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加 NA”,你最先會想到什麼?
如果你是老二次元,肯定對“じゃあな(加納)”不陌生,它在日語中是一種比較隨意、非正式的告別方式,通常在日本男性之間的日常交流中使用,而妹子們更愛用“加內”。

不過今天我們並不是要學日語,而是學“賽博化學”
雖然化學課學過的知識早十年就被我丟進記憶的馬桶裡,但我依然還記得初中第一次接觸化學實驗時,化學老師千叮嚀萬囑咐,“鈉”是活潑金屬不能接觸水,酒精燈不能拿來點另一個酒精燈。然而就是這兩樣危險的玩意,最近卻成了互聯網上反覆炸裂的“煙花”,在百萬樂子人的關注下造就了又一次抽象運動。

先介紹下這次的主角:NB實驗室。這是一款DIY實驗教學軟件,它通過動態可視化技術還原了2000+小初高物化生學科課本實驗,危險實驗也能安全操作,且線上器材無限用。軟件操作簡單,不同課題的實驗會提供不同器具,只需要按步驟點擊鼠標拖動器材和材料就可以完成並觀察化學實驗的過程。
什麼?正經教輔軟件也能整抽象?有的,朋友,有的。
一個名為“Kevin.”的抖音主播,通過在“NB實驗室”這一教育APP上花式搞虛擬化學實驗,愣是把“遇事不決就加鈉”的精神發揚光大,成了抽象“逝驗”的代表。

他用酒精+色素+木炭+潔廁靈+鈉調製出了“特調雞尾酒”。
用84消毒液 + 維生素 + 鈣片 + 鈉烹煮出了“十全大補湯”。
他還嘗試用84消毒液混潔廁靈來致敬初中課本里的禁忌實驗,製取氯氣,簡直是古法新玩。
更搞笑的是他把一排酒精燈像電路板一樣串聯並聯起來,美其名曰受熱均勻,物理老師看了都得直呼內行。
就連用潔廁靈給湯消毒,大火收汁後被歸類到美食頻道這樣的離譜操作也是屢見不鮮,烏鴉喝水的故事在他這兒也能加鈉,每每隨著猝不及防的一聲“Boom——”,屏幕碎裂,節目效果隨之拉滿。
最主要的是,這位老兄有著一股化學圈人不管不顧的氣勢,《整點硫酸》《吐吐口水》《不管了》《先加鈉》……無論是腦回路過於跳躍的實驗過程還是最終加鈉炸試管的結局,都讓觀者歎為觀止。
雖然過程全錯,但是結局全對。這要是給任何一位化學老師看,確實得看紅溫了並且發出尖銳的爆鳴,然後化身化學老屍。
實際上,評論區不僅有學生真的把這些“逝驗”發給了自家化學老師,同時收穫了一堆學習大禮包。
還有真正的化學老師帶著哭笑不得的表情現身說法。
至於為啥他的操作總是加鈉?原來在NB實驗室中,鈉、高錳酸鉀和鐵粉是唯三不需要vip的免費固體藥品,加上鈉活潑的化學性質,自然就成了這堆免費材料中最具有節目效果的存在。
不過即使後來這位主播將17集NB實驗室的合集視頻幹到了七千多萬播放量,自身也在一個月內飛速漲粉36萬,官方感動於他的宣傳付出贈送了他一個VIP,可以解鎖更多付費化學材料,他依舊沉迷於加鈉。
最近他還把2月的MVP頒給了“鈉”元素,真可謂是“化學老師不讓加鈉,你加不加,你死都得加”。
“不管了,先加鈉”——這句話如今已經成了互聯網的化學聖經,不僅催生了一大批模仿者加入這場作死實驗室的狂歡,粉絲們也紛紛加鈉上頭,貢獻了無數笑料和名場面。
有《我的世界》玩家摩拳擦掌,琢磨著遊戲裡該裝什麼優化模組,結果一拍大腿:“不管了,先加鈉!”
有人開始研究如何用化學實驗室的器材煮珍珠、做咖啡、熬高湯,硬是把實驗室變成了賽博廚房。
就連NB實驗室的APP評論區,也成了“加鈉教徒”的聚集地,一口一個“加鈉”地瘋狂刷屏。
更有網友感慨:“我們這屆沒做過實驗的化學生,真到了學校裡,不是看片子,就是死記硬背化學方程式。”於是,有人趁老師不注意偷偷點燃酒精燈,試圖在枯燥的課堂裡尋找一絲化學的浪漫。
甚至有人提議:“下次考試作文題目乾脆就叫《論鈉元素對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影響》吧!”
從NB實驗室的各種評論區裡,我們能明顯感受到廣大網友對化學這門學科的狂熱求學精神,而且這些信徒中,很多甚至根本不是化學圈內人——有二次元阿宅,也有文科生,還有連元素週期表都背不全的化學小白。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高舉“不管了,先加鈉”的大旗,投身這場賽博煉丹的狂歡。
化學界這邊人才輩出,醫學界也不甘落後,來了一堆“不管了,先切個肺”的神醫。
(生命life:我的醫術這麼高明,怎能把人治死呢)
天文界還有星球毀滅模擬器,硬給你玩成三體人間諜模擬器,動不動就來個宇宙大爆炸。
(宇宙沙盤:不管了,先炸個星球助助興!)
於是,《NB化學》成了爆破狂人的樂園,《生命life》成了緬北醫生的手術檯,《宇宙沙盤》變成了地爆天星的試驗場……
不過問題來了,原本正兒八經的學習APP,怎麼就紛紛被抽象成了互聯網上的賽博煉丹爐了?
這裡頭無外乎幾個原因,還是拿NB實驗室來說。
一是現實中的化學材料真不好搞,安全管控十分嚴格。鈉單質需要備案,濃酸儲存要雙人雙鎖,酒精燈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點不著……而現實中的實驗管控越嚴,虛擬空間的爆炸美學就越盛行。
這就像是一個魔法世界,在霍格沃茨,學生們可以隨意調配各種神奇的藥劑,哪怕炸了坩堝也不會被開除。而在NB實驗室這類仿真自由交互模擬實驗中,某種程度上也能讓普通人體驗一把“魔藥大師”的快樂。
其次,這種虛擬實驗室具備足夠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允許網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創造,甚至可以不嚴謹地去抽象、作死。
就像《我的世界》紅石電路能激發理科生的創造力,虛擬實驗室的開放性讓知識不再是老師的PPT,而是玩家手中的可編輯代碼。每一個"先加鈉"的瞬間,都是對填鴨式教育的溫柔爆破。
但是,就怕有人真的把網絡上這些操作完全不當的整活內容當成寶,在現實中毫無顧忌地模擬起來。
有不少網友把看到的聽到的甚至於身邊或是自己身上發生的案例拿出來告誡其他網友——切勿效仿!
可是現在網上依舊出現了不少“加納上頭”的案例:
(來自網友@大師兄)
其實過往這類社會新聞也常有發生:
藝術並非爆炸,生命不是兒戲。虛擬世界裡的“加鈉”可以盡情放飛,但現實中還是穩重點。畢竟,生活不是虛擬實驗,一旦犯錯沒有重來的機會。
所以,下次你想“不管了,先加鈉”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賽博煉丹爐裡的快樂,還是留在賽博世界裡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