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裡爆火的“賓果遊戲”,到底是個啥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7-13 00:32:31 作者:機核編輯部 Language

本文首發機核公眾號
作者:Nick
編輯:柏亞舟
“壞了,圖裡面說的特點我全中了!”
“沒想到我才是真正的死宅社恐。”
如今在微信群、QQ群、微博首頁、朋友圈之間,你可以看到許多人在玩一個“很新的東西”,一張低清晰度、有著明顯PS痕跡、疊滿水印,但寫滿內容的圖,屏幕前的自己會仔細回憶自己的哪些特質與之相匹配,在完成某種身份劃分和認定後,才算完成“這場儀式”。
甚至參與這場遊戲的圈子,屬性也異常複雜。有大眾屬性頗高的娛樂圈、遊戲圈、體育圈等,你可以看到一些特定遊戲的“賓果圖”,也可以遇到你可能完全看不懂的小眾圈子的製圖,例如地下偶像OTA圈,蘇州巴士圈(不搜我真不知道有這麼個圈,為什麼沒有蘇州機場圈呢.jpg)。
這個遊戲就是“賓果遊戲”,可能很多人之前有聽到過這個源自“國外舶來品”的遊戲,更多人熟知它的名字恐怕也得益於某款著名的“消除類遊戲”,在“賓果遊戲”如今風靡中文社交圈的當下,關於它的前世今生,以及裂變與演化,似乎又成為了一個可以聊聊的話題。

什麼是賓果遊戲?

如果要說到最近傳播度的賓果圖當中,傳播最廣泛的一張,可能要屬這張“社會指數賓果遊戲”。
“社會指數賓果遊戲”傳播最廣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它沒有太多屬性要求和圈層認定,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參與,不同於其他一些賓果類型的相對小眾,不論你的工作學習狀態如何,都能參與其中與天南海北的人就遊戲結果討論一番。
你的社會指數測試結果是什麼?我反正有一條線全中了……

你的社會指數測試結果是什麼?我反正有一條線全中了……

只是在看內容、找自己對應特點來完成遊戲內容的同時,或許有人會問:賓果遊戲是什麼?
說起賓果遊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久到理論上來說明朝萬曆年間的人可能最早有接觸過。大約在1530年前後,意大利開始流行一種名為樂透 (Lotto)的碰運氣遊戲(沒錯,就是彩票行業以及NBA粉絲很熟悉的那個“樂透”)。
18世紀,那不勒斯地區出現了一種家庭版抽獎遊戲(稱為Tombola),在此前Lotto的基礎上,加入了卡片、籌碼和喊出數字。
法國遊戲樂透(Le Lotto)出現於1778年,其佈局為三行九列,共有27個方格。每行五個方格上的數字從1到90不等,它成了現代賓果遊戲設計的雛形。
在德國,這種遊戲的另一個版本被開發出來。這種遊戲被稱為 Beano,這已經和現代的賓果遊戲非常相似了。遊戲的綽號來自用作卡片標記的豆子,而豆子取代了十年前賓果卡上使用的籌碼。如果玩家完成了卡片上的水平、垂直或對角線數字,則被視為贏家。玩家會通過宣佈“Beano”來告知發牌人和其他玩家他是贏家。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沃德在狂歡節上發明並規範了現代賓果遊戲。他申請了版權,並於1933年出版了一本規則手冊。
而埃德溫-洛則進一步推廣了這款遊戲。1929 年 12 月,在亞特蘭大附近的一次巡迴嘉年華上,這位玩具銷售員看到人們興致勃勃地玩一種叫做“Beano”的遊戲,該遊戲遵循沃德的規則,使用幹豆、橡皮圖章和紙板。
賓果遊戲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回到紐約的家後,洛買了一些幹豆子、一個橡皮數字印章和一些紙板。朋友們被邀請到他的公寓,洛威承擔了遊戲推銷員的職責。
很快,他的朋友們就開始玩Beano,他們緊張而興奮,就像他在嘉年華上看到的那樣。在一次遊戲中,洛注意到他的一個玩家快要贏了。隨著每一粒豆子被加到她的牌上,她變得更加興奮。最後只剩下一個數字時,那位女士跳了起來,張口結舌,沒有喊“Beano”,而是結結巴巴地說“BBB-BINGO!”
“我無法形容那個女孩的哭聲帶給我的那種奇怪的興奮感,”洛後來回憶。“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我要推出這個遊戲,而且它的名字叫賓果遊戲!”
於是,賓果遊戲有了現在實體和在線賓果遊戲室使用的名字。
1929年,是眾所周知的資本主義大蕭條來臨之時,當市場崩潰時,賓果遊戲開始流行起來。這是賓果遊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因為沒有工作的人們,開始玩這個遊戲來賺額外的錢。
到了20 世紀40年代,賓果遊戲早已風靡全美。

裂變:菠菜、遊戲、教育

從遊戲的玩法上我們可以看到,賓果遊戲是一種碰運氣的遊戲,每個玩家匹配卡片上以不同排列方式印刷的數字。
遊戲主持人(稱為主持人)隨機抽取球,用牌標記所選數字。當玩家發現所選數字以水平、垂直或對角線排列在卡片上時,他們會喊出“賓果”,然後提醒所有參與者有一張中獎卡,這會促使遊戲主持人(或協助主持人的同事)檢查卡片以驗證中獎。
與此同時,玩家相互競爭,看誰是第一個擁有中獎排列的人,從而贏得獎品或頭獎。宣佈獲勝者後,玩家清除卡片上的牌,遊戲主持人開始新一輪遊戲。
實質上來說,賓果遊戲就是一種概率遊戲,玩者都拿有一張數字卡,第一個湊齊莊家喊出的全部或一組數字者勝出,因此這樣的遊戲被菠菜化是某種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美國和英國,賓果遊戲都是菠菜項目的組成部分,雖然如今他們的地位早已不如20世紀中期那樣顯著。
在遊戲領域,賓果遊戲與後來的消除類遊戲進行過許多融合,尤其是在俄羅斯方塊大火後,消除類遊戲在2000年開始隨著益智類遊戲在互聯網的傳播流行起來,賓果遊戲的一些玩法和特點也在消除類遊戲中得以應用。
除開電子遊戲,賓果遊戲同樣也是桌面遊戲的經典項目,在聚會或者團建項目暖場時,賓果遊戲拿來作為一個暖身遊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還有衍生的賓果棋等等。
19 世紀後期,賓果遊戲被納入教育領域。教師們用它來教小學生數學和拼寫。19世紀50年代的德國樂透遊戲旨在教孩子們學習乘法表。還有其他益智型樂透遊戲,例如“拼寫樂透”、“動物樂透”和“歷史樂透”。這種遊戲也被稱為數學賓果遊戲和拼寫賓果遊戲,至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人玩這種遊戲。
隨後賓果遊戲被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並隨著英語教學在全球推廣而被大家所認識和接受,它不僅被運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也頻繁出現在教材的練習冊上。
賓果遊戲的廣泛使用與它自身的諸多優點有關,如規則簡單、可操作性強、適用範圍廣、靈活多變等。

社交化場景的運用

如今賓果遊戲以另外一種形式在中文互聯網社區意外走紅,這也折射出賓果遊戲的另外一種屬性——社交。
作為一種流行的遊戲,“Bingo” 對文化和社交活動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它不僅是家庭和社區聚會的一種常見活動,還經常用於慈善募捐和社區聚集。“Bingo” 遊戲的普及反映了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但在國內,尤其是在互聯網社區,賓果遊戲更像是裂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MBTI”測試,即通過對一些小圈子內部梗的具象化,用賓果遊戲的形式更集中、高密度地展示了“圈內暗號”。
換句話說,賓果遊戲如今在中文互聯網環境中具備著同類相認和自嘲的兩種功能。如果說在遊戲層面,賓果遊戲是為了“消除”和“求得一個解”或者決出一個最終的勝者,在社交層面它的意義被更寬泛地應用於人群認同之上。
無論是你所在的圈子是大是小,圈子的人員是多還是少,都能有對應的賓果遊戲形式來增強你對這一圈子群體的認同和定義。同樣,不同圈子的不同賓果遊戲內容,也折射出遊戲在內容上的靈活性以及玩家主導權上的便利。
至少從這一層面來看,賓果遊戲又有些跳脫出了原本的“教育屬性”,在內容生產和認同上讓生產者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換句話說,你必須得對於你的圈層屬性足夠了解,才能有足夠的知識與梗的積累,去製作相應的“賓果遊戲”。
這種無形之間的碰撞,讓不同圈子在同一種遊戲形勢下以同樣的面貌出現在了所有人面前,在社交層面的裂變和不同圈層的融合上,“賓果遊戲”似乎起到了某種集合的效果,甚至引發了類似的“套娃”效果。
賓果的賓果

賓果的賓果

記得曾經去一些人家拜訪時,總能在牆壁上看到類似認物品和字母等教育工具,那會其實不知道這些教育形式,其實就是日後以另一種我們更熟知的社交形式迴歸到面前的“賓果遊戲”。
如今的“賓果遊戲”似乎不像是一場遊戲,而像是一次聚會,一場狂歡,不同的遊戲場景之下,是不同屬性的人群認同在助推這個浪潮不斷擴散。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不是在玩“賓果遊戲”,而是《地球Online》主線任務下,某種形式的回憶渠道。當一條一條的線連成一起時,回憶與情感早已超脫了原本的遊戲屬性和意義,連成的線代表了你的一段記憶,這段記憶的酸甜苦辣,辛酸與淚,或許也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體會吧。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