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指挥官们大家好!
近期相信有许多指挥官在游戏中发现了一把经典的武器,也是同时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它就是——贝尔蒂埃M16
在《从军》中,【M国:第一摩洛哥辅助军团】使用的便是这把被称为替补的武器。指挥官可在《从军》里M国的武器研发中看到【M国:第一摩洛哥辅助军团】,解锁体验这把武器。
贝蒂埃步枪(Berthier Rifle-Carbine )是19世纪80至90年代法国研制装备的一种步兵步枪。贝蒂埃步枪为手动枪栓、8毫米口径,有多种改进型号,大量生产后装备了法国、希腊、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可以看到该型步枪/卡宾枪的使用
今天就带各位指挥官一起了解下贝蒂埃步枪的故事。
研发起始
在1886年,法军配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勒贝尔1886式步枪,同时,为了优化骑兵部队的装备配置,还针对性地研制了枪身较短的卡宾枪型号,旨在替代原有的单发装填、采用黑火药枪弹的格拉斯1874式卡宾枪。然而,在部队试用阶段,勒贝尔卡宾枪却收到了诸多负面反馈。
首先,该卡宾枪继承了标准步枪的管式弹仓设计,但由于枪身长度的缩减,其弹容量也相应减半,仅为四发。其次,管式弹仓在重新装填弹药时存在显著困难,特别是在骑兵部队颠簸的马背上,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弹药重装,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骑手也需耗费大量时间,效率极为低下。最后,勒贝尔步枪采用起落式托弹板推弹入膛机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装置,在骑行过程中进行上膛操作时,枪弹可能因震动而意外从枪膛内脱出。
综上所述,勒贝尔步枪的设计特点在骑兵部队的实际应用中显得尤为不足,因而不适宜作为骑兵用枪。
在勒贝尔卡宾枪未能获得军方的接纳后,法军决定另辟蹊径,针对新型卡宾枪启动招标程序。自1887年起,法军便对各种原型枪展开深入测试,以寻求最佳设计。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位来自阿尔及利亚铁路部门的文职工程师安德烈·维吉尔·保罗·玛丽·贝蒂埃(André Virgile Paul Marie Berthier)。他设计的卡宾枪,因采用了19世纪末广为流行的盒式弹仓设计,有效规避了管式弹仓所固有的种种问题,从而赢得了军方的认可。
1890年,这款卡宾枪正式纳入骑兵部队的装备序列,并被命名为“Carabine de cavalerie Modèle 1890”,即“Mle 1890骑兵卡宾枪”,亦被称为贝蒂埃1890式骑兵卡宾枪。该枪由圣埃蒂安兵工厂负责批量生产,其性能表现得到了广泛赞誉。随后,经过适度改进,该卡宾枪又被装备至炮兵部队,作为自卫武器使用,并命名为贝蒂埃1892式卡宾枪。此次改进主要包括安装短刺刀,并对前护木的外形进行了优化调整。
贝蒂埃1890/92式卡宾枪是一款短小轻便的武器,其全长为945毫米,枪管长度为450毫米,空枪重量仅为3.1千克。该卡宾枪的枪机设计在勒贝尔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采用向下弯曲的拉机柄,并取消了起落式托弹板,以减轻重量并提高枪机运动的流畅性。
为确保弹药通用性,贝蒂埃卡宾枪使用与勒贝尔步枪相同的8×50毫米步枪弹,其枪口初速可达637米/秒。在弹仓设计上,该卡宾枪借鉴了奥地利曼利夏步枪的盒式弹仓结构。然而,由于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的弹壳锥度较大,以及骑兵对枪械外形顺滑性的偏好,贝蒂埃卡宾枪的弹容量被限制为3发。
装填过程中,贝蒂埃卡宾枪采用漏夹供弹方式,当枪弹打光后,空弹夹会在重力作用下从弹仓底部的开口自动脱落。虽然相较于勒贝尔步枪,其弹容量有所减少,但盒式弹仓和弹夹供弹的设计使得装填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根据海外殖民地作战的实战经验,贝蒂埃卡宾枪并未配备手动保险装置。法国军方认为,在空膛状态下携带步枪相较于依赖保险装置更为可靠。因此,法军步兵教范明确规定,步枪可以装满子弹,但不得上膛,只有在接到命令后方可推弹入膛。
改进版本
贝蒂埃步枪在投入使用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其结构相较于勒贝尔步枪更为简洁,生产成本也更为低廉。鉴于此,法军决定以卡宾枪型为基础,进一步研发标准型步枪,以装备海外殖民地部队。1902年,法军成功推出了贝蒂埃1902式步枪,专供法属印度支那部队使用。考虑到当地人的身材特点,该步枪的枪管长度被增加至635毫米。
随后,在1907年,为了满足非洲殖民地部队的需求,法军又研发出了贝蒂埃1907式步枪。这款步枪的枪管长度进一步增加至800毫米,整体枪长达到1306毫米,重量也增至3.81千克,同时其枪口初速达到了701米/秒。这两款殖民地步枪在基本设计上与卡宾枪型保持一致,均采用了3发弹仓漏夹供弹的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勒贝尔1886式步枪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前线作战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法军决定充分利用已经证明性能稳定且成本较低的殖民地步枪,对贝蒂埃1907式步枪进行必要的改进,以适应本土部队的需求。经过改进后的步枪被命名为贝蒂埃1907/15式步枪,亦称为贝蒂埃1915式步枪。这次改进的核心是将原先的弯曲拉机柄更改为直形拉机柄,此举不仅更符合法军本土部队的使用习惯,同时也有助于节省生产工时。此外,步枪的瞄具和枪带环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贝蒂埃1915式步枪投放至前线后,在弥补勒贝尔步枪不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较轻的重量、更佳的瞄准手感以及稳定的性能,赢得了法军士兵的广泛信赖。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前线部队反馈指出,该步枪的3发弹容量相较于德军装备的5发弹仓供弹的G.98毛瑟步枪而言,存在明显的劣势。此外,战壕内恶劣的环境条件,如泥浆和灰尘,容易通过弹仓底部开口侵入枪体内部,导致故障频发。
针对上述问题,法军积极寻求改进方案,并于1916年成功推出了贝蒂埃1907/15-M16式步枪,亦称贝蒂埃1916式步枪。该步枪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将弹仓容量提升至5发,并对弹仓结构进行了优化。弹仓下部改为外露设计,弹仓底部开口则被弹簧活门所取代,这一改进有效提升了步枪的防尘防污能力。同时,该步枪还采用了3发或5发漏夹供弹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射击效率。
贝蒂埃1916式步枪在1918年夏末开始陆续装备至前线部队,并在战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其5发弹仓设计亦被应用于贝蒂埃卡宾枪的改进中,衍生出了贝蒂埃1892/M16式卡宾枪,亦称贝蒂埃1916式卡宾枪。该卡宾枪于1917年5月投入生产,产量超过80万支。凭借其卓越的可靠性,贝蒂埃1916式卡宾枪成为了贝蒂埃系列步枪与卡宾枪中最具影响力的型号之一,受到了骑兵、炮兵、侦察兵等多种战斗单位的青睐。直至20世纪60年代,该卡宾枪仍被执法队伍所使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贝蒂埃步枪以其结构简单、易于量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大部分生产订单由民营兵工厂承担,有效满足了法军大规模扩充部队的装备需求。该步枪不仅广泛装备于法军,还作为支援武器提供给其他协约国盟军使用,如美国远征军便大量采用了贝蒂埃步枪。战后,随着勒贝尔步枪于1920年停产,贝蒂埃步枪逐渐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最主要的步枪型号。原本作为殖民地部队替补武器的贝蒂埃步枪,最终崛起为主力装备,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一战结束后,鉴于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已不适应时代需求,法军于20世纪20年代成功研制出全新的7.5毫米步枪弹,作为新一代轻武器的标准弹药。为适配此新型弹药,法军于1934年推出了贝蒂埃步枪的最终重要改型,即贝蒂埃1907/15-M34式步枪,亦称贝蒂埃1934式步枪。该步枪全长缩减至1075毫米,枪管长度为570毫米,空枪重量为3.7千克。经过对弹仓、枪机及枪管的优化改进,该步枪采用与毛瑟步枪相似的5发桥夹供弹方式,发射7.5×54毫米步枪弹,枪口初速达到803米/秒。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贝蒂埃步枪不仅广泛装备于法军各军种及殖民地部队,亦大量出口至海外国家。例如,希腊购入10000支贝蒂埃步枪和卡宾枪以应对希土战争,捷克斯洛伐克亦采购了相当数量的贝蒂埃步枪。此外,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多达50000支贝蒂埃步枪被投入战场使用。尽管法军在1936年推出了性能更优的MAS 36步枪,然因其产量有限,未能实现大规模换装,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贝蒂埃步枪依然作为法军的主力步枪而存在。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德军俘获大量贝蒂埃步枪,并将其命名为Gewehr 241(f)步枪,主要用于装备二线部队,特别是大西洋防线的守备部队,同时也被部署于东线战场以应对反游击战。此外,维希法国军队、自由法国军队及法国外籍军团亦继续将贝蒂埃步枪作为主力装备使用。
二战结束后,贝蒂埃步枪依然活跃于海外殖民战争中,并在法国执法部门持续服役至20世纪60年代。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土耳其林业部门对一批3发弹仓的贝蒂埃步枪(主要为贝蒂埃 1907/15型)进行了改造,通过截短枪身并加装毛瑟M1905卡宾枪的零部件,使其适应特定需求。改造后的步枪通常被称为M48林业卡宾枪,并被护林员用于打击盗伐高加索枫杨的非法行为。
贝蒂埃步枪,这款诞生于19世纪末的经典老式栓动步枪,自其问世以来,历经数次改良与升级,由最初的骑兵用卡宾枪逐步演进为标准型步枪,成功实现了从配角到主角的华丽转身。自1890年至1960年,贝蒂埃步枪各型产品的总产量高达200万支,服役时间长达70年之久,成为了军事历史上的传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