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情人節期間,看到了一篇《高考戀愛一百天》攻略貼,死去的記憶忽然襲擊我,讓我想起了,我對這個遊戲最感慨的人物——羅小涵
在敘事中,小涵的存在像一束清冷的光——她總是恰到好處地站在我的隔壁,用冷靜的語調掩飾內心的波瀾,以學霸的姿態掩蓋情感的笨拙。

獨立與孤獨:完美人設的裂縫
小涵的初次登場便帶著“別人家的孩子”的標籤:成績優異、廚藝精湛、理性剋制。她像一本裝幀精美的教科書,每一頁都寫滿“正確”的答案。然而,當我透過“老東方培訓班”的劇情窺見她的內心時,這種完美忽然顯露出裂痕。她主動邀請我共同複習時,筆記本上的字跡工整得近乎刻板,彷彿連情感都要用公式計量。這種近乎強迫症般的自律,但我知道,這是一種孤獨的自我保護。就像她總在深夜獨自溫書時望向隔壁的燈光,窗臺上那盆永遠向陽卻從未開花的綠植,暗示著某種隱秘的渴望:一個可以卸下盔甲的角落。

主動與被動:倒貼背後的情感困境
在“後宮線”的爭議中,小涵的“倒貼”行為常被詬病為角色崩壞。但我想說的是,細品她的臺詞,我覺得這種主動更像是一場笨拙的突圍。當她說“討厭木馨”時,語氣裡沒有嫉妒的尖刺,反而帶著孩童賭氣般的委屈——她早已習慣用理性切割情感,卻在喜歡的人面前暴露出連自己都陌生的笨拙。最令人嘆息的莫過於結局10的“小涵的溫暖”:她將我帶回家見父母,用熱湯和圍巾織就溫柔的繭,可那句“當然不後悔”的承諾里,依然藏著對木馨存在的刻意迴避。她的愛像一場精心策劃的解題步驟,卻在最後一步發現題目本身存在無解的可能,空留一聲嘆息!

理想與現實:少女的二維困境
小涵的矛盾性,然我感覺,是最貼近“現實”的角色:懂得用補習班提升成績,用廚藝維繫關係,用理性規劃未來。可當這些現實法則與青春期的悸動碰撞時,反而顯出荒誕感。正如在故事中可以發現,只要滿足“3月2日打電話”“3月4日帶筆記本複習”等機械條件,就能開啟她的心扉——這種程序化的情感觸發機制,恰似現實中用KPI衡量愛情的荒謬。而她越是努力扮演“完美女友”,我反而越發難過了。

嘆息的迴響:未完成的情感詩篇
當結局7的“宮裡的戰爭”,小涵與木馨的對抗宛如一場黑色幽默的寓言。小涵試圖用成年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提議“三個人做朋友”,卻在轉身時攥緊了衣角;小涵理性分析利弊的臺詞,總在句尾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這種割裂感,讓小涵的嘆息超越了個體角色。我不禁思索:當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去愛,是否早已背離了愛的初心?

小涵的故事,終究是一首未完成的詩。小涵的完美是一層糖衣,包裹著現實的苦澀內核。當我為她的溫柔駐足,為她的理智讚歎,又為她的執拗嘆息時,真正觸動的,是那個曾在青春裡試圖用“標準答案”解愛情方程的自己——就像她窗前那盆永不開花的植物,明明沐浴著最充足的陽光,卻始終等不到綻放的契機。小涵的故事還在一次次上演,而我終究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