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渴echo 編輯/碎長
嘿兄弟,你聽說過“賽車女郎”嗎?
別的遊戲玩家我不清楚,但如果你是一名玩碧藍航線的老指揮官,那你肯定略知一二,就算了解不多,起碼也知道賽車女郎大概是什麼樣,並且心甘情願的take your money了。
恰好最近的新皮膚也是深得我心,如果屏幕前的各位也想了解一下這些艦娘老婆們的新衣服到底是什麼來頭,那您算找對地方了,這期咱們就來好好聊聊“賽車女郎”到底是個啥。
![成為二次元常駐皮膚的“賽車女郎”,是怎麼精準拿捏玩家XP的?-第0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2024/08/11/35a730b0f06b15a857a7dfc3fa674414/thumb.jpeg)
首先我覺得咱們還是要稍微瞭解那麼一點關於賽車運動的小知識——別急嘛,不先介紹一下主要部分咱們怎麼引入到大家最想看的內容呢?就幾分鐘時間,應該足夠改觀你對這玩意“開車繞圈圈”的刻板印象,開始瞭解賽車運動內容的多樣性了。
簡單說吧,這是一類鐫刻在人類,乃至所有高級生物DNA裡的,模擬與獵物或捕食者玩命以催生腎上腺素狂飆的“元”遊戲,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演化逐漸發展成了今天這樣的分門別類;
而在所有這些門類中,如果你享受純粹的你追我趕,那電光石火間勝負已決(有時候也決生死)的F1方程式賽車無疑會是你的最佳選擇,畢竟這是當今世界最牛叉的二十名老司機,駕駛著科技含量最高的專業賽車,在最頂尖策略團隊的指導下,在幾十圈的賽事裡將自己推上理論極限,期間任何微小失誤都可能被無限放大為勝負的關鍵,生生把老司機們逼成路怒表演藝術家;
![成為二次元常駐皮膚的“賽車女郎”,是怎麼精準拿捏玩家XP的?-第1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2024/08/11/f834967e9180ba9d33007bdafc006ab3/thumb.jpeg)
嫌場地賽不夠大氣爺們?那主打個一年四季雪土飛揚的,看老司機們聚精會神,旋轉跳躍,時不時來個旋風衝鋒龍捲風的WRC可能會是你的最佳選擇;
嫌棄這個不夠驚險刺激?那還有印地卡特納斯卡,每年撞毀的賽車碎片可輕鬆繞地球好幾圈;還不夠極限?那就只能是每年一度的達喀爾拉力賽了,雖說大部分時間大家可能都在修車,但哪年比賽沒死幾個人才是喜大普奔的頭版頭條……
![成為二次元常駐皮膚的“賽車女郎”,是怎麼精準拿捏玩家XP的?-第2張](https://imgheybox.max-c.com/web/2024/08/11/a53cfad2e447e4283bbf12f4a9241d57/thumb.jpeg)
此外,要時間長的有勒芒24小時拉力賽,不要四個輪子的有摩托GP,嫌發動機不夠環保有FE……總而言之,如果你在安利朋友前能像這樣做好功課,那……起碼被他再次無情拒絕後,也算能問心無悔了吧。
沒辦法,雖說年年統計賽車運動商業價值都高的一筆,但顯然這東西是不太好推廣安利的。畢竟首先吧,無論場地賽還是拉力賽,可供外行看爽的熱鬧是越來越少了,整體觀感沒啥好說的就是不好看;其次這東西體驗門檻高得驚人,對普通人而言實在饞了也只能開卡丁車過過乾癮不說,沒經過訓練那個體驗也是一言難盡,還不如整個方向盤模擬器,在電腦上開會兒地平線呢!
不過話雖如此吧,隨著《碧藍航線》連續幾次的賽車女郎系列皮膚,你也許會發現身邊某些二次元朋友開始對賽車運動有興趣了,也許是時候稍做功課,用三次元的賽車女郎把朋友拉進大坑——就算最後結果不盡人意,那在他咄咄質疑為啥這麼多場比賽都不見賽車女郎時,你也好有個交代嘛不是?
說真的,儘管如今的流行文化似是理所應當地將香車美女綁定在了一起,但如今的車迷朋友們恐怕已經很難再見識到現實世界的賽車女郎了。究其原因嘛,參考如今西方世界關於性別的那個爛攤子吧,相信你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只是!當你試圖回憶起“賽車女郎”消失的前因後果時,也許會發現自己好像根本就不清楚“賽車女郎”究竟是何方神聖:
毫無疑問,那些在比賽前短暫亮相,身穿制服,手舉號碼牌引導媒體關注自家車隊的美女們自然是最“根正苗紅”的賽車女郎,那在非正式比賽中負責揮旗發車的熱辣女郎又該如何歸類?還有那些出現在新車發佈會上同樣搶眼的靚麗身影,只是偶爾和賽車來上一組寫真的專業模特……
答案可能有那麼點出人意料,就算是比較嚴謹地講,以上這些都算是貨真價實的賽車女郎,畢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日本,除開小川羅莎為代表的專業藝人,公認的首批賽車女郎們甚至不是受邀而來的專業模特,只是在擔任“車隊助理”的工作間隙穿上短靴熱褲,以大家都懂的形式幫車隊搞搞宣傳推廣罷了。
不過當然了,隨著越來越多的車隊廠商意識到,這些年輕靚麗的女孩子們不僅非常有助於品牌曝光,還能大大提升品牌形象,這種商業模式也在不斷的完善中有了愈發成熟的丰度和廣度,可以說已經和探索階段的兼職女郎們大不相同了;但事實證明,起碼在真正懂得市場熟稔人心的看來,有兩條核心原則無論如何都應被奉之圭臬:
首先,賽車女郎再怎麼“喧賓奪主”依然需要服務於車隊品牌,故其扮相雖愈發花枝招展,但總體還應相對保守,保證被吸引來的目光順利轉移到車隊品牌上來,和專找豪車合照留念的社交名媛截然相反;
也正因如此,聚光燈下的賽車女郎看似光鮮亮麗,萬眾矚目,但本質上仍是車隊品牌的附屬,再輔以賽車“女郎”的刻板印象,那在如今的大環境下無疑就帶上了些許“物化女性”的原罪……也算是為其日後發展和最終命運埋下了個不大不小的伏筆吧。
不過以後的事情還是之後再說吧,時間來到八十年代,經過十多年堪稱“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野蠻發展後,賽車女郎的概念也作用也開始了有模有樣的專業化——主要表現在賽車女郎穿著打扮更具功能性,尤其是1984年“日本鈴鹿8小時耐久公路賽”後,人們發現在賽車女郎衣服上印贊助商廣告曝光效果還蠻好的,那要換上其他性感制服豈不是……
只可惜如此“歪風邪氣”被及時遏制了,而賽車女郎們也紛紛穿上了自家賽車手製服類似的專業服飾——雖說本質上還是印著大logo和各個贊助商的長體連衣裙,但也算是在彰顯性感的同時卓有成效地加強了她們與賽車運動的關聯,算是大家都滿意的折中方案了吧;而恐怕也正是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隨著時代的發展,潮流的改變,90年代的賽車女郎們也紛紛穿上了帶有各種信息的迷你連衣裙作為工作制服……看來大家終於明白了,有時候人的注意力並不會和信息圖案大小成正比。
時間來到千禧年後,得益於女性團體的發聲,賽車女郎們開始“返璞歸真”,可以重新“選擇”常規服裝作為自己的制服了;只是一來這常規服裝上依然寫滿了廣告和logo,二來女郎們有時候不得不考慮甲方團隊的要求,“選擇”穿上各職業仿裝乃至二次元cos服出席活動,差不多已經把“我是自願加班的”癱滿一臉了。
沒辦法,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賽車女郎的職業性質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她們的悲劇性命運,好在有相關組織的及時干預,在千禧年以後的向國際汽聯施壓幫女孩子們逆天改命:
開賽前出現在場上舉牌導引的賽車女郎不再由各個車隊僱傭,而是成了由賽事組委安排選拔的工作人員,這樣一來由於不牽扯廠商品牌的利益,女孩子們雖說還得在鏡頭前拋頭露面,但至少不必再做人形廣告牌了;
只是雖說如此……誰規定“賽車女郎”一定要是女孩子的?這不還是涉嫌性別歧視嗎?於是在2015年F1巴西站大獎賽上,組委會相當自信地讓“賽車男孩”也站在了展現自我的大舞臺上,至於其最終效果嘛……差不多三年之後,國際汽聯明令禁止賽車女郎出現在賽場上,從此以後賽車女郎徹底退出了西方世界。
......
有沒有眾望所歸?是不是大快人心?
然而,有趣的是,還沒等某些組織宣佈勝利,或是觀眾們發幾句牢騷,賽車女郎們已經率先“發聲”了——雖說戾氣有點兒大吧,但也基本控制好了情緒沒把“你丫少多管閒事”罵得太過難聽。
也不能怪她們素質低下吧,畢竟被搶了工作換誰都不見得釋然吧?而要是真就只是一份工作那也就算了,就別的不說,看看日本的賽車女郎們吧,雖說也逃不掉大型花瓶的命運,但只要穩穩發展也是流量拉滿,機會多多:往小了說有機會成為諸如《GALSPARADISE》這類專業賽車雜誌的模特,成為能源企業的形象代言;往大了說可以成為寫真偶像,甚至由此成為飯島直子和岡本夏生這樣的知名藝人;就算她們面對機遇並不心動,作為普通賽車女郎其社會地位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事實證明,至少在賽車女郎的發源地,也是專業化程度最高的日本,賽車女郎們並不會因為啥捕風捉影的理由深感被歧視,反倒是賽車廠商投鼠忌器了起來,有意將賽車女郎升級為“賽車大使”。
只是參考國際汽聯2015年的一系列蠢操作吧……你覺得這麼自欺欺人地折騰真有啥正面作用嗎?而如今頗為死撐的日本賽車女郎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反正我覺得起碼在二次元手遊裡,這賽車女郎的主題角色皮膚夠我看一輩子了。
-END-
關注“碎碎念工坊”,傳播遊戲文化,讓遊戲不止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