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外甥女要看普通話版哈利波特,然後就整了騰訊的會員。趁此機會追了一下《漫長的季節》,結果一看就沒停下來,今天看完最後幾集,後勁兒太大了我去。寫一下影評分享一下我的感受。當然,以下涉及
90年代的地與人
我是00後,並未經歷過90年代,但是這部劇卻有一種深重的魔力,向我展現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90年代。故事是悠長的,以至於我看第一集的時候,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在看一部懸疑劇。確實不是,導演辛爽借用了獵奇的案件,披上了懸疑的外衣,但掩蓋不住他故事的野心。一個有關時代,父輩以及家庭的故事,一個有關青春,傷痛和未來的小說。

熟悉的玉米地
樺鋼的土地上,王響、馬德勝和龔彪上演著各自悲劇的人生。在這看似HE的結尾,實際是BE的內核。馬德勝的中風與龔彪的逝去,顯得荒謬但悲壯,兩人身上帶有一種不同於王響的英雄主義。一個不拘於體制的神探,一個黃金時代的大學生,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都未實現自我的抱負,在多年以後通過王響,最終走向了英雄式的死去。

當然,劇中提供了諸多值得深入討論的角色與情節,諸如王陽和沈墨,還有沉默的傅衛軍。

貼個海報
這些男性形象
不得不說,劇中塑造了一個“爹味”十足的形象,即王響。他愛面子,喜歡管教,但卻忽視家人的感受,可能他並不是王陽逝去的直接導火索,但是卻是故事的重要的部分。王響對於王陽的愛,不能說“畸形”,甚至說“平常”。原生家庭的愛,壓抑卻激發著王陽嚮往自由的心,但最後卻束縛在家人與兇案中,溺死其中。
“我喜歡錢德勒。”這句話可能最適合用來概括馬德勝,當然這也是他自己說的。馬德勝是一個十足的硬漢,在最後兩集更是讓他的人格魅力迸發。(這才像警察!)結局在推理出真相後如小孩般失聲痛哭,為這位因為案件辭職的硬漢,染上十足的悲情。

我也喜歡錢德勒!
相比前面二位,被嫌棄的彪子的一生,也令人感慨。90年代的大學生,本應狠狠吃足時代紅利,但卻在腐敗糜爛的廠辦關係中,被破壞了人生。彪子可能現在看來有點👻,但是彪子卻是我最惋惜的角色。在這部劇中,他的存在可有可無,也並未對情節做出半點推進。他甚至在與npy的關係中,都是被的上一個。但他就是令我感到可惜(快去看這部劇!!!)。唉,彪子,我甚至不能找到合適的詞去形容你,但你是個好人。。。


唉,彪子
還有一個人挺令我膈應的,李群。作為馬隊的手下,在馬隊為兇案焦頭爛額之時,“接下”港商“失蹤”的大案,最後歪打正著“破獲”系列殺人案,隨後一路順風順水,成為了分局局長。他多年以後與馬隊以及昔日的同事之間的作態讓我作嘔,官味十足,但這可能是一種現實。

讓我看的最生氣的一幕之一
核心的詭計
懸疑故事的核心設計還是非常巧妙的,當然說的不是屍體,而是敘詭。敘述性詭計是一種常見的推理故事的設計,通常是通過作者的不對稱敘述,給讀者一種假象,從而在結局起到一種震撼的效果。有一個弱智吧的笑話用來體現:

該劇我認為是用到敘詭了。劇中略顯混亂的時間線,在時時刻刻模糊和清晰你對主線的認知,當然至於哪裡用到敘詭了,我說不出來,但是感覺是的(笑)。知道真相和兇手是誰,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的震撼。真正讓我頭皮發麻的鏡頭,還是傅衛軍與殷紅的合影(誤)。

傅衛軍與殷紅的合影
魔幻現實主義和震碎的樺林
整部劇給我一些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尤其是結尾的一場雪。故事的人們被命運玩弄,最終也無法擺脫自己的命運。王響在結尾對開頭的王響說:向前看,別回頭。但只有他得到兒子逝去的真相的時候他才有勇氣走出過去;但只有馬隊瘋癲後推斷出兇案的真相後,他才將幾十年的心酸哭出來。


往前看,別回頭
還有傅衛軍這位聾啞人的咆哮。


太有張力了傅衛軍
這部劇的詩意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配樂。我覺得我在這劇中聽到了大量的後搖。我在去年的一個文學課上接觸了後搖,當時老師將我們當試驗品,去聽野外合作社對於罪的描述。但漫長的季節讓我感受到後搖和罪是那麼的合適(當然只是描述罪的後搖)。神一樣的片尾曲(幾乎每一集都不一樣),調動著我震顫的心,像是樺林,像是東北對於罪惡的低吼。

王陽的詩
王陽的詩寫道:
打個響指吧,他說
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遙遠的事物將被震碎
面前的人們此時尚不知情
兇案將震碎的樺林放在了太陽下面供人閱覽,罪惡燃燒在詩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