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期為大家解讀一場經典戰役。
面對高於自己近七倍兵力的軍隊
是臨陣脫逃?還是殊死一搏?
NO~都不是
讓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成功戰例
“柏舉之戰”
來告訴大家第三種答案!

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陣地戰

先來整點背景故事
公元前507年蔡、唐兩國為報楚令尹子常的“勒索、拘禁”之仇與晉、吳結盟,使楚國北側失去屏障次年,應蔡國之請晉、齊、魯等18國諸侯會盟,共謀伐楚!

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
楚國果斷髮兵反擊蔡國

這一戰怎麼成功的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戰局


楚國見吳軍來勢洶洶,只得放棄攻打蔡國,回師防禦本土。此時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溯水西進。


02.後退疲敵 攻其不備
一小隊兵馬的突然現身讓楚國慌了手腳,楚國急忙調動20萬精兵對峙吳軍吳軍見楚軍主動出擊,一邊誘敵深入埋伏,一邊由漢水東岸後撤,與主力大軍匯合楚令尹子常果然中計,揮軍直追。

吳軍以逸待勞,在大小別山間三戰三捷!令尹子常連敗,本想逃跑但大夫史皇提醒:逃兵乃是死罪!
子常無奈,只能在柏舉重整部隊。

03.乘勝追擊 扼其主機
吳軍不等子常重整部隊,趁著楚軍士氣渙散,吳軍全面反攻, 大夫史皇戰死,令尹子常棄軍逃亡。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往往都是面對面衝鋒。但吳國將領為了粉碎楚國龐大的軍隊,實施奇襲、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等連續作戰策略。千里奔襲,勢如破竹成為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之一。
《重返帝國》活動卡池已加入英雄“兵家至聖”


即刻掃碼預約,讓我們一起《重返帝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