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


3樓貓 發佈時間:2023-02-09 19:58:58 作者:隔夜也很宅 Language

2月5日《中國奇譚》第7集《小賣部》上線了。

這一集一開播該系列的口碑又再度迴歸,有人說是“最有生活氣息的一集”,有人把它叫做“浪漫的中國式童話故事”,有人直呼“回味無窮”。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0張

還有人說這簡直就是“現代聊齋”,是一集具備“洗眼睛”威力的動畫,看來各位網友是真被第六集傷得不輕呢。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張

當然,在我眼中《小賣部》確實非常棒,這是一部極為接地氣的作品,故事很日常很平淡,但在這種日常和平淡中又揭示了某些帶點兒傷感的社會真實,以及傳遞了一種極具生命力和浪漫色彩的正能量。

好了,話不多說,我們立馬來看看它究竟有多棒。

《小賣部》究竟講了什麼?

《小賣部》的一整個故事都發生在一條小小的衚衕裡,而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退休多年的老頭子---楊大爺。

楊大爺如今獨自一人居住在衚衕老家中,每一天他都在一系列極其平淡的生活中度過。如一天裡的早些時間他會在小賣部附近活動,每天幫助門口的小石獅子擦拭身體,在忙完後又會坐到門前的板凳上歇息,抬頭望望天上的蚊子,溜溜身邊的小鳥,以及和經營小賣部的胖子寒顫幾句。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2張

待天色稍晚一點後,楊大爺又會如平常般起身拿晚報,並順著衚衕一路走回家裡。

在回去的路上楊大爺會和相遇的每一個鄰居搭訕幾句,而在回到家裡後,楊大爺則會給自己拌上一碗炸醬麵,然後獨自一人在這昏暗、狹小、寂靜的小房子裡吃下當天的最後一頓飯。再然後楊大爺會在夜裡提上當天的生活垃圾去到集中點丟棄。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3張

《小賣部》這部動畫的前半劇情給我們呈現了楊大爺在衚衕裡生活的一整天經過,這不是特殊一天的事情,而是日復一日的行為,然後這種“重複”對一般大眾來說也意味著乏味。

“乏味”自然不是什麼好詞,甚至在大眾印象中還有著“垂垂老矣”的意味,代表著生命力將要枯竭。

說到這裡,《小賣部》的一大內涵亮點便呼之欲出了---製作人揭示了大眾(尤其是年輕大眾)對落後社區和老年人生活狀況的鄙夷態度。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4張

那是怎麼個落後法呢?答案是雖然這條衚衕大概是北京的某個角落,屬於超一線城市地盤上的住宅區,但衚衕裡的生活環境卻是有點“慘不忍睹”。

通過畫面我們能看到一系列錯落雜亂的低矮平房,以及非常狹窄的主幹道,連個快遞小哥開快一點點也會讓楊大爺擔心意外發生。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5張

窄還沒完,在道路兩旁還堆滿了居民的生活物料以及停放著不少小汽車,而車主們為了減少刮蹭,還要大費周章的給汽車套上保護罩和貼上反光條。

當然,衚衕環境的“糟”遠不只有這些,比如在知名家裝節目《夢想改造家》中就出現過好幾期涉及衚衕的棘手案例,在這些劇集中裝修隊伍不僅要面臨嚴峻的運送物料問題,還要對業主所在片區的供水系統進行深度改造,因為對一些衚衕住戶來說他們的用水仍存在問題,以及大小便都得跑去戶外的公共廁所。

從某種程度來說,衚衕的居住環境就代表著落後,而落後也意味著麻煩和糟心,這與周邊的現代化大都市一對比起來,那簡直就是一天一地。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6張

同時為了凸顯這種鄙夷,製作人還安排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衚衕老廟的翻新,這事情對於衚衕裡相對年輕的居民來說不僅沒有任何的負面影響,相反還會為能分到“擾民費”而美滋滋。

當然,更為激烈的安排還要屬楊大爺的兒子,他似乎很早就離開了衚衕,同時也在外頭購置了新的大房子,準備在下週就接楊大爺過去和媳婦一同居住。然後在這個背景下也就有了這樣一番對話。

兒子:“爸,裝修味已經散得差不多了,下禮拜咱就能搬進去了”

楊大爺:“我還沒收拾完呢”

兒子:“哎喲,您那些破爛兒就別要了,該扔扔”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7張

在兒子眼中楊大爺的東西就只是一堆“破爛”,注意了,這可不單純是兒子的主觀情感,透過鏡頭我們確實能看到破掉一角的麵碗,以及楊大爺家中那一堆堆饒有年份且在現代工業面前已經不再具備多少實用價值的東西。

當然,“破爛”和“沒用”只是以楊大爺兒子為代表的年輕大眾的看法,但對於楊大爺來說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句回覆:“老扔老扔,我這些都是有用的”。

以及在面對老廟翻新的時候會說出一句不滿意:“那房子就不該動土,老房子擦擦灰得了”。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8張

楊大爺是“念舊”的,而這個設定也讓《小賣部》的故事具備了一點兒的“眷戀往昔”滋味,而這個滋味也容易讓人關聯上第四集的《鄉村巴士》,後者講述了在現代化進程中關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無奈失去,並表達了導演對鄉村生活的眷戀,在某種程上批判了現代化的弊端。

《小賣部》也有著“無奈失去”的部分,那就是楊大爺在小衚衕裡生活所積攢的點點滴滴,在搬去新商品房後,這些物品以及更重要的“習慣”也都得留在衚衕裡,乃至遭到徹底的丟棄。

所以在我看來,《小賣部》在某個側面上其實講述了一個有點兒殘忍的故事:《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9張

當然,這個“殺死”在年輕大眾的角度,即楊大爺的兒子,以及屏幕前觀看這部動畫的相當一部分受眾,在他們眼中楊大爺的“念舊”其實只是一種病,是因為閉塞和古板從而封閉起了對新鮮事物接納的態度所導致的。

也因此,楊大爺至今仍不懂如何用智能手機看新聞,只能每天跑去小賣部買報紙;也從不去學習如何用手機交水費,哪怕只是一個掃碼就能搞定的事情。

還有面對新推出的垃圾分類處理的時候,他都總會搖頭吐槽一句:“比核桃還補腦,每天都得耗這神”。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0張

在年輕大眾眼中,楊大爺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寫的“代價”。這個“代價”一方面指向了不便捷,也就是所謂的麻煩,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前面說到的乏味---有哪個年輕人能忍受日復一日且重複的單調?有誰在看到某個老人每天都出現在同一個餐廳、坐同一個位置、點同一個菜品...用幾乎類似代碼複製的方式來耗散生命的時候,不會為這些老人萌生出些許腐朽與悲情呢?

所以從年輕大眾的角度來說,這個“殺死”是帶有“救贖”意味的,是在詮釋一個將楊大爺從黑暗封建帶向光明未來的手段---強行將那生活在昨日的迂腐的楊大爺殺掉,繼而讓他在明日重獲新生。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1張

如上便是《小賣部》製作人揭示的大眾對落後社區和老年人生活狀況的鄙夷態度,但注意了,“鄙夷”這個點佔據的篇幅其實只有一小部分,遠稱不上“基調”的存在---它更應該被看作是“背景知識”,是觀眾們看動畫前就應該具備的認識和情緒,也或者說是“偏見”。

然後當帶著這番偏見的觀眾來看《小賣部》後,他們就會萌生出一個想法:原來閉塞和古板的那個是自己。是的,其實它所詮釋的內核是---尊重。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2張

呼籲“尊重”是沒有抨擊意思的,所以《小賣部》就不像《鄉村巴士》那樣抨擊現代化的弊端,相反還如前面說到展示了科技發展的種種便利影響。只是在此基礎上,它還給我們呈現了老年人生活真實且充滿生機的另一面。

楊大爺的生活確實單調,這屬於客觀上的事實,只是每天兩點一線從小賣部到衚衕老家往返而已。

但從主觀感受上來說,楊大爺的生活可一點都不乏味,他知曉和關心著衚衕裡存在的一切人、事、物。

他每天都會給石獅子擦拭身體,都會嘮叨小胖子趕緊找對象;

他知曉每一隻野貓咪的名字,每每遇見都會友好向它們問候;

他會與衚衕路上遇到的每一位鄰居都拉扯幾句,會去提醒街坊記得拔掉房頂新長的草;

他還會猶如一個小孩子般跑去買糖葫蘆,並轉頭走去圍觀下棋的熱鬧;

在天氣暖和的時候,他還會跑去附近的湖裡游泳健身;

有時候在飯點路過鄰居家的時候,他還會特意跑去窗前偷窺一把。還會在臨到家門口的時候給隔壁車主提供膠帶的幫助,他似乎早就知道這個鐘點一定有人在那裡,他對衚衕裡的一切都瞭如指掌,並能未卜先知。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3張

楊大爺的這一系列行為都是自發的,也就沒有所謂的“堅持”一說,完完全全出於本能偏好所促就的。而他對石獅子、胖子、以及車主等等鄰居的照顧,也很好體現出楊大爺對衚衕生活以及秩序的守護,他是真不想有一丁點兒的變動。

注意了,這個“不變”並不是所謂的“僵化”和“守舊”,而是一種對“彼岸”的珍重。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4張

事實上,在批評楊大爺的衚衕生活的時候,我們是真應該先審視一下自己的觀點和出發點,看看是否有把“僭越”錯當成了“拯救”。

楊大爺的衚衕生活究竟有錯沒錯,這其實是關聯著一道涉及數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學科的難題,也就是所謂的“探索與收穫的取捨問題”---我們是應該花費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探索更多信息?還是應該專注於對已有信息的收穫?

這個難題困擾了學者很多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一位名叫基廷斯的數學家才在關聯“時間因素”後,提出了知名的基廷斯指數。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5張

這個指數的運算比較複雜(我也不懂),但關鍵的洞見概括是:如果你預期的時間(停留在某地的時間、壽命等等)比較長,那探索新事物的價值就越高,反之享受已有事物的價值會更高。對應到人的一生,那就是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多嘗試多探索,而隨著年齡的長大,我們就更應該聚焦在享受已有的收穫中。

這是在理性層面給出的“應然”判斷,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判斷是相當契合楊大爺行為的。

但還沒完,在另一個同樣非常知名的經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操盤的實驗中:安排了年輕人和老年人兩個實驗組,分別問他們如果接下來可以跟一個人深入交流30分鐘,那會在“直系親人”、“剛讀完的那本書作者”、“有共同興趣的陌生人”中選擇哪一個?

在一開始的時候老年組都選擇了“直系親人”,而年輕組則選擇後兩個。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6張

但在心理學家改變一下條件後,如詢問年輕組時加上“明天就要出很長時間的遠門”,以及在詢問老年組時加上“突然有了技術突破,你的壽命能延長20年”後,如上選項的結果又完全相反:年輕人挑選了“直系親人”,而老年人則選擇了後兩個。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7張

這個心理實驗的價值就在於,它剔除了大眾觀念中“老年人閉塞和愚昧”的偏見,並篤定的告知了我們其實老年人和年輕人都擁有一致的“合理規劃人生”的能力,而這種憑藉經驗直覺所作出的選擇也是完全契合理性計算結果的。

另外還有不少研究表明,例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教授,大衛-阿爾梅達(David Almeida)便領導過一項橫跨20年,囊括3000多名成年人的研究,該研究發佈在《發展心理學》雜誌上,並得出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會變得越來越好的結論。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8張

這個變好,最主要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減少,而這其中也就少不了對新事物嘗試的減少---探索新事物沒有我們想象中具備那麼多的驚喜,這也只是浪漫抒情,真實是探索往往會導向失敗和不如意。

阿爾梅達說過:“老年人的行為存在一種傾向性,他們想要最大化和享受所擁有的時間”。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19張

所以我說,楊大爺的生活不僅不是腐朽和愚昧,而是一種對觸及彼岸後的幸福享受,以及對這種幸福狀態的珍重。當然,在動畫中這種“珍重”是一度被浪漫化的,製作人不僅讓楊大爺關心每一位鄰里的狀況,還讓他對衚衕裡的每一個雕塑、每一個小動物都予以照顧,也正因此才有了後半劇情出現的那場“妖精‘綁架’楊大爺出席感謝宴”的戲碼。在席上各個妖精都分別向即將要離開衚衕居住的楊大爺表達了感激之情,而這場會席也讓整天板著臉的嚴肅楊大爺笑逐顏開了起來。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20張

這個笑是一種欣慰,詮釋了楊大爺對自己的行為得到價值認可後的興奮之情:兒子和年輕的大眾依舊存在偏見也沒關係了,只要楊大爺想要守護的某些幸福之物能認可自己那就足夠了---

而這也就是劇情末尾,搬離衚衕後的楊大爺將一籮筐妖精裝進自己家裡(心裡)的指代。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21張

最後

如上便是《小賣部》想要傳遞的內涵價值,它沒有對現代化生活表達過任何的不滿意,它只是在呼籲年輕大眾要對老年人的生活選擇,多給一點兒的理解和尊重。是的,在社會上拼搏的年輕人確實需要嘗試新事物的鬥志,以及面對未知時的勇氣,而這種對所謂的積極能量的迫切訴求也會帶來所謂的“焦慮”,然後這種焦慮的盡頭也就是《殺死那個石家莊人》的一句歌詞: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廈崩塌。雲層深處的黑暗啊,淹沒心底的景觀”。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22張

這是一種因為僵化,因為不思進取,因為沉浸舒適區所釀造的被時代巨輪碾壓的悲劇,而為了不被拖進黑暗深淵,年輕人們也就只能夠拼命地嘗試和奔跑。但殘酷的社會現實以及焦慮的精神狀態,並不是年輕大眾在老年人生活選擇面前趾高氣昂的理據,這只是一種偏見和無知。對於楊大爺們來說,他們早已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探索,此刻的他們也正在享受著喜悅的成果。而這就是專屬於他們的“最浪漫的事”。

《中國奇譚》第7集,應該改名為《殺死那個住在衚衕裡的楊大爺》-第23張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