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以前看到這個電影是在初中的英語課上,當時看到的時候,只覺得好夢幻,奇特,不可思議的感覺。現在重溫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以下涉及劇透
這部電影表面上是給小孩子看的兒童說教片,嚇唬小朋友們貪吃巧克力會變胖卡住,口香糖嚼多了會下頜凸出,任性妄為會被扔進垃圾堆,自作聰明會反被聰明誤,只有做一個善良單純懂事謙遜孝順,充滿想象力的小孩會得到真正的大獎。但我現在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說大多數成年人在觀影的過程中,都會有一種詭異,不舒服的違和感,尤其是德普(電影中的威利旺卡,巧克力工廠的主人)的邪魅氣質總給人一種莫名的驚悚。
靈魂拷問
雖然電影名字叫做《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但實際上查理只是一個帶領觀眾視野的工具人,並沒有過多的性格闡述和變化成長,反而更適合叫做《威利旺卡和他的巧克力工廠》。而其中性格最複雜,變化最大的角色很明顯是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如果從這一點來看,你會發現事實上整部電影都是從威利旺卡的視角出發的。首先出於尋找一個繼承人的動機,他向全世界發行金券,並通過參觀巧克力工廠的方式來觀察每一個孩子,最終挑選一個他喜歡的繼承人。這中間還穿插了許多他童年時期的回憶,揭示了他的性格和事業的緣由。從他一開始,用燒掉玩偶的出場方式,就註定這並不是個陽光的正常人,也不是個陽光的故事。以及後來他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整治四個小孩之後的表情,更不像成年人般的教育,反而更像一個熊孩子全憑感情判斷。
這也是源於童年時,嚴苛的牙醫父親對他不近人情的管束和對他理想的不支持與阻止。他沒有辦法像其他小孩一樣正常地享受到美味的糖果,他的叛逆心由此激起,發誓要開一家全世界最大最有名最特別的巧克力工廠。這種叛逆的基礎是,他想要用自由去衝破父權,衝破現實中家庭對於自我理想追逐的禁錮,作為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神經質,自我,偏激,驕傲,一副主宰天地,自由超脫的強大模樣。這些特質讓他變成一個天馬行空,才華橫溢的天才,這種天才特質正是未經社會規訓,自由生長的孩子獨有的特質,也正是這種特質讓他獲得理想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他真的為此滿足麼,他真的為這種自由世界而感到幸福快樂嗎?當然不。電影中,他無數次無法開口出“parents”這個單詞,無法不去回憶他的童年,無法不去想念他的父親,他的孤獨脆弱無助一瞬間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不出parents
他的經歷和性格很好地解釋了他為什麼選擇了查理。與查理不同,其他四個孩子或狂妄或貪婪,但其實電影在突出孩子的性格缺陷時也處處映照了他們的父母。但是這些帶著些成人特質的社會性都讓威利旺卡這個一直沒長大熊孩子嫌惡厭煩,他認為那是膚淺骯髒的。我想他真正確認選擇查理的那一刻就是在坐電梯的時候,那一刻,威利旺卡自以為終於找到了一個理解他的人,儘管這個人是個未經世事啥也不懂的小孩,但那個小孩說的話就是他一直想尋找的繼承人——純粹的理想主義,那就是不為某種目的去做事。
當然最後他發現他錯了,查理是不可能像他一樣完全拋棄現實生活中的羈絆,他還有他的家人,他的家人才是他生活的動力源泉。他來巧克力工廠也不過只是為了一時的滿足夢想,他是不可能像威利旺卡這樣。而這時候的威利旺卡也終於認識到,他永遠沒有辦法真正地切除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人這一輩子也不太可能完全脫離自己的社會屬性。
童話故事的結局總是完美的,就是“愛”這個永恆不變的話題,而旺卡從始至終缺的都是那一份來自家人的愛,或者說他不敢去面對這份愛。
這部電影很美好地傳達了一個“不要丟失自己的純粹和愛”這樣一個主題,而本片的導演也是個很有趣的人拍了很多這樣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本月8號還有電影的前傳《旺卡》上映,講述了旺卡是怎麼創辦巧克力工廠,雖然不是德普演的,但也值得期待一下,到時候看完再給大家寫影評,記得一鍵三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