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去哪玩?去博物館!
以前沒有接觸過這方面也不會特意去查資料什麼的,直到有一天的晚自習。高一語文老師給我們放了《國家寶藏》第一期,第一次看這檔節目被深深震撼了,看過一次直到現在也記得那些文物婦好鴞尊、千里江山圖、曾侯乙編鐘、石鼓、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洛神賦圖…………
——————————————————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製作的文博探索節目,該節目由於蕾導演,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
《國家寶藏》包括:《國家寶藏第一季》《國家寶藏第二季》《國家寶藏第三季》《國家寶藏·展演季》《國家寶藏第四該節目用創新演繹的傳奇故事,串聯每一個守護者的講述,點燃延續中華文明的燦爛星火。用時尚鮮活的綜藝形態,攪動季》
《國家寶藏第一季》於2017年12月3日起每週日19:30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播 ,於2018年2月11日收官
——————————————————
《千里江山圖》
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言博物院。主要取景地是廬山和鄱陽湖。
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翔之態。
《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傢俱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里江山圖
(圖很長,找不到高清的只能貼滾動視頻)
全卷畫長1191.5cm縱51.5cm,由十八歲少年王希孟所作(十八歲!)
畫的主要原料提取自礦物質的石青和石綠,除了少許的脫落外仍然保持著鮮亮的顏色
蔡京題跋
蔡京題跋:“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畫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溥光款署:“予自志學之歲獲觀此卷,迄今已僅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佈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雲。大德七年冬十二月,才生魄昭文館大學士雪庵溥光謹題。”
青綠山水作為一種中國畫的技法,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色澤豔麗的丘壑林泉。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青綠山水始創於唐代,經幾代畫家發展傳承,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
《石鼓》
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稱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公元627年發現於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718個大篆體文字經歷兩千多年僅存327個
石鼓共十隻(每個重約一噸),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園(實為碼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雖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聯繫,有兩面石鼓(“千沔鼓”、“車工鼓”)的詩句較完整,其餘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隻言片語
“汧沔鼓”描寫的是千河的美麗景色。原文大意為:“在婀娜楊柳籠罩之中,汧河裡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鯰魚、鯉魚在水裡成群結伴,君子在垂釣,有很多小魚在緩緩遊動,白魚正在搶食水草,黃白相間的魚便魚,影子照在河底的石頭上清晰可見。”這是多美的意境,讓人感嘆,使人陶醉。
“車工鼓”記述了秦公出獵的情景。盛言車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隨從張弓射箭,追趕獵物的場面。
“田車鼓”:記述秦公及隨從登原遊獵的盛況。
“鑾車鼓”:記述秦公遊獵經虢城,鑾車上懸掛彤弓、彤矢,從人齊聚,進獻獵物,這時人群如障,非常熱鬧。
“酃雨鼓”:記述秦公及隨從涉汧河時,從低處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記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場景。
“吳人鼓”:記述虞人為秦公獻祭而奔忙。
“吾水鼓”:敘述秦國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師鼓”:記述秦公的述志詩。
“馬薦鼓”:記述打獵而歸時路遇之情景。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蹟。
韓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而石鼓發現地寶雞有中華石鼓園、石鼓閣。
——————————————————
文物南遷
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
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19557箱文物(其中故宮1.3萬餘箱)從北平運抵上海。1936年底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後,文物被運抵首都南京。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這批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單位的文物,分三路在日軍炮火下緊急西遷,開始了長達10年的萬里西行,運抵四川,直至抗戰後被運回南京。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言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著名的《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貨物中質量最重的十個石鼓等。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千里江山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