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com Fighting Collection(卡普空格鬥合集)》是由「卡普空(CAPCOM)」製作併發行的一款自家旗下格鬥遊戲系列合集,本作為「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系列誕生三十五週年紀念合集作品。
關於本合集中所包含的格鬥遊戲方面內容,總共十部作品。名義上為雖然打著“卡普空格鬥合集”的幌子,但實質卻只是抽選了旗下部分經典格鬥遊戲。這其中主要分成了三大系列,
有五部源自於「惡魔戰士(Darkstalkers)」系列,兩部來源於「袖珍快打(Pocket Fighter)」系列,剩下三部則因為是獨立作品或單獨一作的緣故暫歸於「額外」系列。本回會主要從這三個大系列出發,略微講講「卡普空」的發家史。
「卡普空」的起家與發展
第一部分:起家
只要提到「卡普空」這一名號,相信不少人腦中肯定會立馬浮現“卡婊”、“冷飯王”等一系列惡名。這第一印象看似充滿了惡評,卻很難客觀的展現出「卡普空」在遊戲業界曾經輝煌的一面,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冷飯王”再怎麼炒冷飯,前提還是得有質量過硬的作品進行支撐。於是本回藉著「卡普空」的起家與發展史,把目光轉回到上個世紀日本家用機市場如火如荼的大戰時期。
左萬代,右世嘉
依舊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凡是講到日本遊戲公司的發展史,那麼就不得不提到上個世紀末期那個家用機市場大戰的年代,此前本人也曾多次在不同遊戲的科普中詳細提及過。不同於「萬代南夢宮(BANDAI NAMCO)」是靠做玩具實體店起家,亦或是「世嘉(SEGA)」這種親自投身到家用機戰場中去,「卡普空」起初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遊戲經銷商。
辻本賢三
「卡普空」的創始人「辻本賢三」就和那個年代的人一樣,在戰爭中出生的他伴隨著戰爭結束並沒有過上“那些人”曾經允諾的好日子,一無所有陪伴著度過了同年,隨著時代一同長大。
初中時父親英年早逝,肩負起家庭重擔的他不得不休學前往家附近的釣魚浮漂廠打工求生。後在兼顧工作的同時,他開始去夜校上學,並經過了四年學習後在1960年3月畢業,開始在親戚叔叔的食品批發公司從事會計工作。
三年之期過後(1963年3月),「辻本賢三」計劃著將點心批發業務從原本叔叔所經營食品批發公司的業務中獨立出來,將新店更名為「辻本商店」進行經營,但礙於經驗不足而最終負債累累。
到了1965年時,「辻本商店」才在大阪重新開業。經營了一段時間後,「辻本賢三」發現商店裡銷量最好的產品是棉花糖,但關鍵的地方在於,孩子們主要不是為了吃,而是喜歡觀察棉花糖機器將糖拉絲的製作過程。此時,他逐漸開始意識到比起肉體上的忍飢挨餓,最讓人難受的可能莫過於精神上的飢渴,於是他開始倒騰電子器械相關的業務,如機器的經銷、安裝和製造。
第二部分:發展
1974年7月「辻本賢三」創辦了公司「IPM(International Player Machine)」,其主營業務為日本部分商店的街機安裝。1976年「雅達利(Atari)」的街機遊戲《Breakout》(打磚塊)風靡後,「IPM」開始擴展了街機的製造、經銷和出租等相關業務。
《Breakout》北美街機封面
不過好景不長,「IPM」的業務雖然開展的如日中天,但畢竟也只是一個街機制造代理,上限總歸沒那麼高。同時美國科技公司「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1911年6月)以名稱容易混淆為由發函,故最終在1979年5月將其更名為「IRM」,不過在1981年9月時又改名為「Sanbi」。
(過程中還有一段較為複雜的歷史,相關度不高暫且不提了)
《Space Invaders》街機宣傳海報
1981年時,由「太東(Taito)」在1978年製作的街機遊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進入了火熱期,「Sanbi」遂在「太東」的許可下開始製作其改制版,但由於街機市場激烈的競爭,導致最終銷量逐漸走低,一大堆賣不出去的街機堆在倉庫,「辻本賢三」最終被迫下臺失業。
1983年6月「辻本賢三」在「太東」創始人「米哈伊洛·科根」的資助下成立「CAPCOM(Capsule Computer)」,作為「Sanbi」的銷售公司。
「卡普空」的顛峰時期與金字招牌
「卡普空」成立後時隔一個月就馬不停蹄的推出了第一份作品(1983年7月),為一款投幣式的獎牌街機遊戲《Little League(リトルリーグ)》,而直到1984年5月才推出了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街機遊戲《Vulgus(バルガス)》。後以1985年12月推出在「任天堂(Nintendo)」家用機「FC(Famicom)」上的豎版卷軸彈幕遊戲《1942》為分界線,開始逐漸將市場專向家用機遊戲領域。
60歲的藤原得郎
岡本吉起
雖然「卡普空」在當時推出了不少暢銷的經典作品,但畢竟還只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公司,手裡還沒什麼趁手的得意之作,而也就在此時「卡普空」賭對了大方向。花重金向很多不被重用的遊戲製作人拋出橄欖枝,從業界大佬「科樂美(KONAMI)」手中挖走了不少得力干將。
(其中兩位遊戲製作人「岡本吉起」與「藤原得郎」,程序員「有馬俊雄」)
左《海賊船鬍子丸》,右《孫孫》。
之後便如同剎不住的車一樣推出了一眾熱銷遊戲,例如「岡本吉起」設計的西遊記改編遊戲《SonSon》(1984年7月),包括前文中提到的《1942》(1984年11月);「藤原得郎」設計的《海賊船鬍子丸(Pirate Ship Higemaru)》(1984 年9月)、《魔界村(Ghosts 'n Goblins)》(1985年9月)等等。
到了1985年,「辻本賢三」將「Irem」(「IRM」改名的複雜歷史時期由「辻本賢三」擔任CEO的遊戲公司)的遊戲製作人「西山隆志」挖角。後1987年在「西山隆志」與「松本裕司」的協助下誕生了格鬥遊戲歷史上最經典的系列「街頭霸王」。
左「西山隆志」,右「松本裕司」。
「街頭霸王」系列算是「卡普空」旗下最早的金字招牌之一,不僅是格鬥類型遊戲鼻祖,也是有史以來總收入最高的遊戲系列之一。
第一代街頭霸王大臺投幣遊戲機
第一代街頭霸王框體上的壓力按鈕
初代《街頭霸王》的遊戲設計非常超前,得益於街機一體機的優勢,街機版在其中安裝了一對壓敏按鍵,當玩家用力越大時,遊戲中的角色傷害計算會同步放大。從某種意義上來理解的話,也就是通過觸控來實現了“輕招”與“重招”的區分,相當於現在的部分體感遊戲。不過在當時來看,這種設計太過於超前,不僅銷量沒有一般街機好,而且出現了不少玩家亂砸機器乃至於受傷的情況,使得此版《街頭霸王》不得不在重壓下逐漸退出市場。
《拳皇94》封面海報
1988年「西山隆志」帶著「松本裕司」跳槽至「SNK」,並在1994年時製作了另一款經典格鬥遊戲系列「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與格鬥遊戲之間的不解之緣
「西山隆志」跳槽後「卡普空」沒有急著開發「街頭霸王」系列續作,而是轉由岡本吉起主持,於1989年時期開發了一款經典橫版闖關動作遊戲《旋風快打(Final Fight)》,成為了現在無數80後、90後的同年回憶。
初代《旋風快打》封面
《旋風快打》在開發時期,「卡普空」同期還在進展街機轉換系統方面的研發,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抗力因素直接導致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對《旋風快打》的製作經費不足。如果當時《旋風快打》的開發失敗,那麼一切都將歸為沉沒成本,於是「岡本吉起」索性帶頭自暴自棄,將此稱為《街頭霸王89》(最終還是沿用原案)。
《旋風快打》的反響非常火爆,不僅給窮困潦倒的「卡普空」回了一大波血,同時還在內部確立了《旋風快打2》的企劃,不過此時他們又轉念想起來當時認為成品質量一般的初代《街頭霸王》,遂決定製作《街頭霸王2》。
街機廳依舊還有那些復古遊戲
與「旋風快打」這種合作類的遊戲不同,「街頭霸王」走的是競技向。由於當時街機市場的激烈競爭,街機廳在生活中可謂是相當火爆,成為了那會年輕人們放鬆休閒必光顧的娛樂場所。不過隨著遊戲的不斷開發,其難度也逐漸深入,漸漸玩家們發現原本能靠一枚硬幣享受很久的時間開始變得越來越短了。這樣雖然是一個遊戲製作、街機開發、街機店三贏的結構,但玩家們卻不買賬,因為花錢越來越多體驗卻越來越差。
八位可選角色
起初「卡普空」準備採用高收費的豪華機器的套路,但由於「旋風快打」使用的標準合作機雙投幣的物理因素而最終放棄。與其讓兩個玩家合作遊玩分攤投幣費用,不如通過競爭對抗的心裡來讓其自願進行付費,於是「街頭霸王」版的這種面對面街機設計也就應運而生了。不僅提升了玩家參與時的滿足感,還帶動了付費率,並且推動了街機販售,可謂是一石三鳥,因此《街頭霸王2》在設計之初就決定好了是製作成六個操控按鍵和八個可選角色。
「卡普空」當時沒有對《街頭霸王2》的製作進行預算限制,只是想看看遊戲至開發完畢到底花費了多少,而最終將近四十人的團隊開發了十個月,耗資總共幾百萬刀,而這在那個時代也算作是相當豪華的優質鉅作了。不僅成為了街機時代最暢銷的遊戲,締造了一份格鬥遊戲歷史上的里程碑,也為後續「卡普空」開發更多格鬥遊戲做了鋪墊。
「雅達利」被《E.T.外星人》暴殺
不過《街頭霸王2》的火爆其實也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剛好趟上了1983年“雅達利衝擊事件”直接幹爆全球遊戲市場這件事,原本只是靠其吃碗飯結果沒想到卻成了金字招牌。至於後續一系列的經典遊戲要傳入我國內那得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了。
冷飯再炒,經典再續
前有「萬代南夢宮」推出《吃豆人 博物館+》,現有「卡普空」推出《卡普空格鬥合集》,可見冷飯不是一家在炒,但韭菜卻是每年都在收割。實際上仔細對比一看,同為冷飯合集,但《吃豆人 博物館+》與《卡普空格鬥合集》的表現卻又些許區別。
同期冷飯《吃豆人 博物館+》
《吃豆人 博物館+》好歹製作了個可互動的博物館場景,玩家可以扮演吃豆人在其中隨意遊覽,或是進行收集品的安置,而本作《卡普空格鬥合集》則採用了圖標大轉輪的方式,只是粗暴的把遊戲移植在內。
內置的十款格鬥遊戲,除了2003年推出的《超級街頭霸王2(Hyper Street Fighter II -The Anniversary Edition-)》以外,其餘均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期間的街機作品。遊戲本身對應了日版和歐美版兩個版本,而《Vampire Hunter 2》與《Vampire Savior 2》僅收錄了日版。此外,不同版本之間似乎僅有標題與Logo之間存在差異。
本回主要從前文中提及的三個系列方向分別簡要介紹,不會過多射擊遊戲背景設定與玩法機制,畢竟這都是些老的經典作品了,格鬥玩法本身也沒什麼特別需要介紹的,乃至於就連遊戲的畫面都還是那個復古像素風,甚至分辨率甚至無法填滿屏幕。
「惡魔戰士」系列
“Darkstalkers”是「惡魔戰士」系列的歐美版統稱,日版裡寫作“ ヴァンパイア”,讀作“Vampire”,意思是“吸血鬼”。當然國內沒有引進也不存在官方漢化,不過港臺將其譯為“魔域幽靈”,而至於名字其實怎麼叫都好。
「惡魔戰士」系列是以西洋鬼怪為題材的格鬥作品,其中包含了貓女、狼人、弗蘭肯斯坦、吸血鬼、中國殭屍等奇幻的角色形象,總共四部作品。
初代《惡魔戰士》
初代《Vampire(Darkstalkers): The Night Warriors》是由「岡本吉起」與「船水紀孝」協力開發,於1994年7月最早發佈在「街機(Arcade)」平臺,後做過PlayStation 1的平臺移植
第二作《Vampire Hunter: Darkstalkers' Revenge(惡魔戰士:獵人)》於1995年3月推出,第三作《Vampire Savior: World of Darkness(惡魔戰士:救世主)》於1997年5月推出,而第四作《Vampire Hunter 2: Darkstalkers' Revenge(惡魔戰士:獵人2)》與《Vampire Savior 2: The Lord of Vampire(惡魔戰士:救世主2)》為雙版本,兩個版本之間只有可選角色不同,互為改版。
左為「世嘉土星」,右為「N64」
第二作與第三作均移植過「世嘉土星(Sega Saturn)」,至於為什麼第四作不繼續移植了,其理由主要是在1996年「任天堂」的家用機「N64(Nintendo 64)」推出後這機器一下子被幹碎了,1998年就停產了,轉而由新機器「Dreamcast」接任,而第四作剛好卡在1997年推出。
《Street Fighter X Tekken》
2000年後一直沒有推出新作,而是瘋狂在炒冷飯,不是系列合集就是高清移植,但據《街頭霸王X鐵拳(Street Fighter X Tekken)》的遊戲製作人「小野義德」表述,未來可能考慮過用新的3D引擎進行製作,或者是搞些作品聯動,至於這個想法是否能夠成真那隻能說盡人事以聽天命。
一方面,「惡魔戰士」系列推出後,其中女性魅魔角色「莫莉卡·安斯蘭特(Morrigan Aensland)」一舉成名,與「街頭霸王」系列的春麗併為「卡普空」旗下人氣經久不衰的女性角色。
妹子還是好看的
另一方面,系列本身還推出了四集日版的OVA,一季十三集的美版動畫,不過由於本身設定特殊,可能會帶點限制級要素。
「袖珍快打」系列
《Super Puzzle Fighter II X(超級拼圖鬥士2X)》為1996年5月推出的一款益智消消樂遊戲,系「卡普空」為了前文中所提到不可抗力街機轉換系統「CPS2(CP System II )」而推出的首款測試向遊戲。
日版《Super Puzzle Fighter II X》
歐美版名為《Super Street Fighter II Turbo》,其理由主要是當初只是為了試水這個投入巨資研製的新系統,沒想著做成系列,故遊戲中也如封面一樣包含了「街頭霸王」與「惡魔戰士」等作品中的角色。同時本作也算是對標了當時日本街機霸主「世嘉」的「噗呦噗呦 (Puyo Puyo)」系列。
街機日版《Pocket Fighter》
《Pocket Fighter》是1997年為「CPS2」系統推出的格鬥遊戲,歐美版名為《Super Gem Fighter Mini Mix》。其中的角色形象沿用了《超級拼圖鬥士2X》中的Q版設計,而玩法除了標準的格鬥機制外,還要求玩家同時兼顧對寶石的收集,用來強化角色或是使用技能,非常具有特色。
其他剩餘
另外三款作品,1995年的機械科幻風格鬥作品《Cyberbots:Fullmetal Madness》僅在日本以外的街機上限量發售,不過有其他家用機版;《War-Zard》為1996年的投幣式魔法幻想題材格鬥作品,歐美版名為《Red Earth》。
街機版《Cyberbots:Fullmetal Madness》,超限量笑死
歐美版《Red Earth》
至於《Hyper Street Fighter II -The Anniversary Edition-(超級街頭霸王2 週年紀念版)》是款2003年才推出的遊戲了,本身算是為了紀念1991年誕生的《街頭霸王2》的十五週年紀念版本。其中《街頭霸王2》有很多版本,比如官方最先更新的好像名為《Street Fighter II:Champion Edition(冠軍版)》,後續還有什麼《Super Street Fighter II X》,歐美版名為《Super Street Fighter II Turbo》。
二代版本挺雜的
這些版本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到底誰是誰的爺,誰是誰的孫,一時半會還真剪不斷理還亂,不過如果你只是純粹想聽聽「街頭霸王」系列的趣聞,本人建議你還是看看「押切蓮介」的戀愛漫畫《高分少女》,而「世嘉」相關的可以參考「殆ど死んでいる」的漫畫《異世界舅舅》。
快去看《高分少女》
結語
總的來說,《卡普空格鬥合集》作為炒冷飯來看其實很難令人滿意。也許對於「卡普空」來說只是慣例把格鬥作品拎出來單純做個系列合集,而對我們來說這些則都是逝去的青春與回憶,希望有一天這些作品還能再出新作,而到時老去的我們也能自豪的對新生代們說“這遊戲我們當年也玩過”。本作推薦給喜歡格鬥類遊戲的玩家和「卡普空」冷飯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