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批RPG遊戲在PLATO(柏拉圖)電腦平臺上誕生,大多由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學生(開發者)開發

PLATO
電子遊戲 The Dungeon 與 DND 的誕生
《龍與地下城》可以說是自70年代出現《鍊甲》後誕生的角色扮演遊戲的完全體現,角色扮演遊戲之父 加里·吉蓋克斯( Gary Gygax )把現有的諸如各地神話、托爾金的中土世界等等奇幻題材當作世界觀架構,並在此基礎之上規劃出了RPG遊戲之中的許多概念,諸如種族、經驗等級系統、戰鬥系統、魔法元素等,它們成為了以後幾乎所有RPG遊戲的根基。

加里·吉蓋克斯( Gary Gygax )
1974年前後被認為是電子角色扮演遊戲(CRPG)的萌芽時期,此時《龍與地下城》(D&D)桌遊規則(1974年發佈)正逐漸影響電子遊戲的設計,雖然1975年TSR公司推出了同名桌遊《Dungeon!》(更偏向輕量級探險),但前後也誕生了一款名為The Dungeon(後續簡稱dungeon) 的電子地牢探險類(Dungeon Crawler)遊戲,它被廣泛視為數值驅動RPG遊戲的雛形。

《Dungeon! 》桌遊
Dungeon 在PLATO上被命名為 pedit5,同時pedit5有時也會被稱作該遊戲的名字,實際上從未發佈。
dungeon提供了地牢探險遊戲的一些基本且核心的遊玩要素,玩家要在地牢之中徘徊,殺死怪物並收集寶藏,在戰鬥中使用法術。同時也有遊戲存儲系統,以便保存你的角色供以後繼續遊玩。

The Dungeon 開場遊戲說明
Pedit5 是 PLATO 上的一個編程工作區( programming workspace )的名稱。當時管理員嚴格禁止遊戲開發遊玩,因此,這個標題便是在故意誤導管理員,以隱藏dungeon的存在,Pedit5 工作區的實際所有者並不瞭解該遊戲。它在主機上運行,但通過另一個房間的終端播放,事情被發現後,Pedit5 遊戲被毫不客氣地刪除了。開發者幾個月的工作和世界上第一次地牢探險類遊戲就這麼丟失了。為了重新實現dungeon,開發者嘗試開發了又一款稱為Orthanc的遊戲,但後來Orthanc也被刪除了。
dungeon(Pedit5)和Orthanc雖然在PLATO中只存在了短暫的一段時間,但它們仍頗受歡迎。開發者從 Pedit5 的編程和刪除中吸取了諸多教訓,而後從dungeon的源代碼之中孕育出了未來的新地牢探險遊戲項目——DND,並最終獲得在 PLATO 系統上得以保留並獲得了遊玩它的許可。

The Dungeon 遊戲畫面
dnd 將玩家帶入 Whisenwood Dungeon 的諸多關卡之中,那裡有許多怪物和寶藏,從行動中休息,交易掠奪以更好地裝備自己,保存您的遊戲並稍後加載。dnd的終極寶藏是 魔法球(the orb) 和 聖盃(the grail),因其最終目標,引導出了遊戲史上的第一場BOSS戰——與守護魔法球的巨龍戰鬥,最終奪回魔法球。

DND 遊戲畫面
The Dungeon的前身——m199h
其實在dungeon出現之前,還有一款更早的,也是在Plato上的單人地下城冒險遊戲,它叫m199h,儘管它和另外幾款出現在PLATO電腦上的一些“地牢探險遊戲原型”先後順序仍有部分爭議,但依舊可以說,它是地牢探險遊戲乃至DND類遊戲的鼻祖,然而m199h也有它的前身,曾經玩過 m199h 的管理員 Cyber1 回憶說,它至少部分是基於 Terry O'Brien 在 CDC 6600 上編寫的一款名為 Monster Maze 的遊戲,和 m199h“在過場動畫後看起來幾乎相同;如果你在地牢裡,你幾乎無法分辨自己在玩什麼遊戲。這表明 m199h 是一款自上而下的遊戲,角色在其中探索迷宮般的關卡,尋找物品和寶藏,並與怪物戰鬥。然而m199h也是因為種種原因,數據被刪除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失落的 m199h
dungeon依舊是公認的,有著早期的,模仿龍與地下城桌遊系統設計的數值系統和經驗值機制,並且dungeon及其後續正規PLATO遊戲作品DND 有著多人遊戲模式,DND則有一個玩家得分排行榜,由此可推斷,dungeon便是早期數值遊戲的誕生雛形
m199h,dungeon,dnd的出現都集中於1974年,dnd則是在12月年底左右發行,而桌遊 龍與地下城 也是在1974年發佈。

DND 的得分榜 可以看見左邊有一個水晶球 右邊是聖盃
Moria的誕生與突破
受dnd這一PLATO地牢探險遊戲啟發,1975年隨之誕生了一款新的,以指環王為故事背景的地牢探索遊戲——摩瑞亞(Moria),摩瑞亞是中土大陸地下,矮人們的居住地,遊戲作者為 Kevet Duncombe與Jim Battin,在遊戲中,最多十名玩家可以同時穿越動態生成的地牢,畫面則是以第一人稱線框 3D 呈現。

Moria 遊戲圖片
Moria帶來的兩個新的影響後世的巨大突破,其一是他們引入了第一人稱的3D線框視角探索。先前的dungeon,dnd,都是平面俯視角,類似桌遊那種玩家扮演一個2d棋子在一個個上帝視角的房間之中進行地牢探索,而Moria則是帶入了人眼的第一人稱視角,用線框構築起了偽3D的地牢通道房間,這便是後面3大RPG之一:巫術的玩法核心雛形。其二便是動態生成的地牢,dungeon的地牢設計是固定的,並且只有一層,這項技術便是電子遊戲史上最早的,被我們現在稱為roguelike玩法的第一次運用,而這兩項突破,都是Moria這款遊戲的核心要素。

Moria
PLATO上的地牢探險繼承者們
1977年,Moria的精神繼承者——地下密牢 Oubliette發佈在PLATO之上,它可以說是Moria的強化版,有著更完善的系統,龐大的地牢供玩家探索。

Oubliette
而後經過不斷優化升級,從1977年就開始開發至1979年,PLATO上的一款叫avatar的,被dnd深受影響地牢探險遊戲發佈了,遊戲圖形繼承Moria的3D線框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地牢探險,同時也在dnd的要素之上又優化了角色出身卡、地牢房間類型比如不能被點亮的漆黑房間、溺水房間、隱藏牆壁、流沙房間等,其實已經很接近我們今後巫術1的遊戲雛形了。

Avatar
後記
寫這篇文章主要是興趣使然,趁大學空閒時間研究點自己喜歡的課題,思來想去先從最喜歡的RPG走起,看現在市面上各種五花八門的RPG遊戲層出不窮,因此自己想探究一下它們究竟源於何處,所以才有了這篇文章,與其說是文章更像是自己的馬克筆記,因此會慢慢寫下去的,自己給自己加油~
資料大多來源於 Universal Videogames List (uvlist.net) 裡的遊戲介紹和評論,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自己搜一下游戲名看看老遊戲,自己慢慢發掘知識的體驗真的很不錯。

UVL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