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當遊戲科學決定在每年8月20日這天公佈《黑神話:悟空》的新情報時,這件事便帶上了一些宗教般的儀式感。
前些天我遇到一位遊戲製作人,他的遊戲預定8月18日上線,我說你這日子選的可真不巧,前有《博德之門》,後有《裝甲核心6》,都是高熱度遊戲,這個時間沒名氣的新遊發售很容易被淹沒。
他說,這些其實都不太足慮,主要是怕20號的《黑神話》。
我說,哦,確實。
一個遊戲在尚未發售前,就在市場檔期上牢牢釘下自己的印記,連續三年讓檔期附近的遊戲宣發退避三舍,這就是《黑神話:悟空》,遊戲史上獨一份的售前影響力。
另一項創下紀錄的,是遊戲科學找了一千名玩家來現場試玩,現場佈置了150臺搭載了RTX 4070系顯卡的高性能臺式機(還有10臺備用機)。8月18日夜裡,我探訪了一次還在搭建中的試玩場館。偌大的杭州國際會展中心裡,數排大屏PC鱗次櫛比地整齊排列,工作人員忙碌其間。
19日媒體試玩現場
150臺聽起來不多,但現場看起來,卻有500臺的壯觀感,這種感覺有些陌生。我注意到,進入遊戲行業這些年來,來無論國內外,我都沒有聽過有哪家廠商組織過如此規模的線下試玩。即便有線下試玩活動,通常也會採用更加便利的遊戲筆記本。如此規模的大屏臺式機,每臺機箱又統一鎖在防止數據洩密的金屬櫃中,現場能很明顯感覺到一種專業的威壓,背後則是巨大的人力與物流工作。在NVIDIA負責幫忙協調硬件的朋友也跟我說,短短兩週湊齊百臺高性能PC試玩平臺,確實很不容易。
現場的PC每一臺都有統一的規格和外設
19日是媒體試玩日,我去試玩了一個下午。第二天上午我還沒有離開杭州,便又去現場轉了轉。當時第一波玩家已經入場試玩,剩餘的則在場外等候。有人掏出iPad開始同步播放場內的直播視頻,身後很快圍了一圈人觀看。屏幕中的高手沒能堅持到最後,大家集體發出惋惜的聲音。“咱先預習一下招數,等會兒玩得更好”,一位玩家邊看邊跟同伴說,另一位玩家在打電話給朋友做功課:“打老虎用什麼棍法好?”
與此同時,B站上的《黑神話》官方直播熱度超過了兩千萬。
這是圍繞《黑神話》的一個矛盾點。其實官方人員在我們試玩之前,曾反覆叮囑過“別吹成國產遊戲之光,說點真實感受就行”,但實際上大家就是把它當成了國產遊戲之光。前兩年每次《黑神話》發佈新預告的時候,在幾乎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B站都會把各路UP主戀物癖式的解讀視頻推到我的首頁,甚至到了不點開就反覆推給我的地步,而且確實很有流量。誰拿著放大鏡觀察到了新東西,發現了製作組背後的深刻用意,就又能收穫新的流量。
官方不希望被捧得這麼高也很好理解,高處不勝寒,捧是流量,一旦遊戲出現問題,踩自然也是流量。優點會被放大,缺點也會被放大,在這樣的量級的輿論面前,基本沒有理性探討的空間,只有從一端到另一端。從發佈那一刻起,《黑神話》就身處漩渦,吸引著巨大的的流量——不得不說,官方充滿儀式感的發佈策略也多少增加了這種漩渦效應。
還好,今天《黑神話》吸引到的流量還是壓倒性的好評。6個Boss+一段完整關卡的足量試玩,打消了大部分玩家的疑慮。在這之前,很多對《黑神話》製作時間過長的“霧件”感已有所不滿,今天官方直播一出,基本上懸著的心都落了下來,紛紛說“穩了穩了”。
但實際上19號我玩的感覺並沒有這麼穩,第二天再看直播視頻,又覺得比試玩穩一些,這說明雲和玩有一定的偏差。比如在紫雲山,當悟空耍個棍花引起捲起落葉紛飛的時候,觀眾彈幕就一片驚歎之聲,但實際自己玩的時候不太能感受到這個美感,反而會放大關卡設計與地圖場景的短板。觀眾更專注視覺上的呈現,試玩則會感受到更多不那麼直觀的東西。今天你可能已經看了太多讚美之聲,這裡我不妨澆點冷水,聊聊我對《黑神話》的隱憂。
總的來說,《黑神話》的實機體驗給我一種微妙的不協調感,這種感覺或許來自於一定程度的“既要又要”。
在戰鬥設計上,《黑神話》不像任何一款動作遊戲,實際上,它試圖同時吸收《戰神》的戰鬥演出,魂系的緊張難度,以及《仁王》《鬼泣》這些日系ACT的戰鬥操作/策略深度。這些要素,《黑神話》都點到即止地吸收了一點,最終呈現出這樣的戰鬥體驗:
像《仁王》一樣分為三種棍法,似乎變化多端,但除了重擊動作不同,其他都一樣。
像魂系一樣難度比較高,但不像魂類遊戲那樣善於給平民玩家留一條生路。攻擊缺乏削韌手段,幾乎只能依賴重擊打出硬直,平A刮痧感明顯。
像戰神一樣著力表現戰鬥演出,但缺乏有魄力的招式,導致最大的爽點,主要是蓄滿棍勢照頭掄一棍子。戰鬥既緊張,又有點平淡。
在大膽融合了這麼多特性之後,到了技能系統上,設計開始變得保守起來。最明顯的是,技能採用了“藍條+CD”的雙資源控制。比如遊戲裡最常用的“銅頭鐵臂”,是一個類似防反的技能,能讓攻擊你的敵人陷入較大硬直,這個技能既要消耗藍條,又有著10秒左右的CD。
一般來說,“正經”的3A級動作遊戲極少有雙資源控制的技能/招數。新《戰神》的技能有CD,但不耗能量。魂系的技能是耗能量的,但沒有CD。像《鬼泣》《忍龍》這樣以戰鬥深度而著稱的遊戲,則幾乎沒有資源制約(只有極少大招需要資源)。雙資源限定的技能,通常只會出現在手遊裡,體現了開發者對戰鬥體系的不自信,擔心玩家不受控的技巧破壞遊戲的數值體系才會出此下策。出現《黑神話》裡,則像是策劃有些不太能Hold住這種“既有難度,又有深度”的戰鬥系統了。
當然,今天我看了一些高手直播,在水平過硬+背板的前提下,戰鬥的立回和攻防都十分養眼。因為戰鬥核心圍繞攢棍勢和重擊消耗攻勢來展開,而完美閃避又能提供很高的棍勢槽,高手完全可以捨棄刮痧的平A,只使用完美閃避+重擊來打敗Boss,戰鬥看起來必然也賞心悅目。我比較擔心的是,開發組是否過多地代入了“我很熟這套系統所以打起來比較舒服”的立場上,至於水平不濟的玩家,則可能會有比較強的坐牢感,且由於CD和藍條約束了技能,打起來也會有一定的做題感。
但馬猴這個boss設計得確實好
平衡新老手玩家的體驗,是動作遊戲的一個重要又玄學的環節。橫向來看的話,宮崎英高的魂系雖然難,但往往提供了一套簡單直觀的戰鬥系統;鬼泣雖然系統複雜,戰鬥上限極高,但難度下限同樣也低,咿呀劍法也能玩。忍龍難度高,技巧深度也大,結果落個沒續作的結果;《仁王》比較特殊,在魂系的系統上,加入了一套深度非常大的戰鬥體系,也導致這個系列十分挑人,大部分人會在開頭被繁雜的系統直接勸退。我個人雖然很喜歡,但基本上安利不出去。到了《臥龍》的時候,開發組已經在試圖簡化系統了。
從《黑神話》目前的體驗來看,主打一個“我全都要”,想要一邊提供傳統動作遊戲的樂趣,一邊保持很高的挑戰性。這種嘗試自然很值得敬佩,如若體系自洽,那必然擊節稱讚,能躋身於世界一流動作遊戲之列。但我更擔心,這樣是否會使遊戲設計出現難以預料的妥協和開發難題。
這種“我全都要”,同樣也體現到了遊戲的其他方面。或者說,《黑神話》呈現出一種“太想把所有部分都做好”的追求,國內史無前例的高畫質水平,細心雕琢試圖不落窠臼的動作系統,以及遊戲科學與生俱來的,想要演繹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絕倫的西遊故事的情懷。
過去沒有動作遊戲能同時做好這三點。
由於動作遊戲是一個戰鬥系統權重很高的類型,優秀的3D動作遊戲,往往由鮮明的短板和長板所塑造。比如大部分動作遊戲,劇情也就圖一樂,有時候未必是沒能力做劇情,而是開發組有所取捨,只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部分。能看出遊戲科學很想把戰鬥劇情畫面這幾個重頭戲都做好,做成中國最好的3A榜樣,群眾也正如此期望。這種精神固然可貴,項目風險自然也高到難以估量。特別是對於大型動作遊戲開發經驗不足的遊戲科學來說,期間要克服很多“造輪子”的基礎問題,更是險上加險。
這種期望與能力的割裂,到了試玩版第四關的“紫雲山”體現得比較明顯。與Boss戰為主的其他三關不同,紫雲山是一個帶有相對完整關卡內容的場景。如果是從視頻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個箱庭關卡是《黑神話》高超圖形技術力的體現,真實的貼圖與光影,繁茂的植被,複雜的環境細節,無一不在“秀肌肉”。但實際玩起來,關卡探索部分則乏善可陳。
遊戲原生支持DLSS 3技術,在試玩機4070+4K配置下能提供不錯的圖形和幀數水平
我看了一些試玩評測,即便已經說得非常委婉,但也基本上公認這部分只有較低的關卡設計水平,有待提升。但相比關卡,我更介意的反而是這一關的優勢項目——畫面。
紫雲山的場景觀感,呈現出一種少見的不協調感。畫面技術指標過硬,真實,絕美,卻缺乏視覺焦點,路徑與地標模糊。體感上,像是進入了一個自然的叢林裡,而非一個“叢林關卡”。
這種感覺很不好形容,大致類似於……你可能看到過一些虛幻5的叢林素材(如下圖),極其逼真,以假亂真,但有經驗的人能看出這種場景沒法直接拿到遊戲裡用,因為它無序,雜亂,缺乏設計感,就像你在叢林裡不知道該看哪一樣,哪都是自然風光,但缺乏足夠的視覺焦點,也就形不成風景了。
虛幻5叢林
紫雲山多多少少給了我一種“逼真的虛幻5叢林”的感覺,這或許是由於國內開發者較少接觸高畫質的寫實3A開發,對畫面元素的取捨經驗不足,或者說,捨不得取捨。最終導致紫雲山的場景易讀性和辨識度較低,也少了一些像是隻狼、老頭環乃至對馬島那樣的“自然設計美感”。
結語
整場《黑神話》的試玩,給我感覺最好的是Boss設計。由於Boss設計受用戶體驗設計的掣肘少,能較為獨立地設計,反而容易表達和自洽。不僅沒有違和感,還能最大限度地釋放楊奇的美術造詣與遊戲科學整體高水平的動作審美。
就拿我最喜歡的蠍子精一戰來說,Boss層面的設計已經與《魔物獵人》不相上下,動作流暢、優美、自然,招式中渾然天成地融入了蠍子本身的鉗/鰲動作。還有蛇女這樣的角色,充滿國外3A中體會不到的東方異怪美感,這些是遊戲科學真正擅長的部分,期待能在正篇中大放異彩。
至於遊戲整體,我依然有些擔憂。或者我擔憂的不是遊戲質量本身,而是在這個流量漩渦中,《黑神話》如何呈現出一個“正常商業遊戲”的面貌。這顯然已經不太可能了,無論《黑神話》以完美之姿大成,或者不幸大敗,對中國3A遊戲事業都不算一個好的發展方向。它吸引了太多關注、情懷、流量、甚至民族文化產品的期望,一切探討都難免在這種漩渦中變形。我只希望,如果《黑神話:悟空》的實際成品真的很棒,希望大家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崇拜;如果不幸它沒那麼好,那麼也請大家能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