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我逐渐在 W大站稳脚跟,但生存的压力让我萌生离开武汉回到宜昌的念头。因此我们开始考虑买宜昌的房子。
站内合集:【春哥奇遇记】
一、买了150平大豪宅,但一天没住过
武汉和宜昌的房市有啥区别?
在武汉,1.7W 只能看老小区的楼梯房。
在宜昌,0.8W 就能看高档小区的大房子。
同样的积蓄,在武汉我们只能看 70+ 平方的小户型。但是在宜昌,我们却可以充满勇气地看 150+ 平米的豪宅。
其中落差,唯有体会过那种滋味的人才能明白。
因此,赶着 2018年 全国房价的巅峰,我们借钱加贷款,在宜昌买了一间 150 平的房子。
买完房的那天,我和媳妇心情愉悦,无比放松,仿佛终于做完了人生中一件头等大事般,满心都是 “再在武汉赚两年钱,便可以回宜昌住大房子” 的念头。

但念头终归只是念头。
世事也总是意想不到。
几年后我并没有回宜昌,而是选择在武汉继续拼搏,又借了数额巨大的款项在武汉买了我的第二套房。
把时间线拉到2024年,我卖掉了宜昌老家那套房,算上各种零零总总,亏了60W+。
想起来都是泪。加班熬夜熬秃的脑袋,就是为了这一遭。
虽然我赶上了互联网最好的时代的尾巴,但我也踩到了房地产最心碎的陷阱。
也没啥办法,愿赌服输,自己为自己愚蠢的选择买单。
二、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买完房子,又找亲朋借了钱,生活的压力愈发巨大了,我也更勤快地承接私活以应对那窘迫的生活。
学校项目的架构万年不变,我几乎很难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私活不一样,我几乎能在每一个私活中学到新的东西。
简单的算法。(自动排课项目)
node.js 的实战。(多个项目都用 node.js 作为服务端语言。)
vue.js 某个项目引入 vue cdn 来某个页面复杂的交互逻辑。(真好用)
react.js;通过阿里的 飞冰,我搭建了多个项目的前端工程,并真正初步意识到前端代码应该怎么写。
可以说,“做私活儿” 就是我成长的阶梯。

第一次给开源社区提供代码也是在私活儿里,某个项目里因为使用了 sequelize 框架,发现框架对于换行符 /r 的处理存在明显错误,于是便提交了自己的一个 PR,并被维护者采纳。
做私活儿除了能学到新东西,也必须有一颗大心脏。
毕竟在很多客户眼中,开发项目的不是 “一个兼职研发”,而是一个 “全职团队”。
有一次,客户反馈了一个系统上的 bug,而此时我正在修复学校的另一个 bug,于是只能如此搪塞私活客户:
"您好,这个问题我已经反馈给相关研发了,他正在看。"
其实我正在改学校的 bug……
过了半晌,被问到进度。
"您好,研发已经改完了,正准备提交给测试。"
其实我还在改学校的 bug……
又过了一会儿,又被追问。
"您好,测试验证通过了,准备部署!"
此时,我终于改完了学校的 bug,开始改私活儿的 bug。
五分钟后:
“客户您好,您试试呢,问题已经修复并部署上去了。”

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然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但我却一直无法将 W大 系统的架构变得更好。
最大的阻力,来自一位 “技术守门人”。
三、技术守门人
W大 的信息化部门里有一位特殊的存在:
陈老师,被我们私下里称为 “技术守门人”。
陈老师其实不是老师。
他 28岁,其实也是一名劳务派遣人员,拿着和我一般无二的 10W/年 的固定工资。
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不直接隶属于柯老师。
陈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接电话,作为已经在 W大 工作了5年之久的老派遣,陈老师深谙 W大 各种系统的问题和使用方法,算是 W大 信息化系统的活体说明书。
作为业务专家,陈老师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技术守门人”,为 W大 坚守着技术最后的底线,这套 10 年前架构的系统就是他心中的珍宝。

“这个表字段不能这样命名,按规定,用拼音命。”
“什么?java 8 ?不行,我们的 websephere 版本只支持 java 5和6。”(此时是 2018年了我的哥……)
“nginx?没听说过,别用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学校有它自己的规则,就按正常的方式开发项目。”
“别总想着改表! W大教务系统 的表结构运行了这么久,就说明它是优秀的,可靠的。 ”
每当我们想询问是否可以采用新的工具、新技术时,都会被陈老师无情地用以上句式怼回来。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关于 “前后端是否值得分离” 的讨论。
陈老师轻咳一声说:
"前后端分离,你们想弄可以弄;不过有一点,你们别用 npm 啊,用了那个每次发布都要构建,很麻烦。"

???
好家伙。
这下真的把我整不会了。
大家自行体会吧。
据说陈老师早年也写过两年代码,不过后来专职接电话后,就只写 sql 做一些数据查询了。
但这并不妨碍陈老师在"技术视野"上保持领先,他总是能在 某SDN 的文章里学到宝贵的知识,并日常使用它们来指导我和段哥开发。
四、想要变成前端高手的我
简单的 增删改查 业务写得越多,我就越感受到 “前端” 的重要性。
以往许许多多的项目,比如 “8W 外包” 那个,我们之所以做不好,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团队内没有一个真正懂得前端的研发。
而相反的,普通的 增删改查 业务里,后端就显得容易很多(因为业务、以及陈老师的关系,我没有机会接触到后端里高深的内容)。
因此,我发现只要我多学习一点点前端知识,我工作上遇到的难题就会少上一大截。
这就是前端吗?

我所接触到的研发,前端水平几乎都只有入门等级。他们在项目中关于前端的运用,实在过于粗陋。
因此,我愈发觉得 学习前端 是一件收益高、投入少的事情,非常值得去做。
说了你可能不信,我转行前端的原动力,是同事的前端水平太次。
于是我买了 《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第三版)》,开始有体系地学习前端知识。
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籍时,我萌生了一个荒诞且非常傻X的想法:
“js 这语言挺有意思啊,如果我能成为全武汉 js 最牛哔的研发,我的工资一定能高上天吧?”
这想法后来回想确实犹如坐井观天的青蛙。
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 W大 开发团队里 js 最牛的前端。
所谓的开发团队,就是我、段哥、还有其他外包同学。
同事们遇到各类前端问题都开始向我请教,在解答之余。我也渐渐积攒起了一些疑问:
"在那些大公司里,他们究竟是怎么开发项目、管理项目的呢?"
五、一念魔佛
念头。
“念头” 这个东西很奇怪。
它像星火。
大多数时候不起眼、毫无作用。
但只要一个契机,一点念头落于脑海,一场滔天大火就能凭空燃起,在那些平日里积压的郁气里燃尽一切。
“大公司都用什么技术呢?”
凭什么那些大厂员工能年薪 50W 呢?
他们怎么管理项目、怎么发布项目呢?
……
这些念头就是那场火,它势不可挡。
过去我所经历过的项目里,几乎没有 “测试” 的存在,项目上线总是让人心惊胆战;所有的项目管理都是一团乱麻,能不能成全靠研发自觉;所有的项目都显得无关紧要、微不足道!
这念头,原来也有个名目。
便唤作:
“不!甘!心!”
入行一场,我如何能甘心永远趴在泥潭里曳尾?
“要去高处看一看。”
“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看!”
一个声音从我心底里冒出来,让我想起了自己自学转行初期的那些时光。
那时我总是熬夜到凌晨两点才恋恋不舍去睡觉
那时我坐在喧闹的会场,拿着一张纸默写java异步的代码,像一个小丑
那时我说出转行的想法,全世界只有我媳妇相信我可以做到
那时,天空很蓝,但我并无一技之长,自己的微信签名是:"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
是的,我转行程序员,目标从来不是止步于此,安逸于此,我有更多的风景应该去看,有更多优秀的人应该去结交,有更多的方法应该去学习!
六、辞职与挽留
“柯老师,我想辞职。”
从冒出念头,到和柯老师坦言相对,一共只花掉了三天时间。
第一轮,挽留、婉拒。这是柯老师的挽留。
第二轮,是老板来当说客:
“大春,你留下来,以后公司在 W大 做的每个项目,都给你 10% 提成,如果公司一年营业额达到 50W,你就直接提成 5W,这是日常工资以外的收入。”
虽然听起来很诱人。
“但是老板,我想出去看看。” 我想要的,这里可能给不了我。
“大春,大公司都是拧螺丝,其实没什么技术……” 老板说到最后,底气却是不太充足了。
我的答复,是沉默。
第三轮,W大 教务处的处长请我吃了一顿饭。因为当时正处在 “教学信息化” 改革的重要阶段。
“大春,你迟半年再走,留下来帮老哥哥!打下这场 '信息化改革' 的攻坚战,行不行?待遇的问题,我后续一定争取每个月给你们涨2K。” 这是处长的恳求。
我的回答,是苦笑。
漂亮话说得再多,又能如何?我也不过是一介劳务派遣人员。连 “女儿未来能不能上华科附小” 都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一个明确的回答。
在2022年时,听说段哥的工资和我离开时仍然一样: 10W 一年。处长所谓 “每月涨2K” 的承诺,也终究不过是个承诺。大饼还是那个大饼。

七、再次求职
和处长的那顿酒喝完之后,便不再有人挽留了。
我已经表明了我的决定。
哦,除了我的老板。
老板对我说:“大春,如果你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我的承诺依然有效。”
对此,我只能报以微笑。
柯老师也给出了他的诚意,他允许我在任何时间请假出去面试,只要我能完成工作交接和收尾。
2018年夏天,烈日浮空,我开始了我转行以来的第二轮正式找工作的旅程。
两年多之前,我惴惴不安,只求入行。
而这一次,我有了更高的目标。
去高处看一看。
哪怕只是远远的看一看。
看一看,很重要。
To Be Continue
本章结束。
系列未完。
请关注我,并给我一个小小的赞~谢谢
站内合集:【春哥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