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Marco Amadei開發的二戰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易紅2即將推出全新DLC“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該內容已於(3月28日)下午5點上線。

當《易紅2》玩家點擊“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DLC”的啟動按鈕時,他們踏入的不僅是虛擬戰場,更是一場關於民族記憶的精神儀式。
這一次,開發者將鏡頭對準1937年的中國戰場,用數字技術復刻了四行倉庫的彈孔、紫金山的硝煙,以及南京城頭的血色黎明。玩家們發現,遊戲不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一把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

此次“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DLC將包含兩張全新地圖,每張地圖中約有100種新道具,並提供23個任務關卡。此外,DLC還加入了多種載具、武器以及70多套制服,同時新增了中國陣營供玩家選擇。
在這一DLC中,玩家將置身於二戰前夕,親歷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上海與南京的激烈戰鬥。

“這不是遊戲,是歷史教科書。”一位測試版玩家在Steam評論區寫下這句話。DLC的考據深度令人震撼:國軍士兵的德制M35鋼盔、中正式步槍的槍栓聲效、四行倉庫西牆的彈痕排布,均以史料為藍本復刻。開發團隊甚至與南京民間抗戰史研究會合作,建立“真實烈士數據庫”——每當玩家角色陣亡,屏幕會浮現一位真實抗戰先烈的姓名、籍貫與犧牲地點。
更讓玩家動容的是動態敘事機制。若玩家成功守住關鍵據點,系統將解鎖“勝利結局”,展示南京保衛戰真實歷史中未能實現的另一種可能;若失敗,則彈出1937年12月13日的黑白紀錄片片段。這種設計顛覆了傳統遊戲的“通關”邏輯,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每一局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次重生都是對先烈的承諾。”
《易紅2》製作組用近乎殘酷的機制還原戰爭本質。士兵中彈即死、彈藥補給稀缺、建築可被炮火徹底摧毀——這些設定讓習慣了“血條制”的玩家措手不及。測試版中,一名玩家操縱的小隊在四行倉庫頂樓苦守15分鐘,最終因日軍坦克轟塌承重牆全員陣亡。他在直播中哽咽:“當年守軍只有4挺機槍,而我們竟抱怨子彈不夠。”
載具系統同樣顛覆認知。DLC新增的日式八九式中戰車與國軍維克斯6噸坦克,不僅需要玩家分工操作機槍、駕駛與裝填,更引入履帶損毀機制:一旦坦克癱瘓,乘員必須棄車突圍。這種“戰鬥至最後一刻”的設計,讓玩家切身感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
《易紅2》的成功絕非偶然。作為一款僅有12人團隊開發的獨立遊戲,其DLC預售期即登頂Steam全球熱銷榜,背後是三重破圈邏輯:
1. 歷史教育的遊戲化轉型
開發組摒棄傳統說教,用互動機制激活歷史認知。當玩家在雨夜中匍匐穿越日軍火力網,才能理解為何淞滬會戰被稱為“東方凡爾登”;當需要手動校準老式迫擊炮仰角時,才會感嘆當年士兵的戰術素養。
2. 社群共創的裂變效應
遊戲內置的地圖編輯器催生海量UGC內容。有玩家復刻臺兒莊戰役場景,也有團隊製作“八百壯士跳蘇州河”劇情模組。這種“玩家即創作者”的生態,讓歷史記憶在虛擬空間中持續生長。
3. 情感代償的心理機制
DLC允許玩家改寫歷史結局,實則是給予當代青年一種情感代償。正如開發者所說:“我們不是在篡改歷史,而是在數字世界中完成一場遲到的告別。”當年輕人在屏幕前守住南京城門時,他們填補的不僅是1937年的遺憾,更是對民族精神傳承的渴望。
《易紅2》製作人Marco Amadei曾在採訪中坦言:“當我們研究南京保衛戰時,整個團隊都哭了。”這種跨越國界的歷史共情,或許正是DLC震撼人心的根源。在Steam評論區,一條高贊留言道出玩家心聲:“以前總想穿越回去改變歷史,現在才發現,我們能做的是讓更多人記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