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野圭吾
在一個深夜,我抱著極大的興趣讀完了這部作品的結尾,亦即真相之章,看完後渾身發涼,嘆作者的巧妙構思,嘆野野口修的無端惡意,亦嘆我年少不知人性之險惡。


惡意,既是指野野口修對日高的惡意,又指一切擅自揣測他人的惡意:社會的惡意。這裡我想到《三體》裡的森林法則,在黑暗之中(不瞭解自己與他人),所有人本能的是發出惡意的回應。
人究竟可以壞到什麼程度,竟會對一個兒時陪伴過、拯救過自己,長大後資助過自己的人狠心下手。私以為,究其根本,是嫉妒。從小就羨慕日高的頑強、正氣與陽光,從小就開始排擠、針對。一個人從小就是內心黑暗、卑鄙無恥、恩將仇報,長大後固然變本加厲。事實即是如此,將日高殺害並抹黑汙衊他的生前事蹟、攪亂日高的形象與家庭,如此他才安心赴死。
讀完此作,父母的教育問題在我心中再次放大:既然決定生,那就得會教。最起碼得教人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世界。父母或是長輩責任重大,身為一個孩子,我再次感到父母的偉大與無私。倘若將來有機會成為人父,我不知道能否會教人。書中小修的個性自然是在母親以及周遭環境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所以對於人性本惡或是性本善這個話題,我想我有自己的見解:人性本非惡即善,四分父母而六分環境。對於我自己,我心懷感恩:感恩二十年來遇到的每一個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因為是二胎年齡差異,雖然有些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是他們到底是成功地培育了我,一個至少靈魂自由的人、一個至少我覺得相對合格的人。
對於書的結構,作者精妙的通過野野口修與警探的手記交換視角交代整個故事的起因、發展與結局,上一次看到這種敘事文體的還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當時便驚豔到我,這次也是。引導式的故事發展,情節上多次反轉反轉再反轉,不愧是懸疑推理小說的大師東野圭吾。最妙的地方在於寫法上,作者(亦或者指野野口修)巧妙地引導讀者的思維,對受害人(日高)先入為主的思維,干擾讀者對真相的直覺與想法。
有的人說:死亡並非結束,可能只是開始,別人惡意的開始……
ps.初次閱讀,僅是一知半解,望hym指正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