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1月11日,英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利用他設計的強大望遠鏡,發現了土星的第六顆衛星“米馬斯”。
威廉·赫歇爾是18世紀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之一,以發現天王星和多顆衛星而聞名。他對行星及其衛星的觀測極為熱衷,1789年,他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40英寸反射望遠鏡對土星進行深入觀測。由於土星的衛星較為昏暗且靠近土星光環,觀測它們對當時的技術而言是極大的挑戰。
米馬斯是土星已知的最小質量的一個主衛星,直徑約為396千米。其表面佈滿了隕石坑,最顯著的特徵是一個直徑約為130千米的巨大撞擊坑——赫歇爾環形山(Herschel Crater),佔據了米馬斯表面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一隕石坑使米馬斯看起來像《星球大戰》中的“死星”,因此在現代科學文化中,它常被稱為“死星衛星”。
引力互動:米馬斯的軌道與土星環的A環外邊界之間存在著“軌道共振”,它的引力對土星環的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
衛星形成研究:米馬斯的低密度表明它主要由水冰構成,這為研究土星衛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極端地質特徵:赫歇爾環形山的形成顯示了小型天體如何在劇烈撞擊中倖存,為理解早期太陽系的撞擊歷史提供了寶貴數據。
威廉·赫歇爾對天文學的貢獻不僅限於發現新天體。他還開創了系統觀測的科學方法,並通過改進望遠鏡技術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發現的米馬斯,為土星系統研究和太陽系結構理解增添了重要一環。
自赫歇爾發現米馬斯以來,人類對它的瞭解主要來自地面觀測和探測器的飛掠任務。例如1979旅行者1號和1980年旅行者2號對米馬斯進行了近距離觀測,首次詳細拍攝了它的表面特徵。近年來,卡西尼號探測器更進一步揭示了米馬斯的軌道特性和內部構造。
旅行者一號
威廉·赫歇爾在1789年1月11日發現的米馬斯,不僅是人類認識土星系統的重要一步,也是探索太陽系奧秘的歷史性突破。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