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部在籌拍階段就已經開始大勢宣傳的國產電影開播了。
它的陣容非常豪華,黃渤、費翔、李雪健、夏雨、袁泉、陳坤等等大咖加持,而它的故事也確實恢弘壯麗,聚焦在獨屬於我們的神話史詩《封神演義》。
這部新作便是《封神》,烏爾善導演決心用三部電影來重現商代末年神魔人大戰的那段神話經過,而如今正在熱映的便是《封神第一部》。
同時關於對《封神》三部曲的期待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
有的網友會說“太好了,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指環王》要來了”,而有的網友則會回懟“什麼鬼《指環王》,老子有老子的名字,封神”...期待與驕傲之情可謂溢於言表。
不僅如此,直到前些時間《封神第一部》點映的時候,網上就有不少影視大V坐實它就是“國產神話史詩”的榜樣,認定它足夠給後來者帶來非常非常大的壓力。
當然,這份驕傲之情怎麼少得了劇組本身呢。就在7月20日公映這一天,官方就在微博投放了“看封神見證中國神話崛起”的廣告。
“崛起”究竟代表怎樣的份量相信已無須多言了,總而言之,這次的《封神》似乎真有能耐一舉衝擊“神話史詩”了!?
但是,我對此有不太一樣的看法。電影我在上週點映期間就已經看過了,觀影體驗那叫一個一言難盡。
從視覺維度來說,《封神第一部》確實擁有“史詩”的質感,無論是恢弘壯麗的宮廷建築,還是戰場上的劍拔弩張。
亦或者是法術施展時的天翻地覆,以及各種神魔鬼怪的隆重登場...等等等等都能感受到製作人給我們帶來的視覺震撼。
但是,只有特效上的誠意是絕對不可能撐起“史詩”二字的,而在我眼中《封神第一部》就像是烏爾善導演說要給我們做頓滿漢全席,會場也佈置好了,儀式也安排妥當了,結果端出來的就只是一坨坨別的什麼東西。
你不能說它有多爛,但就真的特別沒有意思就是了。
《封神第一部》究竟講了什麼?
《封神第一部》的故事和過去我們看過的改編都有點不一樣。它開始於紂王登基前夕,那時候的紂王叫做殷壽,同時他還不是太子,在他之上還有一位等待繼位的哥哥。
那時候的殷壽是非常英勇善戰的,他不僅是一眾質子的偶像,還能憑藉卓越的戰術拿下久攻不下的蘇家都城,而該都城也正是妲己的老家。
到了後來殷壽得到妲己的幫助用妖術成功除掉了父親和哥哥,讓他登基成為了紂王。只不過在登基之日朝歌迎來了天劫,迫使紂王當眾承諾會在高臺築成之日將自己祭奠給上天,方才換來了短暫的和平。
隨後故事圍繞著兩條線發展,一條是崑崙山委派姜子牙將封神榜送給天下共主,讓後者藉助仙器力量驅散天災。
但奈何紂王在眾人面前毫不掩飾殘暴和貪婪,從而讓姜子牙奪回封神榜逃離朝歌,並立下了要推翻紂王統治,讓良善的太子成為新天下共主的決心。
同時為了達成該目的,姜子牙也曾號召四大諸侯聯合謀反。但奈何事情敗露,四諸侯被抓個精光,同時也引發了伯邑考用自己身體來拯救父親姬昌,以及姬昌吃下兒子肉餅的經典事情發生。
而另一邊則是太子聯合姬發(姬昌的小兒子)對妲己狐妖的剷除,他深信紂王的殘暴都是被妲己蠱惑和控制的,他想讓父親變回昔日那位英勇善戰的偶像人物。
但這一切都只是一廂情願。在隨後時間中太子不僅在刺殺妲己的時候誤傷紂王並淪為了逃犯,同是也在妲己的狐妖身份大白於天下的時候,明白到一切都是紂王的陰謀安排---他沒有被控制,相反是他一直利用妲己。
到了最後的最後,太子被紂王處死了。同時雖然紂王曾一度被叛軍殺害,但在妲己的全力救助下還是復活過來了,而姬昌和姬發也回到了西岐並準備對朝歌發動大戰。
只是這場復仇戰註定是艱難無比的,因為在劇末的時候,曾在遠方征戰的聞仲異能軍團已經返回朝歌了。
從劇情概述可知,《封神第一部》主要是對世界觀進行交代,詳盡梳理了朝歌走向劫難的原因,以及給即將在第二部爆發的“封神大戰”進行詳盡的鋪墊。
從過去的三部曲系列可知,第一部的“可看性”往往是有所欠缺的。但我們在開頭也說過《封神第一部》是真不吝嗇大場面的呈現,其在視覺上的質感是有那麼點史詩味道的。
但注意了,第一部往往又是三部曲中最最最重要的存在,因為後續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以第一部為基礎的,而這個基礎的重要性和畫面的好壞沒有多少聯繫,它更體現在“故事的合理與否”之上。
在我看來《封神第一部》的故事是有點拍砸的,而這個砸又分別詮釋於三個方面。
一個是特別沒勁的安排。
在封神系列中擁有重量級反派戲份的申公豹確實在開場不久就登場了,但製作人給他安排的戲份就猶如馬戲團裡的小丑。明明已經展示了強大的“頭顱分離之術”,也明明安排他在追擊姜子牙的時候使出飛天遁地的能耐了,但製作人依舊讓紂王視他為雜技演員,一絲收編的想法都不曾出現過。
再之後落魄的申公豹就跑回宗派尋求力量上的幫助,而這一去就直接讓他掉線至劇末才再次登場。同時在劇末的時候申公豹依舊出演“追逐姜子牙”的戲碼,只是得到力量加持後的他能夠召喚兩頭巨大的石獅子罷了。
一個重要的反派人物居然在整個主線中被幾乎隱去,只能充當無足掛齒的“笑點調味劑”和可有可無的“視覺奇觀提供人”。
是的,申公豹在最後那場追逐戲的插入是極其生硬的,無論從起因還是後續影響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他出現的價值就只是強行給電影的結尾來上一出震撼特效而已,那時候的申公豹已經徹底淪為了“特效工具人”。
當然,類似的“待遇”不只有申公豹享受,包括正派的哪吒和楊戩也沒有豁免。
他們倆本是天尊安排給姜子牙的強大助手,而一般來說擁有兩大能夠飛天遁地削鐵如泥的神仙助力,那任何目標都是能夠輕易完成的。如姜子牙輕而易舉就能將封神榜送到紂王手上,以及反悔的時候又能輕易從朝歌軍隊和申公豹的圍堵中逃離。
但讓人沒勁的是,哪吒和楊戩也是幾乎沒有存在感的。早在姬昌發現雷震子的時候就被姜子牙安排回崑崙山了,而且一走就是兩人,且一走就是幾乎整集消失,直到劇末叛亂的時候方才出現了一下子,隨後又立即被安排帶著太子屍體回去崑崙山了。
那為啥就偏要屢屢安排強大的角色隱身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敘事上的偷懶。
你不讓強大的哪吒和楊戩一同消失,那在緊接著的姜子牙組織四諸侯謀反會議又怎麼可能被太子和姬發抓個正著?又怎麼可能單靠十來個朝歌士兵就能押送四諸侯去紂王面前問罪?而沒有了問罪環節的發生,那又怎麼安排伯邑考的赴死以及讓姬昌確立推翻商朝的決心?
但這一系列重要事件居然是由一個“敘事偷懶”的安排所引發的。哦不對!應該是兩個,包括姬發和太子的藏身地也是極其偷懶的,居然就剛好安排在四諸侯和姜子牙開會的破廟裡...一切一切都只是為了敘事方便,而這種方便帶來的觀感自然就只會是“特別沒勁”了。
哦不對!除了“沒勁”,其實還引出了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世界觀的不調和。
眾所周知《封神演義》是一部充斥怪力亂神的神話故事,即異能和法術並不是神仙和邪魔專屬的東西,包括人類自身也擁有一大群強大的異能人士,如托塔天王李靖、哼哈二將等等。
同時在此亂力怪神的世界觀下,人類對異能的態度也就不會是“如臨神蹟”,而是偏向於“司空見慣”,這也是為啥申公豹在獻技時會被紂王看不起的原因。
但問題來了,你一個對異能法術習以為常的人類軍團,為啥在整個第一部故事中的征戰都是如此傳統?只懂得用投石機去攻城?只懂得用人海戰術來推進?並在遇上汽油火焰的時候還會吃上一塹?
同樣的,在劇末叛亂的時候,要不是申公豹的生硬插入並召喚兩頭石獅子來追擊姜子牙,那那場叛亂也就只有揮揮刀劍和弓箭的份兒了,一點奇幻色彩都不帶有了。
可以說整個《封神第一部》里人類對法術的認識都是莫名其妙的。不管是最開始時的攻城,還是最後的朝歌叛亂,影片傳遞出來的都只是“人類只懂傳統武力”,是幾乎沒有法術和異能存在空間的。
當然,這種安排確實能讓朝歌軍隊對蘇家都城久攻不下有點合理的依據,讓殷壽提出用破布遮蔽馬眼有了智慧的體現空間,也讓妲己的法術有了施展空間,讓一個妖女突入凡人陣營的時候能有降維打擊的效果就是了。
但在另一方面人類又會對修仙(姜子牙等人)和練妖術(申公豹)等人見怪不怪,隨隨便便就將申公豹打發而沒有想過利用他的異能上戰場,尤其看到最後安排聞仲帶著一群異能人士返回朝歌的時候就更是奇葩到頂。
安排回朝的目的在於為第二部的神魔大戰鋪墊,但朝歌要是有這樣的奇人,那何須對一隻狐妖大驚小怪?又何愁哪座城池久攻不下?妲己那老家人不就只懂得放一把火嗎?
這種奇葩的設定說好聽點就是將法術異能工具化,需要他們出現的時候就出現,不需要的時候就徹底隱身別礙著故事推進---這也是為何申公豹和哪吒楊戩們經常掉線,且一掉線就是大半集的根本原因。
而說得不好聽點,這就是所謂的世界觀崩裂,製作人完全沒有能力去調合一個人類與神魔共存的世界。
再進一步說,如果連神魔共存的基礎世界觀都不能構建好,那還拍啥《封神演義》呢?
那好吧,我們就不把它當作《封神》,而是作為一部摻雜奇幻色彩的架空歷史劇來看待,其看點就在於紂王、妲己、以及太子三人的恩怨情仇總可以了吧?
我的回答還是不行,因為這部劇的“人物行為和動機”都特別特別的彆扭,而這個彆扭就體現在一個字上:蠢!
在紂王、妲己、太子這三人中,相對能被接受的是太子的蠢,因為他的蠢是有故事安排,而不是突然降智的。如在紂王登基那天突然**父親將皇位傳給自己,好讓自己替代父親來祭天。這個行為便能體現出太子的耿直,而該耿直也曾遭到母后的指責,認為太子是缺心眼和莽撞的。再然後這種莽撞就被一路重現,直到徹底淪為了階下囚。
但當這個“蠢”落到紂王和妲己身上後就會變得特別彆扭了。
正如前面說到,《封神第一部》的紂王與過去改編作品是有點不一樣的,他不是被設定成天生昏庸和殘暴的存在,而是有智慧與英勇加身。如在劇初攻打蘇家都城的時候便是一眾質子的偶像,而他還能用話術來讓蘇家質子犧牲,以換取大義和程序上的正義。
也就是說紂王其實早就明白“政權合法性”的道理,而這也是他即便覬覦皇位但不會莽撞發動政變,以及會在登基那天承諾用自己祭天的原因所在---“合法性”不體現在自己有多強大,而是詮釋於讓民眾信服自己是天命所歸。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封神改編作品中,製作人都非常喜歡用“人祭”來突出紂王的殘暴,即隨隨便便就能拉一大群人去祭天,強調這只是在滿足紂王的殺戮慾望而已。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真實歷史中商朝本身就擁有濃厚的“人祭”社會共識,民眾不僅不會覺得這是殘暴的惡行,相反還會認為這是保佑太平的必須,是對老天爺最強有力的“賄賂”。
所以《封神第一部》在紂王登基時讓他對大司馬說出“那我就用1萬人祭天”,這段話不是什麼殘暴的體現,而是對歷史真實和對政權合法性理解的一次詮釋呢。
但在之後的時間裡紂王整個人都變得有點胡來了。
隨隨便便就能拿手下性命來驗證封神榜的真假,注意這不是祭天,這是妥妥的殘暴殺戮,而該殺戮的出現也特別沒勁,作為深知政權合法性的紂王居然在崑崙山神仙面前一點都不掩飾,屬於妥妥的降智了。
不僅如此,在隨後的經過中紂王都沒有多少智力可言的。如在處決四諸侯的時候明明已經贏得質子們的支持,但他還是強迫質子手刃親爹,以及在後來違背對祖先們的承諾硬要護下妲己等等,是硬要將殘暴和慾望二字刻在自己的腦門上了。
注意了,我完全不反對製作人將紂王設定成殘暴的昏君,但我覺得特別沒勁的是,你在開篇賦予了紂王絕頂的英勇和才智,讓他明白政權合法性的意義,那為啥在下一刻又突然拿掉所有的智慧,空餘殘暴呢?
我在觀影的前期還以為是妲己的蠱惑導致的,但後來發現這一切都是紂王的安排,妲己只是他的工具而已。
當然,其實如此降智的原因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刻畫一個“昏庸殘暴”的君主是容易的,所有的不合理都能用“昏庸”二字來掩飾。但刻畫一個“聰慧殘暴”的君主是極其困難的,你得給他設計一套縝密且能自圓其說的行動計劃,但這個困難事情顯然對於某些連“基礎世界觀”都打磨不好的製作人來說是不太可能做到就是了。
也正因此,在紂王身上也就出現了一個最最最奇葩和降智的事情:
紂王明明老早就知道封神榜能讓自己免除劫難,也清楚封神榜是來自崑崙山的,那他為何不拉上整支朝歌軍隊去崑崙山討要封神榜呢?
你說是因為人類對神仙忌憚啊?那紂王對姜子牙等人的追擊又怎麼解釋?以及用得了在追擊姜子牙失敗後,此後的劇情就徹底將封神榜擱置一邊嗎?當一個殘暴的君主得知世界唯一能化解天劫能拯救自己的東西出現後,他有可能不窮追到底嗎?
《封神第一部》給出的回答是:有啊!我直接將紂王寫傻不就行了!!
至於另一個別扭還體現在妲己身上。新電影中的妲己是一個很奇怪的角色,她擁有人類妲己的身軀,但她的靈魂和意識卻完全來自妖狐。
請留意“完全”兩個字,這說明人類妲己在死亡前的那個怨念“永遠不會臣服朝歌”也只是一個空話而已,是完全不會影響狐妖對妲己身體控制的,而狐妖對紂王的情感也是純粹的跪舔。
這個“跪舔”就是字面上的跪舔,因為在劇末紂王被意外殺害後,妲己也帶著沉痛哀傷化身成妖狐並跪著一嘴一嘴將紂王舔復活的。
但這種“舔”又是極其彆扭的,畢竟故事曾交代過妖狐就是被紂王先祖(商湯)封印起來的,而紂王對狐妖的解封也完全是意外。
然後我就不懂了,為啥妖狐對紂王的情感不是憎恨?而是愛慕呢?你明明擁有控制人心的力量,明明可以輕而易舉就讓紂王的哥哥和父親自相殘殺,那為啥要一直活成紂王的工具呢?
那就這樣的劇情安排還能讓觀眾不感到彆扭?
最後
如上便是我對《封神第一部》的詳細解讀和吐槽。這是一部眾星雲集且投入巨大的系列電影,而它在視覺維度的呈現也確實具備不少的質感。
但同時這又是一部在故事層面上特別沒勁,人物的行為和動機設定上又特別怪異和彆扭,以及整個最基礎的神魔世界觀都不能合理調和的電影。
它或許真不至於被稱為“爛作”,但它和佳作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就是了。
至於所謂的“國產神話史詩”,我建議國產電影人和影評人們還是不要著急給它扣上那麼一頂大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