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腦硬件,真的性能過剩了。
不論是剪輯短視頻,修圖修照片、還是高強度寫作,偶爾看看4K視頻和玩遊戲,這兩年內採用了主流硬件的產品,5500元人民幣以內都可以搞定。
我們確實可以在當下進行一輪消費升級。當然,筆者自己並不是什麼帶貨博主,所以,我會建議這兩年已經更新過一次電腦硬件的讀者朋友們安心使用各自當前的設備即可;但如果你已經有大約7~8年沒有更新過手頭的設備,這篇文章或許能夠給你一個較為清晰的設備換代方向,讓各位對現在的硬件性能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知。
首先,我們聊聊幾款英特爾和AMD的移動SoC。
英特爾酷睿Ultra 100系列移動處理器在2024年初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從續航到性能相比過往的11代、12代和13代酷睿移動處理器都有著顯著的進步。如果你不關注也不瞭解2024年之前英特爾移動端處理器的性能和型號,筆者要說的是,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你只是錯過了英特爾最艱難的幾年,現在,只需要知道英特爾酷睿Ultra 100系列和酷睿Ultra 200系列移動處理器,以及它們能做什麼,就足夠了。
其中,英特爾酷睿Ultra 100H系列和酷睿Ultra 200H系列移動處理器針對商務辦公方向,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那些看上去很輕薄小巧的筆記本電腦,沒有誇張的鍵盤燈效或者碩大的“屁股”。不要以為那些輕薄筆記本電腦的性能也很平平無奇,在這幾年裡,這些設備的性能都有著相當長足的進步。
就比如英特爾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動處理器,這個系列的處理器確實要比今年新上市的處理器性能還是弱了不少,但如果你真的想要壓榨產品的性能,像是《荒野大鏢客2:救贖》(Red Dead Redemption 2)《黑神話:悟空》這樣的遊戲也還是能在接電的前提之下做到基本運行的,但也確實會卡。從玩家群體常用的顯卡階梯排名對比來看,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動處理器的核心顯卡性能,已經差不多能夠叫板7年前的英偉達GeForce GTX1650 Laptop獨立顯卡了。

英特爾最新的U9 285H的遊戲性能,比上文介紹的100H系列的性能好很多。未來我們確實能夠只用核顯重走取經路了。圖片來源:bilibili
筆者以《荒野大鏢客2:救贖》和《黑神話:悟空》為例其實還想表達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比《荒野大鏢客2:救贖》和《黑神話:悟空》配置要求更低的遊戲,自然都能在搭載了酷睿Ultra 100H移動處理器的輕薄筆記本電腦產品上,以不錯的畫質和幀數地運行。比如《英雄聯盟》《CS2》《坦克世界》《決勝時刻:戰區2》這類競技性網遊。以及,還有非常多的老遊戲,和配置要求更低的新遊戲,在等著我們通關呢。
由於酷睿Ultra 200H移動處理器的相關產品最近才剛剛上市,我們完全可以等到折扣季再下手。這些產品的性能要比上一代產品強一些。而如果你預算確實有限,並且玩的遊戲對硬件配置要求不高,在二手平臺上找一找英特爾酷睿Ultra 100H系列移動處理器的相關產品,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是個追求極致性價比和極致重量/性能比的省錢大王,那就必須要看一看AMD的Ryzen 7 8845H/HS移動處理器矩陣。儘管AMD在去年夏季發佈的Ryzen AI系列移動處理器進一步提升了性能,但卻與“性價比”相去甚遠。
Ryzen 7 8845H/HS兼顧了性能和能效表現,可以在提供不錯性能的前提之下保持可觀的離電續航時間,部分輕薄本產品在寫作、剪輯、修圖、通訊、流媒體影音等一套日常應用下來,離電差不多能堅持六個小時甚至更久——當然,和搭載了Apple Silicon的Macbook相比仍然有著一定的差距。
接電之後,Ryzen 7 8845H/HS將釋放更多能量。像《電馭叛客2077》這樣的遊戲,搭載Ryzen 7 8845H/HS的輕薄本產品也確實能夠運行的起來。所以和英特爾酷睿Ultra 200H系列移動處理器一樣,《古墓奇兵:暗影》《戰神(2018)》《極限競速:地平線5》,以及一部分更老的單機遊戲,只要不把分辨率、畫質和幀數拉得特別高,都可以跑起來。也就是說,如果你參與消費升級的主要目標是提升生產力和工作效率,那麼這些搭載新型移動處理器的輕薄筆記本電腦不僅能達到這些目標,還能夠讓你一隻腳踏進電子遊戲的奇妙世界,甚至在不少情況下還能享受它們。
之所以近幾年移動SoC的核心顯卡能夠帶來遠超期待的性能,除了硅片利用率更高,能夠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間,塞下更多晶體管之外,內存速度的進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幾年新推出的筆記本電腦都採用了更新的DDR5內存,速度也從原來的4000Mhz進步到6000Mhz甚至更快。更快的內存讓數據交換變得更加高效,自然核心顯卡的圖形性能也就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2024年下半年主流輕薄本的基本配置就是這些。圖片來源:京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於CPU和GPU需要共用內存,所以內存容量越大,CPU和GPU所需要的內存就越能共同滿足。如果你決定在近期進行消費升級,那麼除了要關注處理器型號外,也要稍稍關注一下內存容量大小。
接下來,可以聊聊獨立GPU了。
如果你希望在這一輪消費升級計劃中持續提升遊戲體驗,或者你消費升級的目的就是想好好打遊戲,那麼一塊好顯卡必不可少。並且經過這兩年的發展,性能嚴重過剩之後,一些好顯卡也有著相當不錯的價格。
搭載英偉達GeForce RTX3050/3060/4060 Laptop顯卡的遊戲本應當作為你提升自己遊戲體驗的首選。這其中的一部分產品價格非常合理,如果你有7~8年沒有更換過設備,只要不追求什麼4K超高級光追畫質,選擇一臺價格符合你預期的遊戲本,直接下手都是沒問題的。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筆者提到了“遊戲本”這個概念,這就意味著這些有獨立顯卡的產品,要麼有著比較誇張的外觀,要麼重量不輕。並且,它們的離電續航能力不強,以及在運行遊戲等高負載軟件的時候會產生比較大的噪音。如果你在意這些又想要性能,得加錢。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遊戲本在遊戲性能上的表現依賴筆記本電腦品牌製造商的硬件功耗調度策略。筆記本電腦都會有一個總功耗上限,旨在保證發熱、性能、軟件運行效率和續航的平衡。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的遊戲本評測都會強調產品的CPU在什麼功耗範圍內運行,GPU會在什麼功耗下運行。一般情況下,GPU能夠汲取的功耗越高,單機遊戲下的表現就會越好;而如果CPU也有較高的功耗汲取,那麼在競技網遊下的表現就會更好。
除了筆記本電腦上的獨立顯卡,桌面端的顯卡也非常值得提及一下。英偉達GeForce RTX4060和AMD Radeon RX 7600桌面顯卡都可以很好的運行當今的大部分AAA遊戲。不過桌面端的顯卡偶爾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所以價格波動會比較大。如果你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這些顯卡,就能夠以相對實惠的總價完成這一次消費升級:我們完全可以購買四年前的桌面端CPU和主板、幾條大容量DDR4內存、好一點的電源和SSD,就能夠在遊戲世界中暢行無阻了——這一套配置甚至還允許我們部署幾個本地的AI小模型,體驗一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

缺貨是最近幾年桌面顯卡最大的問題。圖片來源:infocity.tech
當然,說到SSD,這應該是大多數已經消費升級過的玩家們最頭疼的硬件:因為它們永遠不夠用。近幾年的遊戲由於遊戲引擎的更新迭代、特效的進化和材質升級,SSD幾乎成為了硬性規定。而現在的遊戲動輒100GB,有的甚至多達360GB的容量需求下,硬盤空間總是很容易捉襟見肘。但是,SSD市場又魚龍混雜,如果不仔細分辨型號,很難辨認出哪些是壽命長,質量好的型號,哪些只能用來裝遊戲,而不是重要的個人信息或工作學習資料。而像是能兼容PS5的高速SSD產品,價格甚至還有上漲的趨勢。所以如果你的手上有大容量的高質量SSD,請珍惜它們;如果你的手上只是缺少一塊只用於當作遊戲倉庫的SSD,可選擇的範圍確實會寬泛一些。
最後,我們來看看掌上遊戲設備。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搭載Windows系統或SteamOS的掌機,採用的都是AMD的SoC。原因很簡單:AMD在民用級便攜SoC方面的起步很早,與其他硬件廠商的關係也很密切,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先發優勢。早在幾年前,有很多硬件廠商推出的迷你筆記本電腦和迷你主機,多數就已經採用了AMD的SoC。這些SoC性能不俗,也有著很低的能耗需求。只要廠商願意下功夫優化能耗和性能表現,掌機化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跟任天堂Switch遊戲機的爆火有關係。任天堂Switch打破了以往“主機遊戲只能在家玩”的刻板印象,讓任何人能在任何地方真正享受主機級體驗。你可以躺在沙發上玩《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超級馬力歐:奧德賽》,更可以在火車或飛機上玩它們。
在任天堂Switch發佈後的幾年間,許多遊戲廠商也將他們的AAA遊戲移植到了Switch上,包括但不限於《孤島危機》(Crysis)系列,《DOOM(2016)》以及大名鼎鼎的《獵魔人3》。託高性能移動SoC和任天堂Switch的福,如果你希望在掌機領域來一次消費升級,現在市面上那些名聲不錯的Windows掌機,以及Steam Deck,都能以更高的畫質和幀數運行以上游戲,以及更多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遊戲。
一些老的AAA遊戲也能在這幾年新發布的智能手機上以非常好的畫質和幀數運行。比如《死亡擱淺》和《生化危機4重製版》。由於軟硬件廠商需要在相關方向做出非常深度的合作,所以以上游戲的正式版本暫時只有iOS/iPadOS版(當然也有MacOS版)——理論上,相當一部分PS4/Xbox One世代的遊戲都具備了在最新移動SoC上運行的條件,不過想要從理論變成現實,還需要遊戲開發商,移動SoC供應商和手機製造商們的通力合作才行。當然,如果你會一些奇技淫巧,且不討論雲遊戲和串流工具的話,確實可以在安卓設備上嘗試運行一部分AAA遊戲,但就目前而言,在安卓設備上運行這些遊戲時,不論幀數還是畫質都慘不忍睹。

TAA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強制TAA+僅依賴引擎自主工作而不是手動優化那就是大問題了。圖片來源:reddit
在結束本文前,我想聊一個前段時間在玩家社區裡比較熱門的話題:遊戲的畫面與優化。近兩年來,新發行的遊戲總給人一種非常油膩的觀感,畫面雖然複雜、鮮豔、真實了許多,但一旦動起來,就總會有一些詭異的拖影圍繞在人物和場景建模的邊緣。並且這些遊戲還有一些比較糟糕的通病:滿足給定的配置要求後依然不能流暢運行。從社群的討論結果來看,油膩感來自於遊戲開發時強制開啟TAA(時間抗鋸齒)導致的。這一技術在網上有很多解析,本文不做介紹,最終呈現的結果便是在遊戲發售後,玩家只能在強制開啟TAA的基礎之上再去疊加超分辨率縮放、幀生成以及內置的抗鋸齒技術,這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劇這種油膩感。
與之相關聯的,往往是遊戲開發組對於引擎應用的不成熟,或者開發資源不足而帶來的優化差等一連串性能問題。所以,當你消費升級之後,看到網上有人說某些剛發售的新遊戲玩起來油膩感很強,或者優化非常差等差評時,可以等一等,先玩一些老遊戲,等到遊戲更新了幾個版本之後再去看看評價,說不定就能在相對穩定的幀數和更清晰的畫面下盡情享受了。
(封面圖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