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觀眾朋友們你們好啊,還是我,火子哥。不知道大家在玩黑神話的時候,有沒有一些疑問呢?比如金池長老和幽魂頭上的痕跡是什麼?為什麼土地廟只上一炷香?還有黑熊精,白衣秀士,凌虛子到底是什麼關係呢?等等這些問題,今天火子哥就挑選了一批比較有意思的問題,來一一考究一番。先疊甲,火子哥我不是專業的民俗故事研究者,只是愛好者而已,哪裡說的不對,還望大家多多包涵。當然啦,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糾正,以及說說不同的觀點。那麼閒話少說,咱們開始今天的黑神話悟空黑風山相關考究。
那麼首先呢,就來說說大家最為熟悉的人物,幽魂以及金池長老。想必大家已然在不少博主那裡瞭解到金池長老和幽魂之間的關係了,火子哥我就簡單說一下,幽魂就是金池長老的肉身。在復活金池長老的時候,只復活了肉身,而靈魂則是跑到了金錢上,說明了金池長老的貪念已然蓋過了一切。那麼問題來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金池長老以及幽魂的腦門上有三條痕跡。
本來火子哥以為那只是金池長老不洗頭,頭髮擀氈留在那裡的。後來才知道,這個小小的細節也是有很大考究的。在86版西遊記中,金池長老乃是那觀音禪院的住持,為了佔有唐三藏的那錦斕袈裟,聽信了徒弟廣智的奸計(遊戲中的廣謀也是金池長老的弟子),準備燒死唐僧師徒。那廣智是個花和尚,在外有老婆孩子,老婆叫美冴,兒子叫小新(嗶)。但怎料到那孫悟空神通廣大,找廣目天王借的一件法寶,避火罩。罩住了唐僧所在的禪房,以至於大火燒燬了禪院的其他房間。而金池長老為了尋找那錦斕(lan二聲)袈裟,最終被掉落的著火橫樑砸死。
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可能要問了:“火子哥,86版西遊記我看過了,那橫樑砸的不是頭啊,那為什麼頭上會有痕跡呢?”這是因為,86版西遊記是有過改動的,而火子哥我之所以提起86版西遊記,是方便大家回憶,畢竟大部分人對西遊記的瞭解都是86版電視劇。而改動的部分,則是金池長老並非被砸死,而是因丟了寶貝袈裟,自家禪院還被燒燬,最終一頭撞死在了觀音禪院。而遊戲中,金池長老和幽魂頭上的痕跡,想必就是撞死時的血跡了,還真是拿著放大鏡做遊戲啊,這些細節都有所還原。
接下來就說說白衣秀士,凌虛子,還有黑熊怪吧。這三位本來是好友關係。白衣秀士,是一條白花蛇成精。而凌虛子則是蒼狼精,三人在黑風山互相加的微信,成為的好友。86版西遊記中,黑熊怪趁著觀音禪院著火,盜走了錦斕袈裟,想在自己生日的時候辦一場佛衣會,與好友凌虛子和白衣秀士面前好好顯擺顯擺。於是黑熊怪就給凌虛子和白衣秀士發微信,說明了自己的想法。白衣秀士收到消息之後呢,便趕緊打滴滴來到了黑風山,先給黑熊怪祝壽,準備過一天帶禮物來參加佛衣會。祝壽完白衣秀士便打車回家了。第二天帶了兩顆丹藥準備去黑熊怪家,剛叫了車在路邊等著呢,正巧被孫悟空和觀音菩薩看到。於是孫悟空就上前一棒打死了白衣秀士,然後讓菩薩化作白衣秀士的模樣,自己則是變成仙丹。用這麼一計收服了黑熊怪,而這黑熊怪也因此混了個編制,到觀音後山當保安隊長了。
相信大家已經回憶起劇情了吧。那麼為什麼,在黑神話中死的是凌虛子,而白衣秀士還活著呢?因為在原作中,確實有這個情節,但是不一樣的是,在路邊等滴滴的人並非白衣秀士,而是凌虛子,其餘情節沒有變化,只是換了人物。所以在遊戲中,凌虛子出場就是個屍體,就是敲響第三口鐘邊上上吊的那個白狼,而白衣秀士卻活著。
那麼,為什麼土地廟上香只上一炷香呢?而每個土地又都不一樣呢?民間本有“神三鬼四”的說法,這話的意思是,上貢品也好,上香也罷,哪怕是祭拜磕頭,有神位的要三個,是鬼的要四個。這種說法最廣泛的來源是民間傳聞三乃是陽數,四乃是陰數。但是黑神話不是很考究的嗎?這種民俗也會弄錯?
並不是。因為如果上三炷香的話,估計打完幽魂天命人就該變禿子了——當然不是啊。因為孫大聖是三教合一的人物,包括他的師父菩提老祖也是三教合一。而土地神出自道教體系,所以火子哥我就按照道教的體系來解釋這個問題。在道教中,上三炷香是的含義是代表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也就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同時也代表道家傳統文化中的三才,即天,地,人。而土地神作為最小的神明,自然是受不起這來自天命人的三炷香(普通人還是三炷香為妙)。而天命人屬於是齊天大聖麾下,地位比土地神高,所以上一炷香。這也是為什麼黑風山土地自稱小老兒。而這一炷香,還有另一層含義,就相當於給土地神打了個電話,叫他出來幫忙。還有一點啊,天命人為左手單手上香,沒點道行的小夥伴莫要嘗試哦,還是畢恭畢敬的雙手上香吧。
那麼為什麼每個土地長得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土地神是管轄某個地方的最小的神明。甚至有的土地神所管轄的地方很小,甚至還不如現在一個村支書管轄的面積大。土地神最受崇拜的時間是明代,這與朱元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據《琅砑漫抄》記載:朱元璋“生於盱眙縣靈鄉土地廟。”而且因為是最小的神,管轄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所以不同地區的土地神也有著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是歸根究底,所有的土地神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的老人形象,與那些法相莊嚴的神不同。這也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最基層神的形象吧。
參考文獻:《西遊記》《五行志》《琅砑漫抄》《左傳通俗篇》《說文解字》《諸羅縣誌》《西遊記雜劇》《番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