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個字來概括的話,正經一點就是“浪漫”,不正經一點就是“性感”。
如果讓我列出一個人生必玩50款遊戲的名單,那麼它一定在其中。如果讓我早一年遇到它,那麼它就是去年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如果我再感性一些,一定會在結局的光芒閃耀時熱淚盈眶。
大家上一次仰望星空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呢?抬頭看著星星點點的閃爍,視野彷彿隨之不斷地上升,在腦海中想象著俯瞰地球、遙望銀河,感嘆宇宙之廣闊、人類之渺小,這時總是會在心中充滿了困惑,人,亦或是智慧生命,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Outer Wilds也就是星際拓荒,在我18個小時的流程中沒有任何一秒是沒有價值的。我願意用最華麗的辭藻對它加以誇讚,但所有想說的話卻如鯁在喉,思緒萬千卻不知如何開口。一方面是想盡量不談及遊戲內容防止劇透,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因為這款遊戲帶來的體驗難以描述。如果沒有玩過,請務必親自玩過以後再往下看,這款遊戲一旦被劇透就失去了他所有的價值,只有在對一切未知的狀態下去體驗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震撼。
先談一些不會劇透的部分,現在許多遊戲都標榜上了開放世界的標籤,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世界其實並不多,而星際拓荒算其中的一個。開放世界應該是能夠從任意一個點切入,按照玩家自己的意願去隨意探索這個世界,最後各個部分逐漸收束到一起迎來遊戲的結局,簡單概括星際拓荒的遊戲流程其實上面的描述就已經大差不差了。從啟動飛船的那一刻開始,接下來的一切都是獨屬於自己的冒險之旅,但隨著不斷的探索,你的求生欲、你的求知慾最終都會指引你到達那個終點。
星際拓荒的宇宙非常的小。比起那些幾十上百起步數千數萬甚至號稱擁有無限星球的的太空模擬遊戲來說實在是小的可憐,整個遊戲能探索的範圍只限制在了太陽系內,而太陽系中只有沙漏雙星、木爐星、碎空星、深巨星、黑棘星這五大行星,行星也小的讓人懷疑是否能按照物理法則運轉的起來,駕駛飛船基本只要半分鐘就能環繞星球一週。但它的內容空洞嗎?答案是否定的。行星雖小卻遍佈著秘密,幾乎每一個行動都會有所收穫,大量記錄歷史的文字石板,挪麥人的遺址,壯麗的景象,這些都在不斷地給玩家帶來新鮮感,讓玩家能夠有持續的動力去探索而不會感覺到枯燥。畢竟真正的宇宙大多數時候就是荒無人煙且枯燥無味的,作為遊戲自然需要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關鍵在於能夠給玩家帶來什麼。
作為主角的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非常具有科技感的東西。一架木頭鐵皮拼接的宇宙飛船、一身能呼吸能飛行的宇航服、一個能發射能回收的探測器以及一個能夠翻譯挪麥人文字的翻譯器。這就是擁有的所有東西了,整個遊戲流程都不會再獲得什麼新的道具,鐳射槍、聚能炮之類的統統沒有。說起來其實把星際拓荒當成一個考古遊戲也完全沒有問題,駕駛飛船四處找尋挪麥人的遺蹟,用翻譯器一字一句拼湊出挪麥人滅絕的原因、挪麥人瘋狂的計劃、挪麥人的追求與信仰,在逐漸深入瞭解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領略宇宙的神秘與壯麗。不需要任何攻略,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慾一定會帶領你走遍這個太陽系的,需要做的只是繫好安全帶,然後點火、起飛。
以下劇透部分!!!尚未通關的玩家就別往下看了,別逼我求你






關於Outer Wilds,其中最讓人動容的大概還是挪麥人這個文明終其一生追求宇宙之眼的信念吧。這個種族友好寬容,為了不影響到新物種的生態而更改他們的星球開採計劃;這個種族執著堅定,對於意外捕獲到的宇宙之眼信號深信不疑,一刻不停就開始了對眼的尋找,即使飛船意外遇難與族群失去聯繫也依舊不放棄對眼的追求;這個種族充滿智慧而又瘋狂,他們擁有著先進的躍遷科技和重力科技,並且每十年舉行一次“發現節”與族群分享各自部落的發現與成果,但同時他們又會為了自己的信念做出挖空行星甚至引爆太陽等瘋狂的行為,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求貫穿了整個挪麥人文明。他們對眼是敬畏的,是渴求的,一代人不行就兩代人,兩代人不行就三代人,直到能夠發現眼為止,甚至發現的能否是自己的種族他們也並不介意,他們將自己的成果毫無保留的展示給後人,最終意外之下讓一個哈斯人,也就是作為主角的我們,觀測到了宇宙之眼。這是怎樣的一種信仰,相信瞭解了前因後果的玩家對於挪麥人都會產生深深的尊敬。
遊戲的開始,我作為一名哈斯人宇航員今天終於可以進行第一次起飛了,然而在博物館被一個奇怪的三眼雕像眼睛處的光芒照射到以後,似乎就有了在死亡後回溯時間的能力。在死亡之前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太陽就快要超新星化了。在第一次體會到漂浮在太空中目睹太陽超新星爆發時藍色的光芒穿透整個身體所帶來的震撼後,我又經歷了許許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第一次在碎空星被深邃的沒有一絲色彩的黑洞吸入時的恐懼,以及從白洞躍遷而出時望著四周漫無目的飄蕩的茫然。
第一次進入白洞站誤打誤撞從躍遷裝置躍遷回碎空星劫後餘生的驚喜。
第一次循著Outer Wilds電臺信號的班卓琴聲找到在太空中的哈斯人宇航員時的安心。
第一次見到巨大的沙柱從灰燼雙星注入到餘燼雙星上的壯觀景象。
第一次見到飄忽不定的量子衛星,嘗試登陸卻發現一旦進入衛星,它就立馬消失不見了(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遊戲bug)。
第一次通過灰燼雙星的躍遷裝置傳送到太陽站,以最近的距離觀測太陽站從太陽表面劃過。
第一次登陸“闖入者”彗星,瞭解到挪麥人滅絕的罪魁禍首。
第一次飛入深巨星大氣層後見到的巨大水龍捲,原來整個深巨星幾乎都是被水覆蓋,潛入水底後所看到的一個纏繞著電弧的漆黑的核心,周圍也是些帶電的巨型水母,那一刻源自於未知的恐懼讓人心裡發慌,即使這個核心本身並不會主動傷害玩家,進入的方式也非常簡單。但這種心中的恐怖源自於自身理解的規律之外的未知,這點幾乎貫穿了整個遊戲。
另外在深巨星經歷了第一次連人帶島一起被龍捲風吹到外太空,在專注探索小島的過程中突然發現重力消失了,茫然之間抬頭看到的不是深巨星那灰暗的雲層,而是巨大太陽的紅光,再往外一看深巨星已經在自己的下方,這一剎那有種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的感覺。
第一次來到被奇怪的巨型植物藤蔓撐爆的黑棘星,從中間的入口進去後四周的迷霧變得非常濃郁,隱約之間只能看到一些白色的光點和一個紅色的光點,靠近後有概率見到噩夢的來源——鮟鱇魚!一隻巨大的鮟鱇魚張開血盆大口將飛船咬碎,別問為什麼宇宙裡會有鮟鱇魚,我也想知道。
從第一次找到挪麥人的遺蹟對挪麥人湧起好奇,到第一次見到挪麥人沒有風化的屍體,再到第一次見到唯一一名六分之一還活著的挪麥人——所萊內姆,那一刻的難以置信讓人直起雞皮疙瘩。所萊內姆年幼的時候認為宇宙之眼不懷好意,它想要消滅自己家族的人。長大之後她理解了宇宙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我們所要做的就只有探尋和發現。他告訴了我挪麥人信奉的兩大信條:尋找和理解。這是他們生命的意義。
關於找到那最後的挪麥人,需要分別在深巨星學習到量子成像法則、在餘燼雙星學習到量子糾纏法則、在碎空星學習到第六個位置法則,接著就可以憑藉所學知識找到量子衛星併成功登陸,最終在量子衛星的一端見到他。他會告訴我此時量子衛星的上方就是宇宙之眼,但是一旦離開,不對量子衛星進行觀測時就會被量子糾纏法則轉移到五大行星的軌道上。宇宙之眼同樣是量子態,隨時都在移動。所以,即使挪麥人畢生所求的宇宙之眼就近在咫尺,他們也無法真正的觀測到。
但這樣就別無他法只能放棄了嗎?不,挪麥人仍然沒有停下腳步。
在不斷的研究中,意外發現的量子衛星這種宏觀物質呈現的量子特性讓他們十分吃驚。他們在餘燼雙星建立了量子衛星定位器,發現該衛星可能出現在太陽系的五個行星附近,但也有可能這5個位置都沒有!他們相信量子衛星一定是到達了第六個位置。基於他們對“眼”的研究,認為量子衛星實際上“眼”的衛星。他們猜測眼一定位於太陽系的某個遙遠的軌道上,類似行星那種。那是不是隻要把每個眼可能出現的位置都觀測一遍就能找到眼呢?他們嘗試建造軌道炮,不斷地從軌道炮中向宇宙的各個方向發射探測器,但這樣做是有極限的,因為所需要探測的位置實在太多,以這種方式找到宇宙之眼之前可能太陽系都已經毀滅了。於是挪麥人又陷入了瓶頸。
在一次躍遷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躍遷者的到達時間比出發時間早了0.000001秒,也就是說可能會產生人先出現後消失的現象,那麼如果加大躍遷時消耗的能量會怎樣呢?他們在餘燼雙星建立了高能實驗室,測試發現躍遷時的能量越大,出現和消失之間的時間差就會越大。
於是,有史以來最為震撼最為瘋狂的灰燼雙星計劃啟動:通過深巨星的軌道炮向著太陽系隨機方向發射軌道探測器,再通過躍遷效應,將探測器數據(是否探測到“眼”以及座標)發送到22分鐘之前。在碎空星的黑洞熔爐製作出高級躍遷核心,將灰燼雙星的核心挖空並建造躍遷裝置,為了獲得足夠大的能量,他們建立了太陽站,在最近的距離刺激太陽,讓太陽超新星化從而獲取巨大的能量。很平淡的一句話,仔細一品就能感受到這想法之中的瘋狂。我所能想到的能夠評價這個計劃的詞就只有瘋狂二字。
如果他們計劃成功,就能在太陽超新星化之前的22分鐘得知眼的真正座標。然而可惜的是他們失敗了,太陽站沒能激化太陽,所以這個計劃也只得擱置。至於為什麼是22分鐘?根據猜想大概是因為以軌道炮的速度,大約在22分鐘時達到太陽系的盡頭,也就是眼可能的位置。
所有計劃都失敗後,突然闖入的彗星讓他們覺得是個轉機,便立即出發去探索,但這個彗星帶來的卻全都是能夠致人死亡的幽靈物質,所有的挪麥人都死在了這次災難之下。
然而死亡孕育著新生。也許幽靈物質不溶於水,那些活在礦井裡的哈斯人祖先生存了下來,經過漫長的歲月幽靈物質逐漸消失,哈斯人也爬上岸進化為了新的智慧物種,他們發現了很多挪麥人的遺蹟和技術,與生俱來對太空的嚮往讓他們繼續著對太空的探索。
一切似乎又歸於平靜,然而平靜只是偶然,危險才是必然。宇宙因為某種原因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超新星爆發。太陽也不例外。於是在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由於獲得了太陽超新星爆發的能量,曾經挪麥人的灰燼雙星計劃啟動了!!循環正式開啟。而此時距離挪麥人滅絕,已經過去了281042年。
我也因為與雕像配對的原因從而進入了這個循環,在這個無限的循環中,一次次死亡,一次次見證太陽的終結,最終找出了前往宇宙之眼的真正方法。我從深巨星的核心處,在總共發射了9318067次的軌道炮數據中的第9318054個,發現了眼的位置並記錄到了座標。隨後前往灰燼雙星的核心,取走高級躍遷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在取走高級躍遷核心裝置的這一刻,會響起太陽處刑曲的變奏,曲子名直譯為“最後的航程”。確實如此,拿走躍遷核心就意味著打破了22分鐘的循環,這次的死亡將無法回溯,能否到達宇宙之眼,一切的一切就在這最後的22分鐘了,要麼進入宇宙之眼,要麼真正的死去。
取走核心後需要馬不停蹄駕駛飛船前往黑棘星,從數個鮟鱇魚嘴邊穿過,在爭分奪秒的時刻還要屏住呼吸緩慢地在鮟鱇魚間飄移,時刻都為自己捏一把汗。抵達挪麥人曾經被困在黑棘星的飛船總艦後,將高級躍遷核心替換掉已經在30萬年前破損的核心,輸入宇宙之眼的座標,躍遷開啟。熟悉的視線扭曲之後,我們到達了宇宙之眼。
從飛船看向宇宙之眼可以發現它是一個核心黑紫色周圍環繞著類似氣態的紫色物質,不時有閃電纏繞。真正踏上宇宙之眼的地面後,周圍的一切都是量子態的。在經歷一場量子閃電風暴之後,來到與量子衛星南極處相似的一個洞的地方,周圍的物質被不斷吸入,看起來深不見底,大概這就是真正的眼了。猶豫片刻後,跳入其中。墜落再墜落,我似乎看到了超出四維時空概念的景象,我只感覺自己的san值在狂掉,接著視線一亮,周圍的景象變成了最初獲得飛船發射密碼的天文博物館,只是裡面展覽品的物品說明都有了微妙的變化。讓我們進入循環的挪麥人雕像處這樣寫道:雖然挪麥人無法親眼目睹宇宙之眼。但多虧他們的努力和技術,才能讓一位哈斯人來到了宇宙之眼。
接著天文臺的太陽系模型變成了一個星系,觀測之後視線不斷拉遠拉高,彷彿看到了整個博物館、看到了整個宇宙之眼、看到了整個星系、看到了整個宇宙,而後視線稍稍拉近發現自己處在一片森林之中,森林裡有許多光點,湊近一看,那一個個光點都是星系,它們在逐個消散最終視線一片黑暗。
在樹林裡點起一堆篝火,聽到了口哨聲,一轉頭看到埃斯科正躺在火堆旁的搖椅上吹口哨,他說,你有沒有聽到音樂的聲音?我開啟Outer Wilds電臺探測器,循著聲音在一個遺蹟建築的內部找到了瑞拜克的班卓琴,用望遠鏡找到了漂浮在紅巨星附近的切特的鼓,在樹上的吊床裡找到了加布羅的長笛,以及再一次直面鮟鱇魚的恐懼後找到了費爾德斯巴的口琴。大家都圍繞篝火而坐顯得有些溫暖,但是還不夠,還少一位也是僅存的一位引領我前進並促使我最終發現眼的挪麥人。
在一個樹樁處可以看到周圍有四個站立的挪麥人骸骨,視線移開再轉回來會奇怪地發現一個骸骨站到了樹樁上,反覆同樣的行為後第二個骸骨站到了第一個骸骨的肩膀上,第三個骸骨站到了第二個骸骨的肩膀上......他們仰頭看著天空,雙手高舉,踩著前人的肩膀不斷向高處攀登,他們的渴求 他們的執著已經溢出了屏幕,正如我的淚水溢出了眼眶。骸骨化作飛船,進入飛船向太空飛行,找到了漂浮著的挪麥人面具。視線閃爍,我又回到了篝火旁,這下大家真的齊了。在最後的最後,一起合奏一曲吧。
一個個樂器逐個演奏,最終交織在一起,這一刻的感動與寧靜讓人不禁想再多停留一會兒。
埃斯科說:自從上次我和大家圍著營火演奏音樂以來,已經過去了多久?真高興我們能在此團聚。
瑞拜克說:過去的都過去了,至於現在...你知道的,都沒關係了!過去並不會真正逝去。我們雖無法預見未來,但未來其實總是建立在過去之上。
切特說:恆星真美啊,不是嗎?即便到最後,我們都會死於這顆恆星。即便一切已經結束,至少我學到了充分的知識。
加布羅說:實話實說吧,我過得很開心。還幫你完成了點很酷的工作,真是再叫人高興不過了。就是那種會讓你愉快,讓你駐足,讓你聞到沿途松樹味道的事情,你懂嗎?
費爾德斯巴說:我希望下一個世界裡能有“小”動物。
所萊內姆說:我相信我們已經來到了旅途的終點。剩下的就是要讓我們面前的無數可能性一一坍縮。朋友,我佩服你的求知慾。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隨著眾人的合奏,篝火上方逐漸由煙霧匯聚出了一個球形,閃爍著各種事物的影子,大概這才是真正眼的本體吧。該結束了,一躍而入後視覺瞬間變得無限寬廣,似乎在宇宙的邊緣看著整個宇宙都變成了一個點,隨後“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疊加態坍縮,新的宇宙就此誕生了。突如其來的光 照亮了整個屏幕,頭盔的玻璃面罩也出現了幾道裂縫,彷彿感受到了這強烈的衝擊力迎面而來。光芒逐漸消散,職員表緩慢滾動中我才意識到原來遊戲已經結束了,而身體仍然沉浸在那一刻的震撼之中微微顫抖。新的宇宙中它會是怎樣的規則,又會誕生怎樣的文明,這些只能留給後人去記錄了。我的任務到此為止,我只是一個見證了一場壯麗太空史詩的哈斯人。
就這個結局而言,似乎我們什麼都沒拯救,自己最終也是難逃死亡的命運,但這是個虛無的結局嗎?我覺得並不是。挪麥人和哈斯人被命運和對真理的執著所聯繫在一起。最終,跨越幾百幾千個世紀,挪麥人微笑著將真理的火炬傳給了哈斯人,哈斯人鄭重的完成了前輩所傳承了無數世紀的夙願,兩個文明之間沒有了黑暗森林的阻隔,也許,是真理火炬散發出的光,驅散瞭如黑暗般深沉的猜疑,照耀著拓荒者們前行的道路。大概真正的挪麥精神,不是企圖改寫或逃避宿命,而是在求知之心的驅使下見證了一切後擁抱這份命運的虛無,擁抱這份命運的偉大。雖然是全滅結局,但是絲毫沒有全滅的憂傷,反而讓人心底暖暖的。
思緒至此職員表滾動結束,出現了一幅畫面。143億年以後,新的宇宙中孕育出了新的生命,絢麗的星空之下,可以看到幾個人圍著火堆在烤著棉花糖,這可能是上個宇宙流傳下來的美食與思念吧。(空中小偵察兵劃過)

最後,當太陽處刑曲響起時,你是選擇拼命地多掙扎幾秒鐘去完成手上的事,還是眺望著太陽的方向靜靜地見證太陽的終結,又或者,只是坐下來烤一串棉花糖?
人之所以活著,大概就是因為能夠和這樣優秀的遊戲相遇吧。
2020.12.16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周晝。 原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