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隨身聽裡裝了個小電腦——“智能MP4”的不完全發展史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11-13 09:57:24 作者:JerryD Language

你見過這樣的設備嗎?

在如今這個“萬物皆可智能”的時代,各種裝載了智能操作系統的設備已經無處不在——小到智能手機,大到智能電視,以及各種“智能家電”,“智能”二字貫穿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記得當年在北京科技館的大屏幕上,一直在循環播放(那會還不是“美帝良心”的)聯想的概念宣傳片,片中主人公通過一個類似於掌上電腦的設備遙控家中的各種家電,那種對於“智能生活”的暢想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請原諒我實在找不到那個宣傳片,因此只能用科技館的照片來代替了

當然,既然是“萬物皆可智能”,那想必除了“智能手機”,一些在青春時期使用過的“隨身聽”或“隨身看”自然也要“智能化”,於是乎就有了“智能MP3”、“智能MP4”這樣的玩意出現在市場上——說白了就是這類設備預裝了一套能夠叫得出名字的操作系統,有些還可以通過安裝軟件來拓展功能,幾乎可以當做一臺“小電腦”來使用了。

某廠商的智能MP4,搭載了安卓系統

然而,關於“智能MP4”(或者說“智能PMP”)這一類的玩意,真要查它的發展史,由於相關記載過於碎片化以及各種客觀原因,很難編寫成一部完善的發展史,因此我只能把它分為“正史”和“野史”兩部分,畢竟正史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由“大企業”所書寫,而那些難以整理的就只能歸類於“野史”了。

正史——微軟的野望


對於“智能MP4”的“正史”部分,唯一能夠找到較為清晰歷史脈絡的,可能就是微軟的“便攜媒體中心”(Portable Media Center,以下簡稱PMC)和後來的Zune。按理來說這些玩意不應該被叫做什麼“智能MP4”,畢竟你可別指望能在上面安裝應用程序什麼的,可誰讓這玩意是微軟出的呢?而且還是Windows CE的系統,它還會不智能到哪去呢?

不過,明明背靠微軟這麼個大公司,最終卻沒能成為真正現象級的產品。這是為什麼呢?

-可攜帶的“媒體中心”

時間回到2002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從名字上也能夠看出這一版的Windows XP搭載了Windows Media Center,也就是“媒體中心”。

Windows XP媒體中心

說起來那段時間HTPC(Home Theater PC,家庭影院電腦)的概念比較流行,這種家用電腦都預裝了一套“媒體中心”類的軟件,可以通過遙控器進行操作,以播放影音光盤或儲存在硬盤裡的音視頻文件。除了微軟的Windows Media Center外,蘋果也有一套自己的“媒體中心”Front Row,而咱們(當時可能還沒墮落為“美帝良心”)的聯想也曾搞過一個類似的玩意“數碼家電”……總之,此類家用電腦就是要更為“家電化”。

聯想自己的“媒體中心”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這和本文的主題有啥關係?關係這就來了——

早在2001年,微軟就已經在內部成立了“數字家庭”(eHome)的部門,並在第二年完成了帶有“媒體中心”的Windows XP的開發工作。而與此同時,微軟的嵌入式部門就成功通過Windows CE改變了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方式,特別是Pocket PC系統平臺更是讓用戶有了一臺可以真正裝入口袋的“個人電腦”,使得辦公得以從桌面帶到手掌。

而自從某韓國公司在1997年成功發明出了全球首個MP3播放器以及第二年美國帝盟公司開創了數字音樂播放器品牌Rio後,“數字音樂”的時代就此到來;而到了2001年,蘋果的數字音樂播放器iPod也已經發售了初代產品,從此各種各樣的MP3播放器也開始出現在了市面上。

最早的MP3播放器之一
蘋果的iPod算是最具代表性的數字音樂播放器之一

到了2002年法國公司愛可視(Archos)還推出了全球首個“便攜式多媒體播放器”Archos Jukebox Multimedia,從此“MP4播放器”這個劃時代的產物出現在了市面上。在看到各種MP3和MP4播放器在市面上銷售,特別是iPod越來越受到歡迎的情況下,微軟也越來越坐不住了,希望能進軍數字播放器的領域,通過自身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方面的優勢,與蘋果的iPod進行競爭。

愛可視的Jukebox Multimedia是最早的MP4播放器

此時微軟的嵌入式部門靈光一閃:既然能夠用Windows CE將電腦變小,何不用這個系統做一個可以攜帶的“媒體中心”?於是就與微軟的數字家庭部門合作,開始了基於Windows CE的新項目研發,代號取名為Media2Go。

軟件的部分已經確定了,可硬件該怎麼辦?當然微軟自己在當時並沒有仿照蘋果的做法搞出個類似於iPod的設備,而是與第三方廠商合作,由微軟制定硬件規格並提供軟件平臺,廠商要做的就是相關設備的生產與銷售。於是,微軟拉來了三星、飛利浦、艾利和、創新和東芝等知名廠商參與到項目之中,利用大品牌的產品更好的吸引消費者。

2003年,微軟正式於CES上宣佈了Portable Media Center(簡稱PMC)這一平臺,次年正式發佈並展示相關產品。PMC在硬件方面採用基於英特爾XScale架構的統一規格,並在軟件方面使用一種特製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

PMC設備,由創新科技生產

PMC的UI源自桌面端的Windows Media Center,基本上是將桌面端的“媒體中心”移植到了移動端,因此如果用過桌面端的“媒體中心”那麼對於PMC的上手基本上也不存在什麼問題。實際上,如果你觀察PMC的機身按鍵,你會發現上面有一個非常醒目的“開始”按鍵,它的交互邏輯本身也是帶有桌面端Windows的基因,但更為簡單易懂,算是極具辨識度的UI了。

三星製造的PMC設備

雖然PMC有著一個看似夢幻的開局——微軟主導、多家知名製造商加盟、出色的軟硬件配置,怎麼看都是能夠與蘋果一較高下的存在,然而在2007年微軟卻宣佈終止PMC的後續開發,並不再將平臺對外授權……什麼情況?

其實,PMC相關的設備雖然採用了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然而它並不是一個開放式的操作系統,無法通過安裝第三方軟件實現功能拓展。這點倒是可以理解,畢竟它是一臺播放器而不是什麼“掌上電腦”(雖然這硬件基本上就是個Windows Mobile掌上電腦的配置了),可一臺PMC的功能基本上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音樂播放、視頻播放、圖片瀏覽以及電視錄像,除此之外再無其它功能。

功能較少本來不是啥特別緻命的缺陷,問題是每一臺PMC都是基於英特爾XScale架構的統一硬件規格(東芝除外,他們家的PMC設備使用的是飛思卡爾i.MX主控芯片而不是英特爾XScale處理器),每一臺設備的生產成本無法降低下限,使得相關設備的售價變得較為昂貴,結合其較為有限的功能,實在是不具備性價比方面的優勢。

東芝的PMC使用的是飛思卡爾的主控芯片

咱就拿一臺20GB的創新Zen Portable Media Center舉例吧:該機的首發售價499美元,而同期的黑白屏iPod的售價為399美元(20GB),彩屏版的iPod Photo售價是349美元(30GB),後來的視頻版iPod售價是299美元(30GB)。而iPod除了影音播放功能外還提供了“有聲讀物”,讓它成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聽書機”,此外還有時鐘、日曆、通訊錄、小遊戲等各種錦上添花的小功能,讓它的功能不至於過於單一。

視頻版iPod Video

至於咱國內的情況,來自東莞的元典科技(請原諒我至今都不知道這是個怎樣的公司)在2005年的時候也推出了一臺PMC(也是唯一的國產),當時20GB版本的預計售價人民幣4480元,後來售價“跳水”到2999元……先不說最後的售價跌到了什麼程度,不過和國內其它的MP4相比,PMC實在是不具備任何性價比方面的優勢——在這一時期的國內市場,一些MP4產品在功能上更加齊全,但售價上比PMC更低,基本上在這一方面PMC是完敗了。

元典的PMC

更重要的是,PMC依賴於Windows Media Player進行數據同步,這本來無可厚非,畢竟隔壁的iPod還得配合iTunes同步歌曲呢,更何況Windows Media Player在同步的過程中也能夠進行格式轉換。只不過,在當時已經有一些能夠“即插即用”的產品可以直接把電腦裡的影音資料“拽”進設備之中,無需軟件同步即可更新曲庫簡直不要太方便,並且在後來還出現了支持多種格式的設備,無需經過格式轉換即可直接播放,真是招招暴擊PMC的痛點啊。

(說句有些暴言的話哈:在當時國內市場隨便撿個公版方案的所謂MP4都能秒了所謂“高貴血統”的PMC——因為我真的把玩過這類玩意……)

2007年,微軟宣佈不再進行PMC平臺的後續開發與對外授權。於是,PMC,卒,年僅三歲,其中部分設備可能甚至都可能已經胎死腹中……

-“聽說現在的地球人都在用它聽音樂”

或許是微軟看到PMC已經越來越沒有搞頭了,但卻不想輕易放棄,於是就提前做好了“轉生”的準備。

2006年,微軟公佈了Zune——與PMC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微軟自主出品的便攜式播放器,基於Windows CE 6.0系統平臺開發。該機的研發工作在微軟於華盛頓雷德蒙德的總部進行,內部代號Argo,同時也是與設備相配套的服務。

微軟的Zune品牌

初代Zune由東芝代工,搭載了一塊30GB的機械硬盤——其實,初代Zune就是以東芝的Gigabeat S作為基礎進行開發的,因此在設計上還是能夠看出相似之處,當然連硬件配置也是基本相同,只不過預裝固件不再是PMC所使用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而是從Windows CE 6.0定製而來。

初代Zune

初代Zune搭載了WiFi模塊,能夠無線的方式與PC連接,以及可以實現兩臺Zune之間的通信,還能夠在固件升級後直接接入Zune的音樂商店下載新音樂。說到遊戲,初代Zune在固件升級後還支持遊戲功能,理論上還可以添加基於XNA開發的新遊戲,並支持兩臺Zune之間的對戰功能,不過面向Zune開發的只有五款微軟的第一方作品,並且都是“小遊戲”。

然而,Zune在入局的時候已經不再是數字播放器剛剛崛起的那個時代了,此時的數字播放器的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而人們已經不再僅僅依靠“隨身聽”一類的設備來收聽數字音樂了,“音樂手機”的崛起在不斷擠佔其生存空間,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移動運營商已經推出了提供數字音樂的下載服務,可以用手機直接下載音樂。Zune作為玩家,入場實在是太晚了。

而微軟自己對於Zune這個品牌的運營也是各種出錯——從商業戰略到產品的用戶體驗,再到配套服務,都沒能做到讓用戶滿意。此外,Zune初代還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惡性事件,那就是在2008年的12月31日幾乎所有用戶的Zune不約而同的“炸機”了(其實就是設備無法進行任何操作……),而罪魁禍首竟然是飛思卡爾(Zune的主控芯片供應商)為該機提供的時鐘驅動程序出了問題,導致其在處理閏年的時候出錯,這起事件讓Zune的風評嚴重受損。(不過後續型號卻沒有出現該問題,因為它們並未使用存在問題的時鐘驅動)

於是,Zune失敗的命運似乎成為了註定。

即便如此,Zune硬是被續了兩代——二代Zune分為兩波產品發售,分別是採用閃存的Zune 4/8/16(對標同為閃存的iPod Nano)以及採用硬盤的Zune 80/120(對標iPod Classic);三代Zune HD作為系列的“謝幕”,採用了觸屏操作以對標蘋果的iPod Touch,此時Windows Phone 7也即將發售,微軟也決定讓Zune服務進一步拓展至桌面端Windows、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與Xbox遊戲主機,決定在相關設備預裝Zune服務。

二代Zune是硬盤閃存兩線作戰
Zune最後的絕唱

2011年,Zune系列正式停產,次年微軟宣佈將不再繼續支持Zune產品線,2015年相關服務宣告關停,這個微軟第二次試圖挑戰蘋果的音樂播放器也走入了歷史的墳墓。

儘管Zune有許多讓人抱怨的毛病,也有很多為人所詬病的缺陷,但因為優秀的音質表現以及出色的做工使其依然被認為是最好的音樂播放器之一,並沒有淪落為被人遺忘的存在。而在漫威電影《銀河護衛隊2》中,它在片中的驚喜亮相也讓這個曾經的失敗產品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銀河護衛隊2》中星爵得到了一臺Zune

此外,微軟在數字音樂播放器領域其實並未徹底輸掉——微軟將桌面端的音效技術PlayFX授權給中國芯片廠商瑞芯微,在基於Rockchip方案的產品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微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Windows CE也被一些廠商用作自家設備的軟件系統,其中就包含了MP4播放器,不過那是後面要說到的事情了。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線上,Zune將會是一個全球流行的影音播放設備吧,怎奈歷史沒有如果。

“這玩意叫Zune,能存300首歌,聽說現在地球上的人都在用它聽音樂。”

(出自電影《銀河護衛隊2》)

野史——敢問路有多野


在微軟的“正規軍”之外,也有出自其它大大小小廠商的“野路子”。這些廠商出品的“智能MP4”其實在數量上相對而言更多一些,但大部分因為品牌知名度或者發售地區的限制,很多人其實都並不知道它的存在,外加因為有許多產品是出自OEM或ODM代工廠之手,導致同一款設備頂著不同的品牌和型號招搖過市,讓這類玩意的相關記載簡直不要太混亂。

所以,在這裡我只能找一些(在我個人看來)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來說說了,因為相關的發展史實在是難以作出有條理的考據了。

-在“媒體中心”之外……

話說當年微軟在數字音樂播放器領域有兩張“底牌”,一張是PlayFX音效技術,另一張是Windows CE操作系統。

PlayFX音效原本是應用於桌面端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後來在前面所講的Zune中其實也有實裝,而這個來自微軟的“獨門技術”讓其獲得了超凡的聲音表現,這就是為什麼Zune即便是“一身毛病”也被認為是“最好的音樂播放器之一”,怎奈因為微軟官方犯下的一系列錯誤導致了其在商業上的失敗,Zune本身也因此變成了一款被嚴重低估的產品。

微軟的專利音效技術PlayFX

而微軟和瑞芯微合作,將PlayFX技術授權給後者,讓採用旗下Rockchip方案的MP3(以及MP4和所謂的“MP5”)播放器在聲音表現上能夠實現“彎道超車”,微軟自己也不至於因為Zune的失敗而徹底在數字播放器領域徹底“顏面掃地”,就算無法在數字音樂播放器領域打敗蘋果,至少還能通過在相關設備中採用“Rockchip方案+PlayFX音效”的組合,憑藉性價比上的優勢在新興市場來一波“農村包圍城市”,實現在數字音樂播放器領域的“曲線救國”,也算是讓微軟對抗蘋果iPod的夢想在以中國廠商為主的設備中找到了半個歸宿。

臺電推出的採Rockchip方案的產品都搭載了PlayFX音效

如果說Zune的音效技術PlayFX在各種“巖芯”方案的設備中得到了延續,那麼PMC的那一部分是其操作系統的“基礎”Windows CE被“移植”到便攜式媒體播放器(PMP)設備上,而這也是微軟對抗蘋果iPod的夢想的另一半歸宿(也是本節的重點)——其實Windows CE的歷史要比任何一款數字播放器還要悠久,並且對於多媒體的支持在嵌入式系統中也不算晚,因此作為一款在安卓時代之前的成熟且完善的操作系統,自然有一些廠商想要用這個系統來開發PMP設備。

在安卓之前Windows CE是最為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系統之一

在我將“windows ce pmp”這組關鍵詞輸入谷歌後,竟然有至少半數以上是出自韓國公司的產品!不過,這些產品都是出自我不認識的廠牌,可能在韓國以外的地方還會頂著不同的品牌在銷售——摸過多個同款不同牌的各種播放器的我對此深有感觸。

實際上,韓國人開發基於Windows CE的PMP設備的歷史並非“無典可查”,甚至比微軟PMC的歷史還要悠久——在2002年的CES展會上,韓國公司IMPACTRA就展出了MP4播放器“Motion-i”IMS-100B,其造型看起來像是一款摺疊手機,所搭載的系統固件是基於Windows CE 3.0開發而來,通過系統內置的Windows Media Player來播放影音文件,採用Strong ARM主控芯片。從年份來看,不敢說是第一個,但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基於Windows CE開發的PMP設備了。

就是這個看起來像是摺疊手機的玩意……

根據我在網上查到的資料,在當時韓國國內的PMP市場可以說是非常的“卷”,一方面是三星和LG這兩個大企業的恩怨情仇,另一方面艾利和(IRIVER)和巨元(COWON,旗下品牌“iAUDIO愛歐迪”)這兩個專做隨身聽的兩個大廠的廝殺,最後是各路小品牌之間上演著“大亂鬥”和“大逃殺”,而在如此“內卷”的環境下這些小品牌只能通過一些“旁門左道”的方法來“彎道超車”。於是,出現搭載Windows CE系統的PMP設備,也算是情理之中。

在後來那些基於Windows CE的PMP設備中,大約在2007年問世的“超視能”(MAXIAN)的T700算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之一,設備本身除了是個PMP之外它還是個GPS導航儀(以及DMB移動電視),甚至還能夠進入Windows CE系統界面。 (不過據說該機的國行版相對於韓版在功能上做出了些許閹割)

超視能T700,值得一提的是在導航軟件方面韓版是“路仙”,國行是“道道通”

除此之外另一個比較典型的是Viliv的X2,同樣是可以進入Windows CE系統界面的設備。不過,相比起隔壁超視能的那款PMP混搭GPS的主要定位,這玩意更像是能夠當做PDA的PMP設備,而諸如“努力安”(Nurian,後來被某中國公司併購)、Digital Cube(招牌產品是i-Station)等廠商也推出過類似的設備,都是那種“雜交”的設備。

其實Viliv的X2是分為兩個版本的,分為主打學習功能的詞典版和主打汽車導航的導航版
韓國電子辭典品牌“努力安”也推出過基於CE系統的PMP
Digital Cube的i-STATION M43也搭載了Windows CE操作系統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為啥不用一臺Pocket PC來看片聽歌,原因是在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Pocket PC的儲存容量是大幅受限的(畢竟還得儲存各種文檔文件和安裝各種應用軟件呢),設備本身也不是將影音播放作為首要功能進行設計的,因此如果要聽歌或者看視頻的話這類設備絕對不會是首選。雖說那些PMP混搭PDA的設備多少給人一種迷惑感,不過至少也算是對“智能MP4”的早期探索了。

不過隨著艾利和與巨元也推出了基於Windows CE開發的PMP設備,小廠商的同類設備瞬間就沒了優勢,畢竟大廠出品那自然是不同凡響,其實力哪裡是這些小品牌能比得上的?而中國臺灣的老牌電腦公司神達旗下的宇達電通因為在CE系設備方面的研發經驗,也在韓國市場投放了一款基於CE系統的PMP,也添了一把火——於是那些小品牌就被一波“卷”死了。

艾利和這樣的大廠出品的設備無論是功能細膩度還是產品做工的精細度都不是小廠所能比的

在咱們所熟悉的中國市場,也出現過基於Windows CE的PMP設備,不過因為售價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其並沒有太高的普及率,就我所知的產品是紐曼的M2000/M3000以及元典科技的Solo 520,都是和同時期的韓國同行一樣是PDA與PMP的“雜交”產物。

元典Solo 520

到了後來我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後來有一些Windows CE的PMP設備是沒有“PMP主界面”的,開機後直接進入CE界面,而很“幸運”的我就把玩過其中一臺機器,讓我懷疑這種設備其實並不是什麼PMP,倒是讓我產生了某種既視感卻又說不清是什麼——直到我在刷B站的時候撞見了“AIPC”這四個大寫字母……

這個出自紐曼的產品開機就是CE界面

要說比較“親民”的,應該是藍魔的V80,只要不到千元的價格就能夠搞到手。雖然沒有此前韓國同行那些諸如GPS導航一類的高端功能,不過至少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功能也絕對夠用,更不要說還使用了基於Windows CE系統定製而來的WindTouch用戶界面,而據我所知還有兩個廠牌的MP4也使用了這套界面。

藍魔搭載Windows CE系統的V80
藍魔V80所使用的WindTouch界面很有Windows的風格
紐曼也有一款搭載了WindTouch界面的設備

很可惜,這些採用WindTouch界面的MP4雖然基於Windows CE操作系統,但卻不能安裝第三方軟件,作為“智能MP4”來說多少差點意思,不過對於一個入門級的設備來說,能玩到Windows CE操作系統的話還要啥自行車呢?

不過隨著Windows CE系統在個人消費電子領域的衰落,基於該系統的設備也越來越少,而PMP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波及……如今基於Windows CE的PMP設備,在市場上已經基本絕跡了。

-類人機器人會夢見數碼企鵝嗎?

大約是在2005年,法國愛可視公司推出了一款PMP與PDA的跨界產品PMA400。與韓國同行不同的是,這個法蘭西玩意用的是Linux操作系統,因此相比起當時已經非常成熟完善的Windows CE來說,使用Linux操作系統的PMA400就顯得比較“高冷”。

愛可視PMA400使用了基於Linux系統的Qtopia平臺
愛可視PMA400使用了基於Linux系統的Qtopia平臺

不過由於Linux操作系統本身因為諸多的衍生版本使其是個非常混亂的操作系統,因此我實在是很難考證究竟哪個設備是第一個使用該系統的PMP設備,並且這些設備數量眾多且大多數都很難稱之為“智能MP4”,故不會過多去講相關的設備。

其實愛可視後來也推出了基於Linux的PMP,但不是Qtopia平臺

但是,Linux這個開源的系統既然有著諸多的衍生版本,那麼最廣為人知的除了桌面端的“紅帽子”(Red Hat)和“烏班圖”(Ubuntu)外,其實還有曾經在掌上電腦領域小有名氣的Qtopia平臺以及Android(安卓)這個在移動端大放異彩的系統,而本節要說的就是那些基於安卓系統打造的“智能MP4”。

雖然安卓系統主要是在移動端大放異彩,但其實作為一個嵌入式操作系統,安卓在移動設備以外的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最重要的是它是開源免費的,因此基本上你能想到的設備都能夠搭載安卓系統,而“智能MP4”這個東西自然也少不了。

第一個基於安卓系統的“智能MP4”是出自何人之手似乎已經不好考證了,但大致可以確定是在2008年左右的時候愛可視(沒錯,又是愛可視)推出了基於安卓1.5系統的Archos 5(Android版,其實也有一個Linux版的),算是最早一批搭載了安卓系統的“智能MP4”。

Archos 5安卓版
Archos 5安卓版

這一類設備大約是在安卓2.x的時期迎來了一次爆發,創新、飛利浦、巨元等企業在這一時期推出了基於這一系統的PMP設備,所對標的自然是蘋果的iPod Touch。

創新的Zen Touch 2搭載了安卓系統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為啥不去說iPod Touch是怎麼個發展,這玩意不也是個“智能MP4”嗎?其實在正史的部分已經提了一嘴,但它又牽涉到iPod的發展史以及iPhone的誕生,超出了“智能MP4”的範疇,因此關於這些可能是另一個故事了。(之前已經有人講過就不用麻煩我再講啦)

iPod系列最後的一批產品線
iPod系列最後的一批產品線

拜安卓系統的大爆發,除了國外基於安卓系統的設備外,國內大大小小的各路廠商也開始用這個系統開發“智能MP4”,例如昂達、臺電、酷比魔方、紐曼和愛國者等品牌都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的“智能MP4”產品,大有取代傳統MP4的優勢。

臺電的安卓MP4

不過這類設備既不是手機也不是平板,因此導致了部分設備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地位——iPod Touch畢竟還能通過WiFi接入互聯網,作為一個小型網絡設備使用,但部分安卓系統的“智能MP4”或許為了強調其作為PMP的屬性,是不提供任何形式的無線網絡連接的,而後來的一些安卓應用幾乎無法單機使用,於是這類設備所搭載的安卓系統淪為了雞肋……

這個搭載了安卓系統的智能MP4並不能聯網,可以當做“戒網神器”了

現如今,採用了安卓系統的智能播放器依舊在推出新產品,只不過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之下,這類產品走向了兩個極端的進化方向——一個是面向以學生用戶為主的低價產品;另一個是面向發燒用戶的高端產品。

在某電商平臺上,你依然可以購買到基於安卓系統的播放器

結語


在此之前我就已經寫了關於Palm、塞班和Windows CE的相關文章,以紀念我曾經的回憶,誰知在寫的時候無意間埋下了幾個坑,而“智能MP4”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年少時,就曾經把玩過一些數字播放設備,而那些“智能MP4”因為在那個安卓系統尚未崛起的年代過是個過於特殊的存在,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曾經的我們曾幻想著有一臺“N合一”的設備,希望能夠成為我們居家出行時的“瑞士軍刀”,而此時國內一些電視購物廣告也就著這麼個“痛點”宣傳這一類所謂的產品,哪怕拿到手之後並不是自己期望中的樣子;如今,技術的先進讓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但在使用各種功能時的那種“純粹感”卻早已不復存在,此時如今電商平臺上的一些產品還宣傳自己的產品“不能做什麼”的賣點,而不是以往那種以“什麼都能做”的“萬能設備”作為賣點,真的感慨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啊。

僅此文紀念我曾經擁有過的一臺魅族M6播放器,該機最後因為電池壽終正寢而報廢了,但這個小設備卻儲存了我當時最喜愛的音樂和視頻短片,以及我最喜歡的小說,陪伴了我的學生時代。雖然這些文件其實一直儲存在我的移動硬盤上,但在我如今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機上卻再也無法復現這種感動了……

僅此紀念曾經陪伴過我的魅族miniplayer播放器
僅此紀念曾經陪伴過我的魅族miniplayer播放器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