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遺數字傳播的困境與遊戲IP的敘事優勢
非遺數字化的核心矛盾
傳統非遺(如陝北說書)依賴“在地性”與“即時性”,其方言表達、即興表演與地域文化緊密綁定。數字化傳播雖能突破時空限制,但易陷入“形式抽離”的困境——例如單純錄製表演視頻,反而削弱了互動性與文化語境。
遊戲作為敘事媒介的獨特性
遊戲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參與和世界建構,能夠將非遺元素轉化為玩家可探索的“文化符號”。例如,《刺客教條》系列將歷史建築與民俗融入開放世界,玩家在任務中自然接觸文化內核,而非被動觀看。
二、陝北說書與《黑神話:悟空》的跨媒介融合路徑
敘事結構的互補性
《 黑神話:悟空》借鑑《西遊記》章回體敘事,將陝北說書作為章節引導,形成“遊戲劇情—說書演繹—玩家互動”的複合敘事結構。例如,第二章通過說書唱段引出黃風怪故事線,既復現原著“無父無君無法紀”的批判性,又以現代遊戲機制重構英雄成長路徑。這種跨媒介敘事打破了非遺與遊戲的文化隔閡,使傳統說書藝術獲得數字化再生 。
跨媒介敘事的技術賦能
《黑神話:悟空》通過技術賦能,為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新範式:非遺傳承人熊竹英的表演通過全身動作捕捉技術實現數字化復刻,其手指捻動三絃的細節與遊戲角色動作完美同步,使傳統說書藝術獲得“新生”。(動作捕捉與全息投影)遊戲團隊耗時數年掃描山西玉皇廟、重慶大足石刻等古建,將陝北說書的敘事空間從黃土高原延伸至虛擬遊戲世界,形成“線上聽書,線下游學”的文旅聯動。(虛擬場景構建)
遊戲外,陝北說書通過短視頻平臺二次傳播,衍生出“說書+搖滾”“說書+國風舞蹈”等創新形式,進一步擴大IP影響力。技術不僅改變了非遺的呈現方式,更通過數據驅動的創意生產重構了產業鏈。例如,遊戲內古建掃描數據被轉化為數字資產庫,為文旅、文創產品開發提供資源支持。
三、非遺的數字化解構與重構:
跨媒介敘事的進一步延伸
將非遺故事轉化為漫畫、影視、劇本殺等多形態內容,構建“遊戲IP宇宙”。通過遊戲社區、非遺工坊等平臺,鼓勵玩家與傳承人共同開發衍生內容,形成“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閉環。以《黑神話:悟空》海外成功為範本,將非遺元素融入全球遊戲市場,推動文化出海。
文化認同與消費心理的雙重驅動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玩家非常關注遊戲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黑神話:悟空》通過將陝北說書與存檔機制(如神龕上香)結合,既滿足玩家對儀式感的需求,又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文化認同。這種設計使非遺從文化符號轉化為情感連接載體,形成“遊戲賦能文化—文化反哺體驗”的良性循環。 同時非遺數字傳播需多方協同:如熊竹英參與遊戲音樂會巡演,而遊戲科學則進一步平衡商業價值與文化責任(如聯動大足石刻等文旅場景)。《黑神話:悟空》通過“二創內容+線下文旅+國際展會”的立體化傳播,為非遺IP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範式。
結語:“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重要”
陝北說書與《黑神話:悟空》的結合,揭示了非遺與遊戲IP跨媒介敘事的本質:將靜態遺產轉化為“動態遺產”。遊戲不再是傳統文化的搬運工,而是通過互動敘事重構其意義生產鏈,彰顯了遊戲科學公司在“文化尊重”與“創新表達”間找到支點,最終實現非遺傳承與IP增值的雙向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