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的浪漫就是開扎古!”萬代高達系列遊戲歷史回顧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26 16:14:45 作者:杉果娘 Language

“是男人就要開扎古!”
談起《機動戰士高達》這個世人皆知的大 IP,不知道各位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被奸商黃牛炒成“天價”的模型,還是外形越發立體,招式越發花哨的 TV 動畫和劇場版電影呢?恰逢 《SD GUNDAM 激鬥同盟》發售在即,不妨跟隨我們的文字,一起來看看《高達》系列遊戲的發展始末吧。

第一部《高達》動畫,差點為系列畫上句號

1979 年,高達歷史上第一部作品《機動戰士高達》在名古屋電視臺首播。這部作品以自創宇宙 UC.0079 為舞臺,描寫了地球聯邦政府與吉翁公國之間的愛恨情仇,並以拉開了高達系列的久經不衰的大幕。
雖然《機動戰士高達》定位為兒童作品,但這部作品的風格因與主流機器人作品大相徑庭,人物刻畫晦澀難懂,主角又不討喜,而機體既沒有華麗的必殺技也沒有炫酷的變形能力,以至於上映後就被當時的兒童群體所拋棄。受益於公司人手不足的影響,《機動戰士高達》存在大量作畫崩壞的情況,而在面對低迷的收視率和慘淡的周邊玩具銷量後,擔任動畫監督富野由悠季曾一度想要讓阿姆羅和夏亞同歸於盡來結束這場鬧“鬧劇”,殊不知本來是面向兒童的作品,卻意外地吸引了大批愛好者的注意。
《機動戰士高達》貼近現實的世界觀、機體設計和人設,得到了當時高中生、大學生和社會人士的廣泛認可,並且安彥良和的美型畫風更是吸引了相當多的女性觀眾。在獲得大家的廣泛認可後,監製富野由悠季和美術監督安彥良和原本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並在之後的劇場版中將崩壞的作畫一一修復。

除了動畫和周邊,萬代也開始著眼於遊戲的開發

在第一部《機動戰士高達》完結後的幾年裡,日本 Sunrise 還相繼推出了多部真實系機戰動畫,其中也出現過製作精良、質量優秀的作品,但每一部都沒有達到《高達》的成功。於是在 1985 年,萬代和日本 Sunrise 決定製作《高達》續作,並將其名為《機動戰士Z高達》,這時候的《機動戰士高達》系列才算是踏上了正軌。
隨著承接《0079》故事背景的《機動戰士Z高達》在粉絲群體掀起的一輪又一輪浪潮,萬代終於發現其背後隱藏的龐大商業價值,於是乎除了動畫和周邊玩具產業外,萬代還基於《機動戰士Z高達》故事背景開發了射擊遊戲《機動戰士Z高達:熾熱爭奪》(Kidō Senshi Z Gundam: Hot Scramble)。
作為萬代官方承認的第一部以《高達》為原型開發的遊戲,《機動戰士Z高達:熾熱爭奪》將橫版過關與第一人稱射擊相結合,打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駕駛體驗,而這一概念在當時的家用計算機領域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前衛的設計理念加上口碑爆棚的原著作品,那麼令人欣喜的超高銷量便誕生了。超過 40W 份的最終銷量為萬代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利潤,Fami通也將其列為 1986 年至 1992 年間日本最暢銷的家用射擊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機動戰士Z高達:熾熱爭奪》共有兩個版本,其中限量生產了 1,000 份的原始版本《Hot Scramble Final Version》在拍賣網站售價更是達到了 1,000 美元。

在《熾熱爭奪》大獲成功後,衍生作品也開始湧現

就在《機動戰士Z高達:熾熱爭奪》在遊戲市場大殺四方的時候,隔壁的《機動戰士》卻衍生出了一個新奇的系列:SD 高達。這個頭身比只有 1:3 的“大頭娃娃”在扭蛋和文具市場收穫了大量日本兒童的芳心,隨著《SD高達》系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相關衍生產品也陸陸續續與粉絲們見面了。
不再是超現實主義的設定,《SD 高達》以其滑稽和誇張的表現手法給無數高達粉絲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隨著動畫和漫畫的相繼推出,以為《SD 高達》原型製作的角色扮演遊戲《SD 高達:維度之戰》(SD Gundam Dimension War)終於在玩家的千呼萬喚下發售了。不過《SD 高達:維度之戰》登陸的平臺是被稱作“任天堂黑歷史”的立體 3D 圖形遊戲機 Virtual Boy,這也導致《維度之戰》的生產數量不高,大部分商品也都被 Virtual Boy 收藏家和愛好者購買,所以這部遊戲在二手拍賣市場相當的搶手(萬代你是不是故意的)。
得益於 VB 特殊的 VR 系統,玩家可以在《SD 高達:維度之戰》中體驗 3D 對戰所帶來的震撼場面。但是平庸的戰鬥節奏和重複度頗高的場景使用令許多高達粉絲們表示失望,甚至有遊戲編輯將其稱為最差勁的 Virtual Boy 遊戲,Fami通也僅打出了 19/40 分的成績。
儘管《SD 高達:維度之戰》收穫了大量負面評價,但這並沒有延緩萬代推出新作的步伐。1996 年上基於《新機動戰記高達 W》改編的格鬥遊戲《新機動戰記高達W 無盡的決鬥》為萬代扳回了一程,但 1997 年發行的互動式電影遊戲《高達 0079:地球之戰》卻成為了大量粉絲的尷尬回憶,特別是演員不自然的表情和尷尬的演技,與其羸弱的遊戲性“相輔相成”最終為玩家呈現出一場新奇怪誕的鬧劇。
不過 1997 年萬代並不是只有《高達 0079:地球之戰》這一款遊戲,同年登陸 PlayStation 平臺的格鬥遊戲《高達:戰鬥大師》(Gundam: The Battle Master)以其可被破壞的裝甲,無體力值設定和不同機甲的獨特動作驚豔了無數日本玩家。不過由於該遊戲僅在日本地區發售,所以真正玩過的人在當時不過是鳳毛麟角。
時隔一年後,承接《戰鬥大師》後續劇情的《高達:戰鬥突擊》(Gundam: Battle Assault)總算是在全球發售了,但總體評價卻與《戰鬥大師》完全不同。當時只有 56.44% 的玩家給予《戰鬥突擊》好評,IGN 編輯大衛·史密斯曾在 2018 年回顧這款作品時表示:《高達:戰鬥突擊》在可使用角色、遊戲玩法、視覺效果和音效的表現差強人意,但乏味的故事模式卻讓人感到可惜,這不是一款面向喜歡硬核戰鬥的機戰粉絲的作品,但它絕對適合高達粉絲。

千禧年前後,高達系列依舊充滿活力

作為千禧年前的最後一款登陸主機的高達作品,這款在世嘉 DC 上發行的《高達外傳0079:灰燼重生》(Gundam Side Story 0079 : Rise From Ashesthe)大膽採用第一人稱駕駛艙視角來控制機體的設計令無數玩家大呼過癮,而在關卡中通過達成某種條件來解鎖武器的設定也大大增加了遊戲的可玩度。不過由於《灰燼重生》在登陸 DC 時已經是主機的生命末期,所以遊戲知名度並不算太高。
隨著 PlayStation 第二代遊戲主機的面世,萬代也將《高達》系列作品的重心轉移至 PS2 上。2000 年為慶祝《高達》誕生 20 週年而打造的第三人稱動作遊戲《機動戰士高達》(Mobile Suit Gundam: Journey to Jaburo)登陸 PS2 平臺,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感受初代故事所帶來的感動。但由於該作太過粉絲向的緣故而被一眾遊戲媒體嗤之以鼻,Fami通也只給了 27 分。不過其續作《機動戰士高達:相逢在宇宙》獲得了不錯的評價,IGN 稱這部作品是 PS2 平臺上最好的高達遊戲,Fami通也給到了 30 分。
為了更好的開拓遊戲市場,萬代開始嘗試以不同角度製作《高達》系列遊戲。在 2001 年發售的《機動戰士高達:吉恩最前線》中,玩家不再扮演地球聯邦的一員,而是以吉翁公國的秘密特種部隊“午夜芬里爾軍團”為主視角,針對地球聯邦軍展開毀滅性的打擊,而就是從這一部開始,玩家在遊戲開局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效忠的勢力。
由於《高達》宇宙在這麼多年的發展中湧現了大量作品,萬代本著吸引新玩家入坑的心態(我覺著是方便老玩家回顧劇情),推出了一系列圍繞原版劇情製作的回顧向遊戲。像 2002 年在 PS2 平臺發售的《機動戰士高達戰記:失落的戰爭編年史》(Mobile Suit Gundam: Lost War Chronicles)就是玩家拉進《高達0079》的歷史,以一位部隊普通成員的角度來見證“一年戰爭”的發展過程。2004 年發售的《機動戰士高達:高達 VS Z高達》更是將《機動戰士高達》《機動戰士Z高達》和《機動戰士高達ZZ》的劇情融入到遊戲當中,令玩家在激烈戰鬥之餘還能領略《高達》精彩的故事走向和劇情發展。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高達》也在嘗試新的內容

在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前提下,遊戲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為了守護自己辛苦拼搏才打下的“江山”,萬達開始從玩家的反饋和市場調查中尋找那稍縱即逝的機會,2005 年出品的回合制遊戲《機動戰士:新的黎明》(MS Saga: A New Dawn)便是這樣一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作品。遊戲中大膽的加入了針對機體改造的選項,可替換部件更是高達 200 餘種。不過作為試水之作,M 站褒貶不一的評價和 Fami通 29 分的評分可謂是有點令人失望。
萬代在受到當時多人在線 RPG 極其火爆的影響下,在 2005 年推出了這款《宇宙世紀:高達Online》(Universal Century Gundam Online)。遊戲中玩家需要在吉翁公國和地球聯邦軍中選擇自己未來效力的派系,並以第三人稱視角控制高達來擊殺敵人,從而擴大效力派系的領地。雖然遊戲號稱“將完全重現高達龐大的架構,實現每個男生的夢想”,但遊戲僅上線不到兩年便關停服務器的行為也著實有些難頂了。
眼瞅著走出舒適圈打造的作品不盡如人意,看來還得走“影視包圍遊戲”的思路。於是在《宇宙世紀:高達Online》上線的同一年,萬代推出了以《機動戰士高達 SEED》為背景改編的動作冒險遊戲《機動戰士高達 SEED:OMNI vs ZAFT》,並在 2006 年推出了續作《Kidou Senshi Gundam Seed Destiny: Rengou vs. ZAFT II》。由於《高達 SEED》系列新加入的 RUSH 和覺醒系統,從而將遊戲的戰鬥體驗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正所謂每一個擁有“大量生動鮮活角色的 IP 都有可能被改編成《無雙》系列”,《機動戰士高達》自然也不例外。2007 年由光榮旗下部門 Omega Force 開發,萬代發行的《高達無雙》(Dynasty Warriors: Gundam)閃亮登場,不過礙於之前登陸次世代主機的 《機動戰士高達:交叉火力》(Mobile Suit Gundam: Crossfire)和《SD高達:斯卡德之錘》(SD Gundam: Scad Hammers)的評價褒貶不一,這也使得萬代對《高達無雙》發佈後的市場反響感到忐忑不安。
好在遊戲的首日銷量狠狠為萬代爭了一口氣,首日售出 10W 份的成績使其成為當時 PS3 首日銷量最高的遊戲之一,截止至 2008 年 7 月,僅日本總銷量就達到了 275,812 份。這樣耀眼的成績也讓萬代在 2007 年 和 2010 年推出了《高達無雙》的第二部以及第三部作品。

指導方針不變的情況下,萬代仍在努力開拓市場

雖然出現了《高達無雙》和《高達:戰鬥大師》這種有別於傳統《高達》遊戲的類型,但萬達的主力軍依舊是圍繞《高達》原作展開的。隨著索尼主機市場的日益飽和,萬達開始將眼光放在其他平臺。比如發佈在 Wii 平臺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機動戰士高達:MS戰線0079》(Mobile Suit Gundam: MS Sensen 0079),2008 年的發佈在任天堂 DS 上的《機動戰士高達00》(Mobile Suit Gundam 00)以及在發佈索尼一生之敵 Xbox360 上的《機動戰士高達:特洛伊行動》(Mobile Ops: The One Year War)都展示著萬代對於《高達》IP 的重視。
不知是口碑影響還是銷量不佳,總之在經過一系列的折騰之後,萬代最終還是迴歸了索尼的懷抱。2010 年針對次世代主機 PS4 研發的 3 D 格鬥遊戲《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Mobile Suit Gundam: Extreme Vs)作為《機動戰士高達:高達 VS 高達 NEXT》的續作,其牌面還是有的,由美國搖滾樂隊林肯公園演唱的主題曲《The Catalyst》以及聯動機甲的誕生成功開啟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系列,後續推出的《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 Full Boost》《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 Maxi Boost》《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 Maxi Boost ON》《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2》和《機動戰士高達:Extreme Vs. 2 XBoost》除了更新大量機甲和角色外,還不斷引入新的遊戲機制來保持系列的活力,不過其昂貴的 DLC 售價還是讓人難免有些辛酸。
不過除了這個系列外,後續推出的其他作品多少都有點遺憾。比如最新的《新高達破壞者》,不僅沒有將系列的優點一一發揚,反而是又臭又長漏洞百出。偽連擊、聊勝於無的劇情和只能從 NPC 身上扒零件的設計都讓人感到反胃,更不必說稀爛的鎖定和高度重複地刷取內容了。與之相比動畫表現優異的《G世代》系列和機體種類豐富並有不俗可玩性的《SD高達》系列可以說是雲泥之別了。至於 2021 年發售的《機動戰士高達:激戰任務 代號·妖精》,我希望沒玩過的高達粉絲就別試了,玩過的玩家也別對接下來發售的《高達》作品失去信心,畢竟這麼大的 IP,總歸是有機會令大家滿意的。

結語

礙於篇幅有限,不能向大家介紹萬代在經典掌機上發行的作品,比如 GBA 平臺上的《SD高達G世紀》《機動戰士高達SEED: Destiny》,PSP 上的《SD高達G世紀:世界》《高達vs高達next plus》,都是童年無比快樂的回憶。如果屏幕前的各位也曾體驗過《高達》世界帶給你的快樂,不妨發在評論區與大家一同緬懷吧。
同時想要購買《SD高達 激鬥同盟》的玩家,不妨目光看向杉果商城。目前在杉果搭配大額滿減券購買卷後均需¥318,湊單使用 9 折券更是¥315即可入手,有興趣的玩家不妨到杉果商城看看。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