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為大家解讀一場經典戰役。
面對高於自己近七倍兵力的軍隊
是臨陣脫逃?還是殊死一搏?
NO~都不是
讓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成功戰例
“柏舉之戰”
來告訴大家第三種答案!
柏舉之戰
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陣地戰
先來整點背景故事
公元前507年蔡、唐兩國為報楚令尹子常的“勒索、拘禁”之仇與晉、吳結盟,使楚國北側失去屏障次年,應蔡國之請晉、齊、魯等18國諸侯會盟,共謀伐楚!
公元前506年,
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
楚國果斷髮兵反擊蔡國
吳國認為良機已至,遂加入伐楚會盟,以救蔡為名,率3萬水陸之師經淮道悄悄地繞過大別山從楚守備最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楚國20萬主力全軍覆沒吳國以少勝多,佔領楚都。
這一戰怎麼成功的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戰局
按理說,楚國主場作戰,兵力還有碾壓之勢,怎麼都不至於落入滅國的結果。但吳國有兩大軍事家:
01.悄聲匿跡 分兵偷襲
楚國見吳軍來勢洶洶,只得放棄攻打蔡國,回師防禦本土。此時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溯水西進。
半途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穿過楚國北部的三關險隘。直驅漢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直接出現在楚軍面前。
在《重返帝國》中,利用兵種剋制,出其不意地發動突襲,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噢!
02.後退疲敵 攻其不備
一小隊兵馬的突然現身讓楚國慌了手腳,楚國急忙調動20萬精兵對峙吳軍吳軍見楚軍主動出擊,一邊誘敵深入埋伏,一邊由漢水東岸後撤,與主力大軍匯合楚令尹子常果然中計,揮軍直追。
吳軍以逸待勞,在大小別山間三戰三捷!令尹子常連敗,本想逃跑但大夫史皇提醒:逃兵乃是死罪!
子常無奈,只能在柏舉重整部隊。
在《重返帝國》裡,追擊逃兵切莫上頭,戰場失勢也要及時止損,韜光養晦才能厚積薄發!
03.乘勝追擊 扼其主機
吳軍不等子常重整部隊,趁著楚軍士氣渙散,吳軍全面反攻, 大夫史皇戰死,令尹子常棄軍逃亡。
喪失主帥的楚軍在潰逃的路上被悉數俘獲。楚王深知大勢已去,便也倉皇逃逸此後不出半月,吳軍就順利攻下了楚國都城,柏舉之戰以吳軍的勝利而結束。
在《重返帝國》中,逆勢不慌,巧施連環之計,伺機反攻,仍能轉敗為勝。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往往都是面對面衝鋒。但吳國將領為了粉碎楚國龐大的軍隊,實施奇襲、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等連續作戰策略。千里奔襲,勢如破竹成為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之一。
《重返帝國》活動卡池已加入英雄“兵家至聖”
體驗上兵伐謀的的兵家謀略,進行戰術的連環設計,步步為營,也能一路摧枯拉朽,以少勝多!
即刻掃碼預約,讓我們一起《重返帝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