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東漢,公元3世紀,中國)
關羽(?—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
漢末亡命涿郡,與張飛從劉備起兵,劉備得徐州後,使關羽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曹操東進,擊破劉備,關羽被俘,遂隨曹操於官渡迎擊袁紹軍,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眾之中,封漢壽亭侯,不久辭歸劉備,後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
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荊州,劉備率眾南逃,關羽與之共至夏口。及曹操敗於赤壁,劉備收江南諸郡,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劉備西定益州,使關羽鎮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拜為前將軍,圍攻曹操將徵南將軍曹仁於樊城,時值漢水氾濫,左將軍于禁所督七軍皆被淹沒,又斬將軍龐德,自許昌以南往往遙應,威震華夏。
曹操派平寇將軍徐晃往救,而吳乘機襲取江陵,關羽遂敗走麥城,與兒子關平同為吳軍俘殺。追諡壯繆侯。好《左傳》,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以忠義見稱於後世。
關羽去世後,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時期,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地位等同。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名列“五虎上將”之首,使用青龍偃月刀。
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在宗教文化方面,關羽被儒教尊為關聖帝君、文衡帝君,被佛教尊為護法伽藍菩薩 、蓋天古佛,被道教尊為協天大帝、翔漢天神等。蘭陵假面:高長恭(北齊,公元6世紀,中國)
高長恭(?—573年) ,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郡蓨縣人。
北齊宗室、名將,神武帝高歡的孫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起家通直郎、儀同三司。
治軍躬勤細事,累遷幷州刺史,受封樂陵縣公。
廢帝高殷即位後,晉封蘭陵王,歷任尚書令、大司馬、太保、太尉等。
憑藉軍功,歷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邙山之戰時,擔任中軍將軍,頭戴面具,率領五百騎兵突破北周包圍,成功解圍金墉城,威名大振,受到士兵謳歌讚頌,即《蘭陵王入陣曲》。
以屢立戰功為北齊後主所忌,乃託疾家居,終被鴆死。
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冀州刺史,諡號忠武。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
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被追諡為“順平侯”,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康斯坦丁: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裡烏斯·康斯坦丁烏斯,即君士坦丁一世(羅馬帝國,公元4世紀,現意大利)
君士坦丁一世(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全名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裡烏斯·康斯坦丁烏斯,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
君士坦丁早年被派往東部帝國,為奧古斯都戴克裡先服務,後奔赴不列顛作戰。
306年父親去世後,君士坦丁被擁立為奧古斯都,隨後在針對馬克森提烏斯、李錫尼的一系列內戰中取得了勝利,在324年重新統一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在位期間,實施了行政、金融、社會和軍事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
他重組了政府,將民事和軍事當局分開;經濟上,為對抗通貨膨脹,推出固相錢;軍事上,重組羅馬軍隊,擊退法蘭克人、哥特人進攻;在宗教方面,頒佈“米蘭敕令”,召開尼西亞會議,大力推行基督教。
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建都之始。
337年,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亞去世,臨終前受洗成為基督徒。死後葬於君士坦丁堡聖使徒教堂。
君士坦丁是羅馬轉換到基督教的第一個君主,被尊稱為君士坦丁大帝。瓊恩:讓娜·達克,即聖女貞德(法蘭西瓦盧瓦王朝,公元15世紀,法國)
聖女貞德(1412年-1431年5月30日),本名讓娜·達克,綽號“奧爾良的少女”,法國民族英雄,天主教聖人,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重要人物。
貞德原為農村中的少女,在13歲時聲稱得到“上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被英格蘭佔領的失地。
在幾番轉折後,貞德得到王太子查理授予的兵權,於1429年成功解除奧爾良之圍,同年再於帕提戰役中大破英軍。
她在數月間接連奪回法國北部大量失地,並奪下蘭斯,護送查理至蘭斯大教堂加冕為王,成為查理七世。
但她於1430年在貢比涅的一次衝突中被勃艮第公國俘獲,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1431年,貞德在法國魯昂遇害,年僅19歲。
當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時,羅馬教廷下令重審貞德一案,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宗本篤十五世追封貞德為聖人。
貞德是推動法國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人物,她本人在身後也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 。
自拿破崙以來,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不同角度的宣傳;教會視其事蹟為神蹟 。弗德里希:巴巴羅薩,即腓特烈一世(神聖羅馬帝國,公元12世紀,現奧地利、德國)
腓特烈一世(1122年—1190年6月10日),綽號“紅鬍子”或“巴巴羅薩”,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羅馬人民的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德意志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腓特烈生於1122年,他的父母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與巴伐利亞韋爾夫家族的朱迪絲。
1147年,他繼承士瓦本公爵爵位,稱腓特烈三世。於1152年在德意志國王的競選中勝出,加冕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民國王。
1155年,應教宗尤金三世的請求,腓特烈出兵意大利,並在帕維亞接收鐵皇冠,加冕為意大利國王。
1155年,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內,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冊封腓特烈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世稱腓特烈一世。
1178年,腓特烈在阿爾勒又一次接受加冕,成為勃艮第國王。
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國最成功的統治者之一,在其執政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項楚:項羽(西楚,公元前3世紀,中國)
項羽(公元前232年 ―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姬姓 ,項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縣人。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
項羽少時學書、劍皆無所成,然胸懷反秦大志。
秦二世元年九月,隨項梁起兵會稽,響應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死後,又領導反秦武裝主力,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
秦將章邯擊趙時,奉懷王之命,以次將隨上將軍宋義率軍救趙,因宋義行至安陽後按兵不動,遂於帳中斬之,然後親自領兵救鉅鹿,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
隨後招降章邯,坑殺秦卒二十萬,進軍關中。時劉邦已先據咸陽,謀臣范增力勸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未能實現,與劉邦暫時達成和解,遂屠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宮室,擄掠貨寶。
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諸侯,以劉邦為漢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不久,田榮、陳餘於齊、趙等地舉兵反楚,劉邦乘機平定三秦,進逼西楚,楚漢之爭隨之爆發。項羽雖於戰爭前期取得勝利,但因分封諸侯,內部矛盾重重,加以戰略決策失宜,軍事形勢日益不利,終被圍困垓下,夜聞楚歌四起,以為漢軍已得楚地,遂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懲戒之鞭:阿提拉(匈人帝國,公元5世紀,現匈牙利)
阿提拉(公元406年—公元453年),古代亞歐大陸匈人的領袖和帝王,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辮”。
在公元452年侵入意大利東北部,兵臨波河,兵鋒直指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因為阿提拉的威脅,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迫逃亡羅馬,但阿提拉的步伐最終止步在波河。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帶領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在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
在日漸衰落的西羅馬帝國,他與埃提烏斯之間的衝突以及對匈人文化的陌生,使他被認為是兇猛野蠻的代表和文明社會的公敵,直到當代。東方騎士:薩拉丁·阿尤布·本(阿尤布王朝,公元12世紀,現埃及、蘇丹)
薩拉丁·阿尤布·本(1137年-1193年3月4日),庫爾德人,中世紀穆斯林世界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創建者 。
薩拉丁早年隨父投奔贊吉王朝,曾隨叔父遠征埃及。
1169年任法蒂瑪王朝的維齊爾(宰相)。
1171年廢黜法蒂瑪王朝哈里發,建立阿尤布王朝。
建國後,致力於統一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大部,使埃及和西亞廣大地區重回到同一政權的統治之下。
1187年,於哈丁之戰中打敗並俘獲耶路撒冷國王和聖殿騎士團團長,隨後迫降耶路撒冷,使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被挫敗。
在位期間,承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為宗教領袖,以遜尼派長老取代埃及什葉派貴族長老在軍政方面的高級職位,在開羅和亞歷山大開設宗教學校,宣傳遜尼派教義。
畢生主要精力用於抗擊十字軍東侵的戰爭,又勤政廉潔,發展經濟,尊重學者,贊助學術。1193年病故於大馬士革,葬於伍麥耶清真寺旁。
薩拉丁為人慷慨,清廉剛正,廣受讚譽。因在伊斯蘭文明抗擊十字軍東征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和領袖風範,而聞名於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
西方學者譽之為具有“騎士風度的君主”;在埃及歷史上被稱為民族英雄。尤里烏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即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公元前1世紀,現意大利)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 ,史稱愷撒大帝,又譯蓋厄斯·儒略·凱撒、加伊烏斯·朱利葉斯·凱撒等,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優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愷撒出身貴族,歷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
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在8年的時間裡征服了高盧全境,還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
公元前49年,他率軍佔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制定了《儒略曆》。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遭到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享年56歲。
愷撒死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併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
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羅馬帝國的無冕之皇,有愷撒大帝之稱。影舞者:德川家康(戰國時代-江戶時代,公元17世紀,日本)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
江戶時代第一代徵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傑之一,日本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德川家康出生於三河岡崎城,原姓松平,永祿十年奉敕改姓德川。
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 母為廣忠正室於大之方。
桶狹間合戰後與織田信長結為“清洲同盟”,多次配合織田軍擊敗強敵,並與武田家不斷蠶食今川家的領地。
本能寺之變後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與豐臣秀吉對峙,後又迫於形勢而向其臣服。
小田原之戰後被豐臣秀吉移封關東,雖失去長年的根據地,但得到豐臣政權下外樣大名中最大的領地。
豐臣秀吉死後,在關原合戰中率領東軍戰勝西軍,確定了霸權。
慶長八年受封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開創幕府。
慶長十九年至慶長二十年經大坂冬、夏之陣滅豐臣氏,江戶幕府統治體制從此堅如磐石,日本進入和平時期。
元和二年,德川家康在駿府城逝世,享年74歲。
遺體埋葬在駿府的久能山,一年後被改葬到下野國日光。
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兵家至聖:孫武(春秋齊國,公元前5世紀,中國)
孫武(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他在柏舉之戰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鉅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亨利:亨利五世(英格蘭蘭開斯特王朝,公元15世紀,現英國)
亨利五世 (1387年8月9日-1422年8月31日),名亨利·蘭開斯特,英格蘭蘭開斯特王朝第二位國王。
亨利四世之子,1413年即位。
他是繼愛德華三世之後第二位對百年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君主,打敗並重創法國且成為了法國王位繼承人,構建出了“英法帝國”的想法 。
1420年他幾乎攻佔了大半個法國,但是他的早逝讓英國在戰爭中接連失利直至戰敗。
亨利五世的性格中最為當代人稱道的是他對公平正義的堅持。
他的英國臣民稱他為“公正的王子”,但他同時也是個傲慢、冷酷、自私自利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性格中有獨裁者的潛質 。亂市梟雄:曹操(東漢,公元3世紀,中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沛國譙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東漢末年權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少年機警,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
參與鎮壓黃巾軍,遷濟南相,奏免貪吏,禁斷淫祀,徵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家,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董卓。
初平三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軍,自此兵力大振,先後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部。
建安元年,迎漢獻帝至許,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
建安五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主力,又先後削平袁尚、袁譚等勢力。
建安十二年,擊破烏桓,統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同年進攻荊州,與孫權、劉備聯軍展開赤壁之戰,敗歸。
建安十八年,封魏公。
建安二十年,徵張魯,取漢中,次年進爵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
兒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葬於高陵。臥龍夫人:黃月英(東漢,公元3世紀,中國)
黃氏,本名不詳,三國時荊州沔南白水人,沔陽名士黃承彥之女,諸葛亮之妻。
傳說名為黃月英,其人記載見《襄陽耆舊記》,其父稱其長相醜陋、黃頭髮、黑皮膚,但才華卻與諸葛亮相稱 。
鄉間有“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的諺語流傳。
黃月英婚後對丈夫提供了很大幫助。諸葛亮死後,黃月英也很快病逝,臨終以“忠孝”勉勵兒子諸葛瞻。魏蘭:花木蘭(北魏,公元5世紀,中國)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蹟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不屈女王:阿米娜二世(豪薩城邦扎里亞酋長國,公元16世紀,現尼日利亞)
阿米娜,又名阿米納圖,是豪薩人穆斯林,是現在尼日利亞西北地區城邦扎造的女王。
阿米娜出生於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父親是第22代統治者尼卡陶國王,母親是巴克瓦·圖倫庫王后,她有一個妹妹叫扎里亞,現代的扎里亞市就是英國人在二十世紀初為她改名的。
阿米娜圖是一位偉大的豪薩戰士,她繼承了母親的自信,是一位勇敢的公主。
她的母親修建了扎佐首都,該城市是16世紀豪薩蘭邦的七個原始州之一。
作為王室成員,阿米娜圖選擇磨練自己的軍事才能,她很快成為扎佐最偉大的戰士之一。
她通過巧妙的策略擴大扎造的邊界,她的領導讓豪薩成為撒哈拉和西非地區的貿易中心,不僅如此她還是豪薩防禦牆的建築設計者,她的領導長達30多年,是傳說中的穆斯林戰士女王。公正王:佩德羅一世(葡萄牙王國,公元14世紀,葡萄牙)
佩德羅一世,(1320年4月19日-1367年1月18日) ,第八位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是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四世的第三子,母親是國王卡斯蒂利亞的比阿特麗斯。
佩德羅一世雖然僅僅統治了十年時間,但是在任內改善了葡萄牙的法律體系,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民眾的利益,而且秉公斷事,不偏不倚,因此獲得了“公正者”的稱號 。
葡萄牙的百姓們十分的愛戴他,都說“佩德羅當國王的這十年好光景是葡萄牙從來沒有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