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根紅苗正的周王室同姓諸侯國,燕國怎麼說也得是老牌諸侯勁旅,但實際情況呢?拉跨得讓燕國老祖宗召公奭都會氣得棺材板裡跳腳。
都說眾多諸侯裡就屬韓國菜得摳腳,可人家好歹是中原地帶的“老三晉”,四戰之地群狼環視下也是幹出不少動靜的,三家分晉,吞滅春秋小霸的鄭國,存在感還是有的。
反觀燕國,除了五國伐齊這一件值得稱道的實際,其他的還真就是半點拿不出手,那來看看跟趙國同稱為“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國,到底拉跨到這麼程度,才會被認為是戰國七雄拉來湊數的呢?
三晉扶植起來的“水貨”七雄:
很多人對戰國七雄這個有個誤區,其實戰國七雄是到戰國中後期才有的。
而燕國為啥能入列七雄呢?無其他原因,其他勢力的諸侯,都被齊、楚、秦、趙、韓、魏滅得差不多了,實在沒幾個拿得出手的。
燕國處於東北邊寒地帶,種個莊稼都養不活的那種,自然沒什麼人有興趣,反而艱苦發展地盤存了不少。
唯一有機會競爭七雄席位的中山國,因為是山戎蠻族建國,被中原諸侯視為心腹大患不受待見,被魏、趙先後兩次滅國,自然就算不得戰國七雄了。
燕國挨著趙國跟齊國,進入戰國時期後,齊國本來是想滅了燕國的。這會三晉東拒齊西抗秦,秉著對手的對手,就是盟友的邏輯,韓、趙、魏三國出兵援燕,讓燕國在強大的齊國手中存活了下來,且之後先後兩次打敗齊軍的入侵。
因為敗齊,之前一直名聲不顯的燕國被列入強國之列,可以這麼說,要是沒有三晉的抬舉,燕國還真就入不了“戰國七雄”之列,能不能在齊國的進攻下,苟活到戰國中後期都是個問題。
子之之亂:
燕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有兩件事,一件是“子之之亂”,另一件就是“樂毅伐齊”。
前318年,燕王噲搞了個奇葩操作,自比古代聖賢帝君,竟然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並且做得很徹底,把三百石以上高官的璽印都給了子之全權受理。
他以為按照禪讓的慣例,怎麼得也要三請三辭做做樣子,只要子之推辭一兩下,燕王噲聖賢帝君的美名也有了,王位也不用真傳。
沒想到的是子之不按常理出牌,一個真敢禪讓,一個就真敢接位,這直接導致燕國太子跳起來反叛,燕國內亂開啟。
齊國趁著這個時機,派出大將匡章伐燕,五十天便攻滅燕國,燕王噲跟子之這對活寶,雙雙被殺。後來在其他諸侯的壓力下,齊軍退出燕地,燕國得以復國,這就是著名的“子之之亂”。
樂毅伐齊:
被齊國打得沒脾氣後,燕國觸底反彈出了個明君,那就是燕昭王燕職。
在燕昭王高築黃金臺千金買骨廣納天下賢才下,燕國迎來了他唯一的高光時期,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湧入燕國,其中就有後來五國伐齊的樂毅、五行創始人鄒衍。在一眾大佬的輔佐下,燕國肉眼可見的強大起來。
前286年,齊國滅了宋國,這就捅了馬蜂窩,宋國的地位特殊,是周王室以後臉面的“三恪”之一,同時也是聖賢文化的源頭禮儀之邦,你可以欺他辱他,但是不能滅他。
宋國被滅後,燕昭王打著為宋復仇,也為當年滅國之恨,拜樂毅為上將軍,舉全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五年時間連破齊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幾乎滅國。
這會的燕國,佔據齊國幾乎全境,同時用秦開破東胡朝鮮,疆域達到巔峰盛極一時,可這高光時刻,就像將死之人的迴光返照,樂毅伐齊後,燕國進入滅國倒計時。秦並趙、燕。
在秦國遠交近攻的政策影響下,在伐齊戰爭中找到存在感的燕國決定向趙國動手,屢次挑釁一直沒佔到什麼便宜。
長平之戰後,燕國覺得趙國都被秦國打殘了,作為秦國盟友,怎麼著也得痛打落水狗吧,於是派慄腹帶軍攻趙,他哪知道,趙國壯烈可是獨霸七國諸侯的,廉頗斬慄腹,圍燕國都城,燕割五城請和。
後來趙悼襄王逼走了廉頗,燕國又起了心思,這回大將都沒了,苟延殘喘的趙國還能打?於是派出劇辛為帥攻打趙國,這回劇辛又被老將龐煖俘殺。
趙國一直被秦、燕夾攻,還能長平之戰後連卻秦、燕,並且取得了大兵團戰鬥的勝利,著實民風彪悍。可幾場大戰打下來,趙國已經傷了根本,趙幽繆王又中離間計殺了趙國最後的希望李牧,終於在前228年,被王翦攻破邯鄲宣告滅亡。
反而是趙國國滅後,燕國才想起來唇亡齒亡的道理,跟趙國殘餘勢力聯手抗秦,可是猛虎出籠,滅了趙的秦國,再無諸侯有抵擋之力。
前222年,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國被秦將王奔所滅。
燕國拿得出手的戰役也就兩次,一次在三晉的抬轎子下敗齊,躋身戰國雄之末,另一次五國伐齊達到巔峰。
可燕國地僻人稀,沒什麼硬實力,也沒出明君明將明相,各方面數據全面拉跨。唯二的兩位入燕的牛人,樂毅破齊後被猜忌後來奔了趙國,鄒衍擅長領域又只是位談天說地五行陰陽。
所以沒有金剛鑽真別攬瓷器活,被捧到了“戰國七雄”的位置上,難免被人詬病是湊數的,其實聽起來“戰國六雄”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