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期的內容,我們繼續盤點近些年好萊塢出品的20部最糟糕的遊戲改編電影的前10名,可能大家對該排名有爭議,歡迎在評論區留下寶貴意見或建議。
10.《鐵拳:Tekken》(2009)
《鐵拳》是遊戲歷史上最受喜愛的格鬥遊戲系列之一,但導演德懷特·利特爾(Dwight Little)決定刪除遊戲中的超自然元素——例如角色突變和非人類戰士——導致電影未能捕捉到該系列的特點。多虧利特爾邀請了享有盛名的武術家和跆拳道運動員參與拍攝,電影中有一些打鬥場面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情節無法與動作的強度相匹配。
該電影最大的批評者是遊戲系列的製作人原田勝弘(Katsuhiro Harada),他在Twitter上發文說:“那部好萊塢電影太糟糕了,我們沒有能夠監督那部電影(這是一次糟糕的合作)。”
9.《波斯王子:時之刃 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2010)
在這部2010年的《波斯王子》改編電影中,主演傑克·吉倫哈爾(Jake Gyllenhaal )並非伊朗裔演員,遊戲卻是中東背景,這只是眾多問題之一。劇情貧乏,觀眾難以抓住故事的重點,刺耳的刀劍碰撞和過分使用的CG效果,讓這部電影變得過於浮誇。可以說《波斯王子:時之刃》是“空洞的”、“視覺上的垃圾”。
邁克·內威爾(Mike Newell)嘗試以此為開端打造一個電影系列,但眾多差評和平庸的票房讓這個計劃破滅了。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因為主角吉倫哈爾本人曾暗示他並不是很喜歡這個角色,他在2019年表示:“我想我從那部電影中學到了很多,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我選擇的角色,以及我選擇它們的原因。”
8.《馬克斯·佩恩:Max Payne》(2008)
和其他人一樣,《Max Payne》的開發者們也被《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特效所震撼,它提供了時間減緩的效果,幫助呈現多個角度的視角。他們對此印象深刻,於是將此元素作為2001年備受歡迎的射擊遊戲的核心玩法之一,這個遊戲隨後推出了兩個續作。
2008年,由馬克·沃爾伯格(Mark Wahlberg)主演的改編電影上映,電影延續了遊戲中一個流氓警察尋找殺害妻兒的兇手的故事。
《EW娛樂週刊》曾評論基於電子遊戲改編的電影為“空洞、過度活躍的爆炸特效”,並補充道,“《馬克思·佩恩》的確做到了空洞的一部分,但沒有什麼活躍的東西”。這個評價並非毫無道理,因為這部改編電影沒有對感官的攻擊,反而像一顆安眠藥,一系列“沉悶的審訊場景”代替了遊戲中的激情槍戰。
沃爾伯格的那僵硬的表演為他贏得了金酸莓獎提名,有趣的是,他同時還有另一部《滅頂之災:The Happening》也被提名了。
7.《地牢圍攻:In the Name of the King》(2007)
《In the Name of the King》是由烏維·鮑爾在五年內推出的第四部電子遊戲改編電影,而他的《Postal》排在上期的第15。雖然這部電影的預算高達6000萬美元,並且有很多知名演員出演,傑森·斯坦森、馬修·利拉德、伯特·雷諾茲、朗·普爾曼、莉莉·索博斯基等都出現在鮑爾的劍與魔法的故事中,陣容堪稱豪華,但卻是很隨意地改編2002年的RPG遊戲《Dungeon Siege》。
儘管有豪華明星陣容,影評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卻很差,將其與《指環王》等奇幻鉅作進行了比較(這屬實有點為難了)。“當你被拿來與最好的進行比較,那看起來當然就很糟糕了!”鮑爾在接受EW採訪時為電影辯護,“當然,並不是說《指環王》不夠好,為什麼沒有人將它與《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進行比較呢?我希望人們同意我的觀點,並以正確的心態來看這些電影。”
6.《極地戰嚎:Far Cry》(2008)
《極地戰嚎》是一個擁有數百萬粉絲的極其受歡迎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系列。但你知道還有一部根據遊戲改編的《極地戰嚎》電影(當然不是說那部國產“搞笑片”)?沒聽說過的話很正常,這部電影的預算據報道為3000萬美元,但是最終收穫全球票房不到80萬美元。
還是由烏維·鮑爾(這位老鐵在遊戲改編上十頭牛都拉不住)執導的電影版《極地戰嚎》講述了蒂爾·施威格(Til Schweiger)飾演的一名德國前特種兵調查一個秘密研究設施的故事。這部電影超級乏味,但是,那些強忍著看了95分鐘的人能看到美國名廚兼知名電視主持人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的客串,他是鮑爾的老朋友,在電影中飾演一位科學家。
5.《寂靜嶺:啟示錄 Silent Hill: Revelation》(2012)
《寂靜嶺》是著名的心理恐怖類電子遊戲系列,最令人難忘的是它的前四部。然而,當它被拍成了電影,褒貶不一,其中最差的應該是2012年的《寂靜嶺:啟示錄》,觀看《寂靜嶺:啟示錄》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只有最鐵桿的恐怖類影迷才可能欣賞。這部電影試圖效仿《電鋸驚魂》和《人皮客棧》等電影中的血腥、暴力元素,很多場景相似,但無法給觀眾那種嗜血、殘忍、粗魯的暴力美學感受。
《EW娛樂週刊》的影評家將這部續集描述為“醜陋的、攻擊性的驚嚇集合”,並補充說它的恐怖“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簡單”。這足以說明這是對《寂靜嶺》的拙劣改編,遊戲中更多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恐懼感,而不是像電影一樣突然嚇你一跳就完事。
4.《吸血萊恩:BloodRayne》(2005)
你沒看錯,還是烏維·鮑爾的作品。這部電影是鮑爾改編自2002年一款相當不錯的吸血鬼動作遊戲《BloodRayne》,講述吸血鬼和人類混血兒Rayne為擊敗她的吸血鬼父親的故事。
《EW》的影評人在電影上映時寫道:“當你看到任何一部以‘比利·贊恩特別出演’作為開頭的電影,都會有Meat Loaf Aday戴著滑稽可笑的假髮和裸女一起扭動的劇情,《BloodRayne》非常糟糕”。
在接受EW的採訪時,鮑爾為這部電影辯護(《BloodRayne》還有兩部鮑爾執導的續作),他說:“如果你喜歡血腥暴力,那麼《BloodRayne》比《黑夜傳說:Underworld》要好。”(《黑夜傳說:Underworld》是2003年由倫·懷斯曼執導的吸血鬼電影)
3.《格鬥之王2:大殲滅 Mortal Kombat: Annihilation》(1997)
1995年保羅·安德森執導的《格鬥之王》改編電影是該類型電影中少有的佳作之一,成為票房熱門影片。然而,它的續集《格鬥之王2:大殲滅》卻不如前作成功,新導演約翰·R·萊昂耐迪更換了大部分演員。
《EW娛樂週刊》的影評人評論這部電影“糟糕透頂、語無倫次”, “邏輯逆天不合理”,“表演枯燥無味”。最好的部分就是“原聲電子音樂”,“從虛無主義的電子遊戲中衍生出來的動作奇幻電影的完美伴奏”。
可以試著去聽一下,它比電影本身要好得多。
2.《鬼屋魔影:Alone in the Dark》(2005)
這部電影的上映本身就是個災難。
1992年推出的《Alone in the Dark》系列電子遊戲被認為是生存恐怖領域的先驅之一,之後衍生出了《生化危機》和《寂靜嶺》等。而烏維·鮑爾於2005年製作的同名電影也被評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電影之一。
這部電影大致上是根據遊戲系列中的第四部製作的,由克里斯蒂安·史萊特 (Christian Slater) 和泰拉·瑞德 (Tara Reid) 分別扮演一名偵探和一名考古學家,調查博物館內的超自然事件。
在一片聲討中,《EW娛樂週刊》寫道,“凡是擁有眼睛或耳朵的人都應該避開這部令人窒息的、可怕的克里斯蒂安·斯萊特恐怖災難電影。”評論還補充說,“醉了三天後,在你的牙齒上留下的東西都比這部電影更有價值。”
甚至鮑爾自己都沒有興趣為這部電影進行辯護。他對EW說:“好吧,我承認,《鬼屋魔影》不好看。”
1.《死亡鬼屋:House of the Dead》(2003)
應該有很多人玩過《死亡鬼屋》遊戲吧?這是恐怖遊戲系列中最受歡迎的射擊遊戲之一,要求玩家不停地消滅無窮無盡的喪屍。在電影中(沒錯,你猜對了,還是烏維·鮑爾執導,"鮑爾出品,必屬廢品"。),一群時髦的年輕人前往西雅圖附近的一個小島上參加狂歡派對,卻發現每個人都已經被殺害或變成了喪屍。
在電影上映時,一位《EW娛樂週刊》的評論員寫道:“為了精確地描述這個基於電子遊戲改編的‘恐怖’‘電影’的令人髮指的糟糕程度,我們必須達到科學家所謂的‘絕對愚蠢’狀態,這種狀態只存在於地獄中。”
與《鬼屋魔影》一樣,鮑爾也無法為《死亡鬼屋》爭辯什麼。“是的,它很愚蠢,”他告訴《EW娛樂週刊》,“但他們對《死亡鬼屋》有什麼期待呢?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我很尊重原著,為此我就受到了稱讚。”
本次盤點結束了,好萊塢排名最差的20部遊戲改編電影,如果接受反向安利的話,大家可以去看看這些電影和試玩一下游戲,其中很多遊戲相信大家都玩過,以前技術水平確實欠缺,但是很多都是經典之作,還有很多重製版。就像“真人毀動漫”一樣,遊戲改編電影很難兼顧玩家和非玩家的喜好,不過現在也有很多成功的改編電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能帶來很好的觀影體驗的影片,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