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啊坐忘道們,從零開始搞一個道詭異仙MUD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1-24 15:32:32 作者:我是北風 Language

先發紅中老大收(盜)藏(版)的經書原本《太乙宇宙內篇》。
遊戲名稱暫定《大儺世界》,所有代碼和資源全部開源。
這次遊戲開發實踐的目的,探索兩個事情:
  1. 什麼是假,什麼是真
  2. 在遊戲中開發遊戲,巫師或者玩家能否在完全匿名的情況下,公平地分配權責和利益

接下來白話介紹一下主要世界觀背景:太乙宇宙的多維結構——五部十八界
據內篇所講,總的來說,太乙宇宙分為五大部分,共有十八個境界(有時也簡單說成世界)。

源部(起源)

  • 道界 道界控制著其他一切界的運行規則。老子稱道是不能命名的,不可描述的,恍恍惚惚,彌散於整個宇宙,卻難以捉摸。無形之道運行而為德,是謂道德。但既然要勇敢探索宇宙的奧秘,則可以用“道”之名來探討。道是道理,是模型,是支持宇宙演變與運行的一切因果法則。當自然和社會被文明映照時,用語言和文字來傳承的記錄就是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知識可以看成是對“道“不斷的積累和探索。 注,遊戲中的規則以及文字本身,可以認為在道界。
  • 混沌界 混沌界是宇宙物質的起源之所。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初始的物質以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這時的宇宙即處於“混沌”的狀態。當宇宙膨脹時,溫度開始下降,因冷卻而形成了原子、分子等,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凝聚成星雲,星雲又形成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宇宙。 混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稱為“元氣”,也是《道德經》所說的“一”,混沌生了陰陽,陰陽交合生了萬物。混沌在造物的過程中並不會消失,而是始終處於正向與逆向的轉化中。萬物紛起,有先有後,有生有滅,在時空中交錯,因出生而消耗元氣,又因逝去而歸於混沌。這些循環往復的元氣就屬於混沌界,元氣充斥於整個宇宙,不過在不同時空有強弱之分。 元氣也是先天一炁,後來也有叫做真氣,總的來說,元氣是守恆的
  • 元神界 元神界是本源意識種子所在之所。將道的規則施加於混沌,使混沌進行演變,離不開本源意識的參與。元神界釋放出了諸多本源種子,從而使得萬物有了生氣。萬物中覺醒意識的,也就成了萬靈。初始的本源意識種子是純淨的,沒有受到外在世界的沾染。道家因而追求這種渾渾噩噩,如同嬰兒的心境,修煉起來後,稱之為“元嬰”境界。當人出生後,本源意識種子萌芽,逐漸開枝散葉,形成了魂魄,意識中也加入了身體反饋來的信息,變得沉重起來。 意識體有了“我”的概念,這也是人最大的執迷不悟。依照佛家的理論,只有逐漸堪破“我相、人相、眾生相”,方能認識到“阿賴耶識”的存在,此識與元神異名而同理。元神有大小和強弱之分,可以通過後天來改變。這一點類似植物生育的種子。元神沾染“我”和業力者,執念不能散去則歸於幽冥界,以待輪迴。但也有“我”之強大者,則成為神、魔、仙等高等形態。但無窮歲月之後,也終會被時光遺忘,重歸元神界。 注,遊戲的賬號,可以理解為元神,沒有實際的形態,可以接入其他界的實體。

網部(網絡)

  • 穀神界 穀神界是連通其他各界的整體網絡。谷本指兩山之間的夾道,後也指代水道。所謂穀神,山谷如網絡,神識如水流,神識在網絡中流動,就形成了神識網絡。意識流可以是各種波段的光或者能量,元神乃至其他其各種意識都在穀神界中流動,流佈於整個宇宙空間。《道德經》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界高於物質世界而存在,不死不滅。玄指陰陽糾葛而生的關係,類似佛家說的緣,牝指母體,因而玄牝可指邏輯母體。這種設定可與電影《黑客帝國》中的母體相比。
  • 太虛界 太虛界是夢境的集聚地,也可稱為夢界。太虛界可看作是在另一個維度存在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中的網絡遊戲比較類似。《列子》記載周穆王入神遊之境,“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紅樓夢》說太虛幻境在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太虛幻境的主人為警幻仙姑,“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痴。” 佛家認為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或許八苦折磨現實中的人,於是反求於夢,以獲得一種解脫。周代的夢佔把夢分為致夢、觭夢、鹹陟三大類,致夢是已發生的事件在夢境中的重新剪輯,是有跡可循的。觭夢是奇怪的夢,荒誕不經而難以考據。鹹陟之夢是因情緒波動而引起的現實在夢境中的映射。 如何進入夢界,除了日常睡覺入夢外,也可以用引子。比如“黃粱一夢”以飯香入夢,“南柯一夢”以槐樹入夢,“莊周夢蝶”以蝴蝶入夢。既然一切夢如水月鏡花,則掌管夢境的是臨水的月神和照鏡的花神。通過水中之月和鏡中之花,可以進入夢界。或許李白撈月而死也是如此想法。夢有光明和陰暗之分,光明的夢會化為極光在天邊閃爍,陰暗的夢就結成了槐角。夢界有一顆巨大的槐樹,每年當春光掠過時,就會化為蟠桃樹,開出一樹繁花來。
  • 流年界 流年界是記憶的集聚地。“流年”這個界名,其典故來自“似水流年”一詞。回憶不同於夢,基本是關於現實世界的記錄。如果把現實也當成一場夢幻,兩者在情節和長短上有所區別。現實一般有持續和合理的情節,受到自然和社會法則的制約。在夢界中,這些法則減弱或直接違背常理了。夢界中的故事更為突然和離奇,很多時候因短暫而戛然而止。 時光流逝,是以時光比喻為流水。賈誼《鵬鳥賦》雲:“天地為爐兮萬物為銅,陰陽為炭兮造化為工”。天地鍛鍊了萬物,萬物隨波逐流,進入了歸墟,濾去了過往的記憶,從而讓靈魂重新輪迴。餘留的記憶有的流淌到了銀河中,讓後人銘記。因而流年界可看成銀河的一部分。更多記憶失落在大地河流中,被逐漸淡忘。海中的蜃以記憶為食,把記憶儲存在蜃珠中。當蜃吐珠時,記憶在海上的雲端浮現,稱為海市蜃樓。
注,整個網部,就是網絡部分,相當於整個遊戲的基礎設施。這幾個界中也有各種實體

星部(星空)

  • 神界 神界就是天上的天庭,是天神居住和統治的場所。神界包括了星圖上的三垣二十八宿等星域。天庭的中心是北極星,居住在北極星的天帝掌管萬神圖,從而統領諸天。天神可分為很多級別,天帝下面有著各種臣民,實力有較大的差異。當生靈脩煉到一種超然的境界,就會脫離肉體,成為一種高級的精神體,也就是神。萬物皆可成神,但居於統治地位的一般源自人族。高居星空的天神為凡間崇拜,通過吸取信仰的力量而強大。但當信仰轉變後,天神也跟著老去和消亡。
  • 魔界 魔界
    代表天空黑暗的力量,居住在天空的陰暗處。星空中有諸多不可見的星體或者黑洞,形成了黑暗面,隨時要吞噬光明。神與魔是對立統一的。萬物都起源於陰陽,因而同時具備光明與黑暗兩種屬性。善與惡的轉變,本在一念之間。佛家有“一念無明”的說法,善念變惡,則神可為魔;惡念變善,則魔可為神。魔潛伏在神之中,神也隱藏在魔之中。星圖上的天壘城,是為了對抗域外天魔。但天壘城與長城一樣,如果禍起蕭牆,就防不勝防了。 道教《度人經》將魔分為十類,“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陽魔,七曰陰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玉清隱書》稱有五帝大魔王,即青帝魔王、赤帝魔王、白帝魔王、黑帝魔王、黃帝魔王。這些魔王擾亂學道之士,阻礙修道成功。後來又說五帝大魔服從於元始天尊的教化,並被授予使命。魔可看成是慾望的一種映射,如果為慾望所控制,則容易入魔了。
  • 星魂界 星魂界是天上的魂氣聚集地。按照古人說法,魂負責主管人的精神靈魂,而魄負責主管人的生理機能。《淮南子》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魂氣屬陽,因而要歸天;魄氣屬陰,因而要入地。魂歸天於天上的鬼宿。《步天歌》雲:“四星冊方似木櫃,中央白者積屍氣”。《觀象玩佔》雲:“鬼四星曰輿鬼,為朱雀頭眼,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一曰天屍,如雲非雲,如星非星,見氣而已。” 鬼宿中有一團星雲,其黯淡如鬼火,因而稱為積屍氣。鬼宿也可視為燭龍的獨目。在出土的楚國T型帛畫中,由燭龍把魂送入西北的天門。龍本代表陽,卻好水;鳳本代表陰,卻好火。這是用了陰陽平衡的觀念。鎮守鬼宿的是燭龍和九鳳。九鳳可視為九頭鳥的別稱。《山海經》中燭龍居於鐘山,而九鳳居於北海。 但在後來的幽冥傳說中,魂變成了鬼,去了冥府,因而有鬼魂之說。魂氣上天還是入地,這就產生了矛盾。道家提出了三魂的概念,指“天魂、地魂、人魂”,古稱“胎光、爽靈、幽精”,對應“元神、陽神、陰神”或“天魂、識魂、人魂”。天魂上天,地魂入地,人魂徘徊於墓地。或許可取折衷之說,魂者之中,沾染業力太重者入冥府,輕者入星魂界,強大者成神魔,純淨者入元神界

接部(相接,連接)

  • 崑崙界 崑崙界是宇宙的中心,也是人皇居住之所。盤古開天劈地的成功,意味著人的意志戰勝了天地。而盤古以頭顱化為日月星辰,以身體化為山川河流,可視為人對天地的改造與控制。崑崙山及其周邊領域,形成了崑崙界。崑崙界不斷吸收混沌元氣,因而誕生了龍脈,演化為山脈和水脈,延伸到大地的各個角落,由此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崑崙山長年被混沌元氣包圍,崑崙因而也名“混淪”。混沌元氣的聚集,形成了懸空的小世界,稱為懸圃。在懸圃中自成一片天地,混沌元氣可以幻化成陵臺樓閣、山川河流、風雲雨露、珍禽異獸等,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小世界模型。崑崙山為盤古心臟所化,乃天柱之一。崑崙山脈中有很多活火山,火光熊熊,岩漿形成了各種美玉。崑崙山頂有天然形成的美玉構成的宮殿。玉山和瑤池也屬於崑崙界。
  • 仙界 仙界是仙居住和活動的場所。仙是通過修煉得道,追求長生不死的生靈。人可以成仙,因為沒有放棄“我”的執念,所以還保留著成仙前的軀體和外貌。其他動植物也可以成仙,以化成人形為最終目的。仙界崇尚自由,規則比較散漫,更像世俗中的江湖。仙界沒有絕對的統治中心,只有門派之分,這些門派基本和道家相關。遊離於門派之外的稱為散仙。 仙界往往位於天地交接處,因此處混沌元氣濃郁,利於各種生靈的修煉之途,從而進化成更高的層次。從廣義上來說,仙界包括了崑崙山、洞天福地和海外仙島,但為了有所區別,此中取狹義上的仙界,即海外仙島部分。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記載,崑崙﹑方丈﹑蓬丘等三神山為三島﹐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為十洲﹐合稱“十洲三島”。
  • 洞天界 洞天界是連接天地的通道。洞天與福地往往以名山為主景。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洞天間互相連通。福地指靈氣匯聚之地,可以修仙,但不能上天,比洞天低一個層級。盤古開天劈地時,天地分開,但餘下了連結通道,故而得名洞天。洞天為世外桃源,可逃兵災。在女媧拯救天漏、共工觸不周山的神話中,也會形成洞天。在現實宇宙中,可能存在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隧道,這稱為蟲洞。蟲洞與洞天的結構和功能比較相似。 洞天中充斥了混沌元氣,形成了仙境。道教把洞天分為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雲笈七籤》記載了十大洞天之名,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洞天還有其他說法,比如東晉《道跡經》雲:“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天與洞天之數應有對應關係,比如十方對應十洞天,三十六天對應三十六小洞天等。
  • 福地界 福地指得福之地,居此地可修成地仙或真人。《仙經》把仙分為三等,“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地仙有仙人之才,卻缺乏成為天仙的機遇,不能昇天,只能在塵世間遨遊。從修煉角度而言,福地的仙境等級畢竟不如海外仙島和洞天,仙氣不夠濃郁,地仙的修行也打了折扣,不能修得昇天的能力。唐代杜光庭著有《洞天福地記》,列出了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包括名號、所在地和管理的仙人等。

地部(地球、大地)

  • 地祗界 地祇界是地上各自然物之神所居住的地域。地祇可稱為地神。土地社稷、山川河流、國城家宅,乃至百工百物,都有地神來管理。地神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先祖先師、功臣良將、孝子烈女,乃至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有可能隨傳說變為地神。但根據自然物強弱和大小的不同,地神也可分為諸多等級。地神中最高者為地母,一般源於人族,統領地祇界,可看成是大地的統治者。地母一般指后土娘娘,因與天公並列,而有“皇天后土”之說。
  • 聖界 聖界是聖人所在的地域。聖人源於凡人,因在某個領域具有傑出成就而為人尊崇。所謂超凡入聖,是指智慧與能力異於常人。聖人一般指儒家的聖人,道德和學問達到一種近乎完美的境地。儒聖駐足於書院、書齋、書房,著重於教育,以培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為己任。儒聖並不以武功見長,但以修養而感染人,同樣令人敬畏。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浩然正氣也是儒家的立足之本。聖人的概念泛化後,也包括武聖、兵聖、書聖、詩聖等。
  • 妖界 妖界是妖怪所生活和居住的地域。妖怪一般是草木或動物變化而成,也有五行之氣凝聚而成的。這些自然生命因具有超常的形態,而使人感到害怕,故而有妖怪之稱。妖怪神智開啟,試圖修煉為人形,但因受到條件的限制,往往不能達到更高境界。人族把妖怪歸於黑暗面,而加以驅逐。擔任驅魔師角色的,一般是神仙。妖怪因對人族的憎恨,更容易修煉成魔,因而妖魔並稱。妖界位於隱秘而遠離人世的地方。
  • 凡塵界 凡塵界指人族日常生活的地方,也稱為紅塵界、人世間。凡塵界佔據了大地的主要部分,因人族的快速發展,進入更多的荒蕪之地,會與妖界發生衝突。人作為萬靈之長,並不以力量見長,而是以工具取勝。人族具有極高的智慧,構建了完整的社會制度,繁衍生息,人才源源不絕,在種族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但人族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慾望,容易陷入爭執和戰爭中去,由此互相造成傷害。人族首領稱為人皇,一般指帶領人類克服困境,獲得極大文明成就的人。
  • 幽冥界 幽冥界指鬼魂生活的地下世界,常年不見天日,也稱為幽都。當生靈逝去時,魂飛魄散,不夠強大的魂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幽冥界。幽冥界是一個龐大的地下世界。張華《博物志》雲:“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裡。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裡。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魂由玄龜和夜梟接引,通過黑水,進入歸墟,洗去了原有的記憶。地下的魂以鬼的形態存在,因而有鬼魂之說。鬼魂在幽冥界被審判,看是否有資格進入輪迴。作惡者丟入地獄或變為牲畜等低等生物,行善者轉投有福之家。魂如不入輪迴,或遊蕩於世間,也會隨時間變淡而消失。冥府的統治者為玄冥,本體為一條黑龍。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