最終身死政滅,沒能得到延續。
秦國商鞅的變法可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秦國幸運的是,商鞅身死而其政不滅。商鞅即便在貴族的仇視和秦惠文王的忌憚下遭到誣告和車裂,但這套徹底、全面的法令還是得到了代代秦王的不斷貫徹,為秦國富國強兵、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商鞅為表變法決心,曾立木為信,誰將木搬到城門即可得賞
法不愛民?貴在公平
商鞅變法一直因殘酷遭後人詬病,但其法雖不愛民,貴在公平。商鞅強調“王公貴族與庶民同罪”,刑不上大夫?商鞅上去就割了秦公子虔的鼻子。
通過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國家的拳頭硬了,就能統一思想、專心致志搞發展。
發展是個“硬”道理
發展的第一步是擴充糧食產量,有了足夠的糧食,大家才能放心生娃。
土地不足?新開荒地歸開墾者所有!商賈暴利?加重商業徵稅鼓勵農人種田!糧食產足了,再通過“戶籍制度”收稅徵兵,這韭菜割的,斯巴達直呼內行~
發展的第二步是績效考核,有了公平分配,大家才能擼起袖子加油幹。
除了種田豐產的獎勵,軍隊裡更是論功行賞,以戰功加官進爵。聽說一個人頭能進一級爵位,秦軍在戰場上瘋狂“搶人頭”……一時間四海之內無不聞風喪膽。
商鞅變法後,農民更有幹勁,軍士更有戰力,商人不敢張揚,貴族不敢躺平…雖然人得罪了不少,但秦國也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強國之一。
戰術外交,逐個擊破
連橫之計,瓦解合縱
商鞅變法讓秦國有了逞強的資本,但想要一統霸業,除了奮起
於是秦國開始尋找盟(kui)友(lei)“連橫”削弱齊、楚,公元前322年,派張儀遊說魏國“稱臣於秦”。“連橫”或許可以,稱臣?魏惠王即便遭到秦國攻打、連連敗退,也還是不肯就範。公元前318年,魏加入趙、韓、楚、燕組成的“合縱”聯軍一起抗秦;秦軍雖然大勝聯軍,但因實力暴露,使得其他諸侯更加忌憚。
明白“霸道”不能實現連橫的秦國改變了外交策略。當時秦齊二國可謂是東西二霸,齊可算是秦一統霸業的最大阻礙。但是兩國並不相接,周圍諸國又都戒備著自己,舉兵伐齊是萬萬不可能的。怎麼辦呢?秦國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火力轉移。我是一霸沒錯,但齊國也是一霸,你們光防備我怎麼行?
正好齊國身邊宋國上躥下跳,於是秦國便支持蘇代去拱火。齊國算是被忽悠瘸了,果真出兵攻下了宋國。這下可好,諸侯國目標瞬間轉移,秦國及時站邊,聯合燕、趙、韓、魏“五國伐齊”。公元前248年,齊國被佔去七十餘城,幾乎亡國,此後很難再有抗衡之力。
遠交近攻,收割殘血
削弱強敵齊國的同時,秦國採取范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只攻韓、魏、趙而交燕、楚,使諸侯國不會群起對其發難。再加上各國權臣收受賄賂,聯盟瓦解,內政混亂…
長平之戰,趙國趙括被圍,其餘各國皆漠視旁觀,致45萬趙軍全軍覆沒,天下再無可擋秦者。
之後就只剩收割殘血的工作了。最終,天下版圖只剩下了一個“秦”字。
統一治理,鞏固政權
全面融合,穩定內政
秦雖一統,然彼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致使國政稅收、城市間貿易及地方治理一片混亂。於是秦始皇下令“車同軌,書同文”!
全國文字統一用小篆,錢幣統一用秦半兩,馬車寬度限定1.4米,修建統一的水陸交通網…政策實施後,百姓交流往來更方便了,他們會慢慢忘記自己曾屬於哪個諸侯國,只記得自己是秦朝人。
當你跟老闆說了微辣,卻還是被辣出眼淚的時候,你就知道統一度量衡是多麼正確的決定!
奇蹟長城,抵禦外患
秦朝只對付“自己人”?面對外敵也同樣操碎了心。公元前221年南攻百越,公元前215年北伐匈奴…把“誰不服打誰”的原則貫徹到極致。
出於戰爭需要,秦始皇還在南部修建靈渠、運輸士兵和糧草;而北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奇蹟長城,用來防禦匈奴。
*秦朝時期構建示意長城
長城以內,練兵屯糧、積累軍事資源;長城之外,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夯土結構長城
至此,戰亂了540餘年的百姓重歸安定,秦朝依賴於他的法治精神、軍事戰略、制度文化,開創出中華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帝國,奠定了此後2000餘年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