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有:為什麼香港電影中很多反派,名字裡都會有一個坤字?
相信有不少朋友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當年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陪伴了不少人,甚至是幾代人的童年和青春,然而經常看電影的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許多經典的港片中,很多反派人物都有一個“坤”字。
而且要細數的話,根本數不過來,比如說《古惑仔》中的靚坤,《無間道》中的倪坤,《門徒》中由劉德華飾演的坤哥,甚至是近幾年的作品《掃毒》中都有一個段坤等等,看起來香港電影對於這個“坤”字真的是情有獨鍾,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香港的導演和編劇會對這個字這麼執著呢?難不成是因為懶得取名字,所以就沿用下來了嗎?要這麼想其實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人物的名字在電影中是有重要意義的,所以很多角色的名字絕對不是隨便取的。
這些名字中有“坤”的角色,實際上有兩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往往只會出現在警匪片,或者是帶有犯罪元素的電影中,並且這些叫作“坤”的角色,他們在電影中也往往是毒梟,這就是根本原因。就拿我們前面提到的幾個電影和角色來說,他們不管擁有怎樣的設定和背景,都和“毒”有莫大的關係。所以說,實際上在香港電影中,“坤”這個字正是對應了毒梟一類的角色。
為什麼“坤”會成為代名詞
說起來,可能有的朋友也很好奇,為什麼“坤”會成為毒梟的代名詞呢?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歷史原型的,在這裡也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因為在1933年2月17日,一個名為“張奇夫”的孩子出生於緬甸撣邦萊莫山弄掌大寨,祖籍雲南大理,他的父親是漢人,母親則是撣族人,由於幼年喪母,所以童年期間就被親戚收養,從小就分別在緬甸和泰國週轉,因此他也有了其他的名字,在緬甸他叫“關約”,而在泰國則是“坤沙”。
並且坤沙從小就按世襲傳統繼承了其父的萊莫部落土司職位,因為撣邦之間盛行部族仇殺,坤沙年幼時一直在外躲避。期間還參加了由李彌創立的“FG抗俄軍政大學”,接受了基礎的軍事訓練,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罪惡的一生,他在1949年的解放戰爭中敗給人民解放軍後,就進駐了金三角地區,而鴉片就成為了這些殘兵敗將的經濟來源,在此期間還娶了一位首領的女兒,並很快成了岳父的左膀右臂,於是乎逐漸發展和壯大自己的隊伍,一直到1967年,坤沙販毒集團與羅興漢大戰一場,得勝後他控制了“金三角”70%的毒品生產和大部分販運業務,因此,他曾得意地自稱為“鴉片大王”。
這個時候的沙坤可謂是隻手遮天,甚至緬甸政府想要逮捕他都要假借司令部開會的名義將其拿下,但卻因為他過於強大的勢力而被迫釋放,重新歸來的他更加的變本加厲,比以前更加聲勢浩大,甚至在1989年,金三角毒品貿易達到最高峰時,坤沙控制了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貿易的80%,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被逮捕,並於1998年,隱居於仰光。直到2007年10月26日,在仰光逝世。暫不知其死因,也有不具名的緬甸官員透露坤沙是於2007年10月28日逝世,死後被火化,這才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這個人人唾棄的大毒梟卻因為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成為了後來很多電影中靈感的來源,而他的泰國名字“沙坤”也變得無一不知無人不曉,所以當時不少香港電影就借用了一個“坤”字來暗指這類角色,到後來也就成為了約定俗成的取名模式,同來代指毒梟,因此但凡是我們在港片中看到角色名字中有“坤”字,那基本上就是跟毒有關係了。而結局也往往非常悲慘,這也印證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沙坤雖然有別樣的經歷,但他絕不是英雄,而是人人唾棄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