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補完《碟中諜》前六部,當時有在準備做一個音樂解析的頻道(已鴿),就寫過一個《碟中諜》系列配樂解析的稿子,但是因為筆記軟件抽風,寫好的長內容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是看完電影還是想借著這個勁兒,跟大家分享些過程中發現的有趣的東西,更具體點,《碟中諜》標誌性的主題為什麼牛逼這件事兒。
如何開始被洗腦
首先你要理解的第一個事情是,那個我們最熟悉的“噔~~噔~~蹬~蹬~”的節奏和我們常見的三拍子和四拍子音樂都不同,是五拍子的,如果你還不是很直觀,可以參考b站周yusi老師的這個視頻:
這期最後我會附一個五拍子音樂的歌單,你聽幾首就會發現,即使音樂本身不是嚴格按這個節奏走的,只要是五拍子,一般你自己心裡打一個“噔~~噔~~蹬~蹬~”的拍子也巨自然無比,就賊神奇,以至於我很喜歡的一個油管主Adam Neely非常認真地做了一個視頻叫做“如何寫出避免《碟中諜》Clave的五拍子音樂”,這個節奏型就是這麼洗腦。(ps:這個Clave是什麼後面再說”)
我們還可以再總結一下,這個節奏的結構是“長——長——短—短—”,剛好把五拍子分成了十份(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十拍),長拍佔三份,短拍佔兩份。你可以理解為最重要的其實是這個先長後短的結構是這個節奏洗腦的根源,事實上U2的兩位老哥還改過一個44拍版本的這個節奏,甚至上過billboard:“長——長——長——長——短—短—”,你看字和空擋加起來剛好是十六份,雖然有人非常討厭這個版本,但是配合旋律無疑你還能感到原版的神韻。這次第七部的開場就用了這個節奏型。
兩個誤區
第一個關於這首音樂的常見誤區是,它不來自1996第一部《碟中諜》電影的原聲創作者Danny Elfman,而是來自1966的電視劇《虎膽妙算》。
而這個《虎膽妙算》,又是一個不看字面看內容的翻譯,其實就是《Mission:Impossible》。所以碟中諜大概算是最早的電視IP改電影的案例,而除了這個IP本身的知名度以外,有一個採訪裡阿湯哥甚至說(當然很可能是場面話)想要改編這個IP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它標誌性的音樂。
這個電視劇也包含了後來《碟中諜》電影標誌性的引線點燃的開場,事實上這個劇的名字和這個開場動畫的點子是作曲家當時知道的唯一信息,那個年代的電視劇工業的狀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真的很奇特,導演一邊一直拍不出滿意的東西,但是另一邊竟然先催著作曲家拉羅謝夫林把作曲寫完了。(不能說不是PUA)
另一個關於這個音樂主題的迷思,那就是很多國內外的科普視頻都會講這麼一個精彩的故事:
當時拉羅只知道片子的名字和題材,然後埋頭想想,諜戰是吧,從諜戰可以想到莫斯電碼,然後片子名字縮寫是M.I., 翻譯成莫斯電碼是“長長短短”,所以你看!天才的主題就是這麼誕生的!
我也一度逢人必吹這個超級牛逼的故事,直到我寫那個視頻策劃的時候發現維基這個信息沒有表明來源,而且我遍歷了拉羅謝夫林的所有采訪也沒有將過這個“精彩絕倫的故事”,我才覺得事情不太對。
雖然不能完全證明長長短短只是純粹巧合,但是還找到這麼幾個證據:
1. 我去翻了一本謝夫林寫的影視配樂作曲理論的書,在節奏創作的章節提到了《碟中諜》,但是沒提莫斯碼的事兒,然後在《碟中諜》段落的下兩段,他自豪地告訴大家一個秘密,他在《The Concorde... Airport '79 》中把片名用莫斯碼藏在了節奏裡。
2. 拉羅在一個採訪裡說《碟中諜》主題是自己坐在鋼琴前面三分鐘即興出來的。
3. 所有科普視頻和維基上的說法基本都出現在Reddit上的一個討論這個巧合的帖子發佈之後,找不到之前的。
再說了,如果你把貝多芬的第五樂章那個標誌性的“duangduangduangduang~~~”翻譯成莫斯碼也能得到一個羅馬數字V,但是人貝多芬寫的時候莫斯碼還沒發明呢!
當然,其實最重要的反對證據是拉羅在一次採訪裡被問及創作意圖時洩露的天機:
我們的音樂都是二四拍或者四四拍的是因為跳舞的人只有兩條腿,我這首歌是寫給有五條腿的外星人的。 Things are in 2/4 or 4/4 because people dance with two legs. I did it for people from outer space who have five legs.
兩個傳統
真正理解這個主題,我們還得稍微吊個書袋,去理解一下這個作曲家所在的傳統。
拉美傳統
雖然謝夫林也曾否認這個主題和他的阿根廷血統的關係,但是抱著不過度解讀就沒意思了的精神,我們還是得多看兩眼。拉美音樂最著名的節奏型就是前面提到過的Clave,具體是什麼大家有興趣可以瞅一眼b站這期叨叨馮老師的講座。
我們要提取的最重要的一個信息是Son Clave的節奏是“3+3+4+2+4”,這個玩意從非洲跟著奴隸貿易來到美洲,成了拉美最重要的節奏,最近流行文化裡出現它還是音樂劇改的電影《身在高地》,開頭你就能聽到它。
而且在發展過程中Clave產生過很多變形,bossa nova音樂有自己的變形,rumba音樂有自己的變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叫Tresillo,長這樣:“3+3+2”。這個玩意在10年代曾經佔領過歐美流行音樂,你聽這麼兩首會感覺味道衝瘋了:
咦,我們的《碟中諜》clave長啥樣來著?不是“3+3+2+2”嗎!你可以理解是被切過又補了一拍的Son Clave,或者被加了一拍的Tresillo。
爵士傳統
在作曲家謝夫林的履歷裡,除了配樂和交響樂,還有一個長的嚇人的合作過的爵士大師的清單,雖然不是最a檔的你必須聽的爵士大哥,但是絕對是他那個時代爵士場景的積極參與者。
所以不可避免地,我們就得看向那個年代最重要的一首五拍子爵士,Dave Brubeck Quartet的《Take Five》 。
這首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簡單說是冷戰的時候爵士樂是美國向蘇聯文化攻勢的一個工具,作者Dave Brubeck就在政府資助下去東歐巡演,演了一圈回來後被波蘭街頭聽到的一個九拍子洗腦,回來迷上了各種怪拍子,和樂團一起寫了這張傳世經典“Time Out”, 裡面這首Take Five也是碟中諜主題出現之前最有名的五拍子曲子沒有之一。
謝夫林也曾經有點傲嬌地承認了Take Five對他的影響:
我承認Take Five在我心裡,但是5/4拍就非常自然地出現了。它是那麼強力,讓聽者沒有一刻徹底舒服 I suppose the Dave Brubeck Quartet’s ‘Take Five’ was in my heart, but the 5/4 tempo just came naturally. It’s forceful, and the listener never feels comfortable.
不過這個故事給筆者啟發更大的點是,我們在的中國和主流的歐洲音樂的傳統多是四拍或者三拍的,這個事兒純是個巧合,人們甚至直接把除此之外拍子都叫“odd meters”, 雖然你也可以說odd不是怪的意思,是奇數的意思,但三拍子絕對不會被認為是odd meter。這裡似乎有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畢竟在非洲,在拉美,在東歐,在中東,這些有同樣光輝的音樂傳統的地方,有可能四拍子才是怪的。
所以挑戰這個傳統必然是爵士樂作為一種先鋒音樂形式的使命,當然除了不尋常的拍子數,爵士的老本行是拿swing節奏和切分音去打破穩定的拍子脈衝,這部分不知道在說什麼的可以去聽重輕老師音樂通識課的節奏篇。
而藝術發展的時候總有一種cultural shock,就是你折騰半天一個新東西,結果發現國外已經做類似東西很久了,爵士音樂家們發現Clave節奏的時候大抵也是類似的感覺,不過他們的反應是趕緊把這好東西拿來為我所用。於是1947年第一首採用Clave節奏的爵士標準曲《Manteca》誕生了,作者是Dizzy Gillespie。
你猜怎麼著?這位正是拉羅謝夫林的伯仲,是他把年輕的謝夫林從阿根廷叫到美國發展,給他介紹了不少配樂的工作,謝夫林後來還寫過很多致敬他的歌,他們無疑共享著同樣音樂基因以及挑戰傳統的精神,可以說沒他也沒有我們今天談論的這個主題。
兩種情緒
在沉迷了五拍子音樂很久後,我會本能地把五拍子音樂分成兩類(當然不包括各種怪拍子金屬和數學搖),大家聽聽有沒有道理:
第一類是歡脫的,活躍的,光明的:
可以是Radiohead的《彩虹之中》:
也可以是久石讓的《陽光充足》:
可以是Sufjan Stevens的《伊利諾伊》:
也可以是《火影》裡的木葉村:
還可以是《最終幻想》裡的陸行鳥:
第二類是沉重的,麻木的,黑暗的:
可以是Radiohead這首歌詞裡嚇人的“要把小孩切兩半”:
也可以是真的想把你切兩半的《電鋸驚魂》:
可以是《指環王》裡薩魯曼造獸人的艾辛格:
也可以是《曠野之息》裡被災厄籠罩的海拉魯城堡:
還可以是著名的影響了《星戰》配樂的行星組曲裡的戰爭使者,火星:
這麼多例子裡面規律也很明顯,第一類明顯鼓點穩定,而且是長拍子居多,第二類拍子則更細碎短促,輔以速度更快的旋律或者音色變化。而回到我們的主題,碟中諜主題為什麼牛逼洗腦呢,原因也一目瞭然了,因為“長長短短”,一小節內就完成了從輕鬆到緊張的轉換,然後循環往復。
如果你還難以理解的話,請去看一眼銀屏系的這一期貝恩的那一段:
漢斯季默筆下的貝恩是“短短長長”,上來就緊張,給你喘息兩口氣又繼續重拳出擊,壓迫感拉滿,而謝夫林筆下的IMF上來很優雅,然後出現危機,解決,再危機再解決……
這種緊張-釋放(Tension and Release)的思路又無疑直接受益於爵士樂,但是在更抽象的意義上,又何嘗不受益於動作片這個本身不斷製造危機然後解決的形式,當然令人嘆息的是,這門好萊塢黃金時代傳下來的手藝似乎在今天有些沒落。
在查資料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謝夫林還給《尖峰時刻》系列配過樂,更OG的是配過李小龍未完成的遺作《龍爭虎鬥》,在這部作品中李小龍本人完成的片段裡,李小龍講出了截拳道的一個特有的擊打理念——“破碎節奏”(Broken Rhythm),意思是說要擺脫雙方進入的節奏,在意料之外的時機(切分音?)上擊打敵人,順著這個思路搜索,油管上甚至有截拳道頻道按著音樂的切分音練這個……
更誇張的是李小龍親口告訴謝夫林他會伴著碟中諜的音樂訓練,當時謝夫林說他有點懵不知道怎麼回應,但是也許看到這裡的你會更加理解這件事兒。
說的再玄乎抽象一點——張弛有道罷了。
尾聲
這就是我著迷了一個多月《碟中諜》音樂之後能拼湊起來的關於《碟中諜》主題的豆知識們,也算粗淺地回答了一下這個主題為啥牛逼這個問題,但一開始我似乎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反而只是心裡有點癢癢,覺得這裡面肯定有東西,這肯定就是重輕老師說的被偉大的東西感召的感覺吧。
這下好了,癢癢撓完了。雖然一晚上拼湊的很亂,但是還是希望起碼能有人get到一點吧。
五拍子歌單在這裡,不全是,有五拍子混合其他拍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