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我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脑袋里出现了三个字,那就是时代感,时代感我将其称为一个文艺作品的气质。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的感觉,因为电影中的场景设计以及音乐都符合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包括当时我看电影中的那种画都是很还原上个世纪港式的时代感,包括那种大型的出租楼,那些电车,还有服装特点,可能一些盒友已经知道我说的是啥电影了,就是周星驰星爷的《功夫》,只能说,这部电影我其实是从小看到大,尤其是小时候,几乎隔几个月就要看一次。

最近看是因为过年的时候亲人一起看电影,我就调了这部电影出来看,就当回味了,其实小时候我看这电影就一个感觉,就觉得挺搞笑,现在看,我却开始看到了这个电影不同的样子,它的服装特点,滤镜,场景设计,以及很具有港风的一些特色建筑啊,特色的事物(就比如我说的那个电车),还有就是音乐,这些东西,在一本名为《文学理论》中的书籍将这些称之为文化符号。
时代感,其实我觉得就是文化符号的一种平台,就拿我说的《功夫》来看,这一切的事物,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自然而发的符号了。
就比如,我小时候在福州住的时候,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手机甚至都是翻盖手机,那时候我和一些小伙伴的娱乐是啥呢,捡树枝,当剑士,比的树枝够笔直,有时候我们三个会将树枝给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还有就是扇卡牌,那个时候我们的卡牌都是数码宝贝或者三国系列的卡牌,还有闪卡,和现在的熊孩子喜欢烟卡是一个道理,有时候我我都能看见几个孩子在一楼扇烟卡,和我们那时候把卡牌卷起来扇一样一样的,还有就是养水晶宝宝了,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养这个东西,我们那个时候很痴迷这玩意,那时从大人买东西给的跑路费留着去小卖部买那种5毛钱一包的水晶宝宝,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养成了之后透明而巨大,阳光透过它,能照见不同的光,紫色啊,蓝色啊,粉色啊。
我记得在小时候,还有一种书被很多人追捧着读,就是那种小小的,画着漫画的书,我记得那个时候卖一块钱一本,最多的是《阿衰》,一本小书一个人买了之后甚至一个班都在传阅。
那个时候还有人有PSP,将它带来了班里给同学们看,对于那个时候的还是小学生的我来说这个太酷了。
那个时候还有挺多人看报纸,报刊亭卖各种各样的报纸,我家里人每周都会买一份,用来看新闻,我记得叫什么《参考》,那个时候娱乐的不如现在的多,现在手机太发达,足不出户就能看遍世界,不用读报纸就能获取各种信息,不用特意去见一个人就能与他随时随地视频,见着他,那些就是时代感给我们留下的时代符号,自然而然而产生的,所以那个时候那些是有市场的,而现在主流的娱乐产品已经取代它们了。
而在书籍中,我记得最深的一个写时代感的就是莫言书中的接生婆了,现在生孩子一般都是去医院了,以及中世纪书籍中出现的骑士。
诗词方面我印象最深的,能体现古代的时代感的特色的物品,就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金樽,这个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太多了,一般和酒并肩同行,因为金樽在古代就相当于今天的酒杯了,酒这玩意哪个时代都有,但金樽,现在有哪个家庭在使用呢。
我列举出的这么多事物,都是每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就像一颗一颗珠子那样,被时代感这根线给串着,大部分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受用而产生的,而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叫什么呢,叫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