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名按用途及形狀而冠以他名,然通稱板斧,其造型依用途不同而略有不同,茲分別附圖介紹於下:
(1)大斧
一面刃,柯長,復有開山,靜燕,曰華,無敵,長柯之名,用之於步兵,或騎兵用之攻城斬關或衝鋒陷陣拔寨,(如圖1)。

如圖1
(2)板斧
頸長八寸,刃闊五寸,柄長三尺,一般膂力大者,可用雙斧。作戰,用刑均可。(見圖2)

圖2
(3)剉子斧
直柄橫刃,柄四寸,厚四寸五分,寬七寸,柄長三尺五寸,柄施四刃,長四寸。用於敵樓,戰柵,滔空板下,鉤刺攻城及斫攀城人之手。(見圖3)

圖3
(4)蛾眉斧
頭長九寸,刀寬五寸,柄長三尺。通常用於地道之內掘土,或近戰。(見圖4)

圖4
(5)鳳頭斧
斧頭長八寸,刃寬五寸,其柄僅長二尺五寸,為斧中之最短者。其用途與蛾眉斧相同。(見圖5)

圖5
二、斧之使用法
斧在武器中為最重,較鐵桿長矛,猶有過之。故習斧者,以實力為主,佐以敏捷之身手,始足於言三十六法,否則體力呆弱,必不勝任,體之呆笨,雖易受暗算,然猶可補救,若膂力則全系天生,雖久練亦可以增強,但終不及胎力之充足者,故習斧者,身體略為呆滯,還可以勉強從事,若實力不充者,械不能舉,遑言斧法。
斧之得力處,在於口腦二處,間也用杆,斧口鋒利,利於砍劈,故其法略同於刀,斧腦堅厚,利於打擊,故其法又略類於錘。用斧之人,宜貫其全神於口腦二處,對敵之時,不宜使敵械著我之刃,此各種有刃之兵器皆然,別種兵器,往往因此而閃避,惟斧則不必,遇敵械來傷我刃時但須一轉手,移其斧腦以待敵械,非但刃不可傷,且可以乘勢攻敵,甚覺便利。
斧與刀雖間有相同之處,刀刃究竟薄於斧,故在砍劈之時,不能用全力,猶須有蓄勢,斧則可以全力臨之,即遇將傷刃時,輕輕用一反掌,變為斧腦攻擊,不必大費周折,變換方式也。故我謂實力充足之人,寧用板斧而不用刀,習斧者宜先預測自己之實力如何,如我膂力百斤,則用五十斤之斧,可以運之裕如,不可再重;若有二百斤力,則可用百斤之斧,若力弱勉強行之,必至諸弊叢生,甚或反受其害,此為習斧者不可不注意者也。
三、三十六手真傳斧法
板斧總數,雖有三十六之多,但其間重複之處,亦正不少,如刀槍法中之有一法數用者,綜其各種門路,亦只十九手(勢),融合變化,參酌便利,足成一路,而其間之大盤頭,轉手等法,則為二勢多用,用之尤多,亦正如刀中之盤頭,槍劍中之起花也。其餘如鳳凰展翅,虎尾剪等亦屬屢見,蓋皆接勢,所謂因地制宜也。
茲將各法詳細圖說如下:
(1)起勢
人體直立,兩足相併,左手下垂,右手握斧,斧柄卓立於右足之前方,雙目前注,然後舉左手同握斧柄,作一盤頭,斧口向左右一宕,成騎馬勢;此時斧柄平舉於前方,斧口向左,齊腦向右,兩手作陰陽勢,右前左後,此為下一手蓄勢,(見圖6)。

圖6
(2)鳳凰單展翅
依上圖之勢,將斧先向左橫劈,至與左腰成平行線時,泛向上方,作一大盤頭,落下時斧口再向左一宕,然後轉手使斧口向右,同時斧向右宕出,與右成平行線時,斧泛上向後起一反盤頭,釋去左手,用隻手向右斜下方用力砍去,路如提斧式,斧頭向下,斧杆居後,(見圖7)。

圖7
(3)秋風掃葉
此勢亦如拳術中之地陣相似,為攻入下盤之法。·來自“武宗”公眾號·依前式將斧從右提起,至與肩平,先向右上方橫掃一斧,此為虛著,然後從左下方折下,向右盡力一掃,使人不及防範,至自已立足處時,以手托地,足騰空讓過斧杆,杆過手足急還原,斧亦仍至左方,(見圖8)。

圖8
(4)獨劈華山
此為正中下劈之勢,亦如大刀之有砍,長矛之有蓋也。專攻敵人頂門;依前勢,將斧提起,作一大盤頭,抬斧頭舉至自己頂上肘,急將握在前面之右手退下與左手相近,雙手掄斧,用十二分氣力,從正中往下劈去,斧法中以此カ最猛之勢,殊不易當,(見圖9)。

圖9
(5)虎尾剪
此法與大刀法中之剪法略相同,惟用斧口剪後,反手轉身,更以斧杆向後橫掃,依前勢先將斧向右宕開,轉手向左削去,再轉手向右削,此為正剪;待斧至右側時,再起一盤頭,同時轉身往左,盤頭斧落至胸際時,順勢用斧杆向左用力橫掃,再勒回又掃,此為虎尾勢(見圖10)。

圖10
(6)鞭捶
此法亦用杆擊,如長槍法之殺手槍第二勢相同,蓋乘虎尾剪之餘勢,順手襲擊耳。依上勢,不必收轉斧杆,只須右手轉腕向內,用斧杆向右擊,至正向與左肩平,不似掃之須宕至側方也,掃擊之分,除此外,則掃可盡勢,擊須蓄勢,習者宜注意,(見圖11)。

圖11
(7)老馬奔槽
此勢為斜劈勢,與大刀之砍法相同,無論左右,皆可行之。依上勢起盤頭,斧至右上方而向左下方劈去者,謂之左劈;斧至左上方而向右下方劈去者,謂之右劈;各依其便利而行之,劈至平口帶斜,與獨劈華山勢之正中劈下不同,(見圖12)。

圖12
(8)攔腰捶
此勢與秋風掃葉及鞭捶各有相同之處,惟掃攻下盤,無蓄勢,鞭捶兼攻上中兩盤,隨手應用,視敵人之身軀而定,攔腰捶則專攻人中盤,其目的在腰,須敵人與我作同一之步位時,方可用此法,不似鞭挫腰捶之能就便使用也;起手亦先作盤頭餘勢與鞭捶圖。(如圖13)。

圖13
(9)橫江飛渡
此為上勢之轉手攻敵法,與秋風掃葉勢同;亦用斧口為主力,取敵中路;依上式急轉手,起盤頭花,掉過斧口,待斧至左斜上方時,即直下,同時收右手於柄末,竭力向左中部截去,須敏疾,此勢因全力所注,敵不易擋,故不必蓄勢。圖不附
(10)殺斧
此為被人相逼迫,至無可退步時應敵之法,先作一架格勢,然後橫過斧杆,用虎腦向前虛擊一下,此為虛勢;不可用全力,只須略為示意,連下轉過斧口,向敵肩背敵砍;不論左右前後,須連砍三數斧,此時宜用全力,勢不易當,敵必略退,我即可乘勢變換別式取之,(見圖14)。

圖14
(11)鳳凰展翅
此即乘上式之餘勢,變法取敵者敵若因受我殺斧而略退,則我即可進迫,只須略偏我身,一轉我手,作一盤頭,用鳳凰展翅勢攻之矣。此勢圖不附載。
(12)枯樹盤根
此亦攻擊下三路之法,但與秋風掃葉等略異。依上勢起左盤頭,斧至肩平,即轉斧口向左斜下方,用力斜砍,取敵之脛,與大刀中之下盤砍勢相同,兩手相距約二尺,下砍時須帶蓄勢,以便.上提,否則,斧若著地,非但易傷其口,而體必前傾,體傾則腳跟不穩,易受人算,(見圖15)。

圖15
(13)莊家劈柴
此亦急迫應敵之勢,乘上法之餘勢,一時不及變換手法,而敵來攻,急收回在前之右手,將斧腦向右後方宕去,至與肩平,泛向前方,如鄉人持斧劈柴狀;向前方猛劈下,但亦須略帶蓄勢,以便臨急時可轉向左右砍斫;身體亦不宜使傾,勢如獨劈華山相同,但須連砍數斧耳,圖不附載。
(14)野馬分鬃
此與大刀法之雙剪勢相同,惟每於剪後將斧腦向反方著力一提作梟勢,乘上法下砍之勢,上提起左盤頭,斧口至右下方時,向左橫截一斧,然後向外一提,從右泛向左下方,再向橫截一斧,向外一提,其勢參看斜砍橫截二勢,圖不附載。
(15)虎尾剪
乘斧頭向左外提之勢,即將斧當面起一花,同時將握柄之手,對掉其位置,然後再斧杆依第五勢之使法,攻取敵人。法詳見第五勢說明,圖同上,不再附載。
(16)三花蓋頂
此為專攻人上盤頂門之勢,與大刀法中之切,長矛法之蓋,互有相似之處,依虎尾剪勢轉身起花,左右各三匝,待末次之花至正面時,轉手向前砍下,砍至與自己膝平為度。如敵用械來格,則下逼之,敵如閃避,則收斧變法。(如圖16)。

圖16
(17)宕捶
此為己械被敵擊開,趁勢作第二度之截擊法。依上勢如斧被向右擊開,須轉手用斧腦向左宕去,此為逆宕,若斧被敵擊向左方,則不必轉手,即向右宕去,此為順宕;順逆宕捶本無軒輊,亦因地制宜,隨手應用之法耳。(如圖17)。

圖17
(18)鷂子翻身
此為從下上劈之勢,與拖刀之法,大略相同。宜行於順宕捶之後,順宕至右斜下方時,將斧腦略略點地,急轉身向左,作拖槍勢。然後用力向左斜上方劈去,乘其餘勢,翻覆原位,斧平截去,可變橫江飛渡,轉手即攔腰捶,(如圖18)。

圖18
(19)二郎擔山
依上勢,作一橫江飛渡或攔腰捶後,再連續作一莊家劈柴勢,急將斧口轉過,從左斜上方,向後擲去,斧柄貼背成斜形,斧頭朝右下,斧口向後接住斧柄,然後移握斧之右。(如圖19)。

圖19
(20)鞭捶
由提斧勢起盤頭,如第一第二手街接之勢,轉手作鞭捶,如第六勢,圖說參看上法。
(21)虎尾剪
由鞭捶收轉,左右方作一花,乘勢向右略一宕,變虎尾剪勢,如第五第十五各勢,圖說詳上,茲不復載。
(22)獨劈華山
急收鞭捶,左右手易位,起大盤頭花,向前正方劈下,與第四勢完全相同,圖說詳上。
(23)雷針劈木
此勢與鷂子翻身適成反比例,而與莊家劈柴勢亦有相似之處,先將斧宕向後方,注向左斜上方,略作盤頭,向右斜下方砍去,圖見上。
(24)橫江飛渡
此勢與第九勢相同,惟街接處不用盤頭,依上勢提起斧腦,向右旋去,在敵人頭上畫一半圓,然後轉手欄截,圖說詳上。
(25)衝捶
此為提斧前擊之勢,與槍之直刺法相似,因斧端無鋒,故曰衝捶,若在鉞,則亦稱之為刺矣。依上勢將斧向後縮回,然後盡力向前衝出,攻取敵入中三路為主,間亦可以攻取上盤,此則須用者之隨機應變耳。(如圖20)。

圖20
(26)隻手飛碩
此勢為左右連劈之大花,依上勢收回斧後,撒去左手,用右手握離杆末約一尺之處,斧頭在下先向左後宕去作一大圈,轉勢向右下方劈一斧,乘勢將斧向右後方宕去作一圈向左下方劈去,此勢亦各左右開弓,無莊家劈柴、雷針劈木等法相似而略異,圖說見上。
(27)鳳凰展翅
依上勢收回,左手握斧末端,右手移前,順作一盤頭,變鳳凰展翅勢,圖說詳見上。
(28)攔腰捶
依上勢急轉斧口向左,隻手提斧,向右略作一宕,同時左手掄住斧柄,向左作攔腰捶,圖說詳見第八勢。
(29)野馬分鬃
此與第十四勢相同,不過起手時須先左右各一夾花然後沉斧下剪,但第十四勢剪下盤,此則剪中盤,稍有不同,餘無異,圖說見上。
(30)老馬奔槽
此與第七勢相同,惟二勢銜接處手法略異;蓋上勢乘鞭捶之餘勢,須倒斧頭,始可行此,今則乘分鬃之餘力,不必轉斧,經須提斧作一盤頭,即可前砍也。圖說見上。
(31)殺斧
此勢與第十勢完全相同,上勢在橫江飛渡之後,猶有迴旋餘地,此則在分鬃奔槽兩急驟勢之後,匆迫異常,非急伲時不輕用也,宜注意,圖說見上。
(32)餓虎撲羊
此急進步取敵之勢,蓋敵經殺斧,必略退步,即可乘勢進步,用斧砍之,連進連劈,如槍法中之鳳凰三點頭相仿;先奔向左後宕出先劈,次斧向右宕前剪,勢與獨劈華山相仿,惟連砍耳,圖見上。
(33)老漁撤網
此與鷂子翻身略同,依上勢轉身向左,將斧往後撇去,純用斧腦攻取敵人中路,(如圖21)。

圖21
(34)獅子大張口
此為架格之勢,兩手握斧上託,斧口向前,起手時先使盤頭,及至前面,用力上託,如拳術中之兩手託天勢,故亦名託泰山。(如圖22)。

圖22
(35)三花蓋頂
乘斧之上勢,將口向外略旋轉,作半圓形,然後從左落下,向後起花,連續作三花蓋頂勢,圖說詳見第十六勢。
(36)二郎擔山
依前勢起雙夾花,斧宕至左後方時,向後斜下,緊貼背部,如第十九勢,圖說見上。
(37)劈腦袋,鬼剔牙,掏耳朵(又名八卦宣花斧)
陳咬金的三板斧,因為此人只會這三板斧故招式使用起來虎虎生威,勇不可擋。
劈腦袋,斧囗正向往前從上方往下劈砍,力道實足,難以抵擋。
鬼剔牙,斧身側躺垂直身體,向前方側砍。
掏耳朵,斧身與斧柄翻轉,斧尾快速向前連續突刺。(如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