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員戴夫#
《潛水員戴夫》自上線以來一直保持著相當的熱度,這款玩法多樣、劇情生動的像素風海洋冒險遊戲受到了大批玩家的喜愛。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款大火的遊戲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段感人的真實故事。
愛潛水的胖大叔
這款遊戲的原型正是上圖這位笑呵呵的潛水員:戴夫·肖,戴夫於 1954 年在澳洲出生,是香港一家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妻子在香港一間國際學校任副校長,兩人育有一兒一女,日子過的一帆風順,人到中年,他對神秘的渴望不減,漸漸發現,開著飛機看高山峽谷,深海淺湖,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他。因此當他 45 歲在菲律賓度假時,第一次潛水就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項運動,並就此開始進行專業訓練,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具有相當豐富經驗的資深潛水員,擁有了超過 300 次的潛水經歷。
藍洞——宿命之地
隨著技術的嫻熟,戴夫開始不滿足於在開放水域潛水,他想挑戰海底沉船和地下洞穴,那裡更有神秘感和未知感。在征服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地下洞穴之後,他來到了南非,鎖定了下一個目標:布須曼洞穴(也是遊戲裡藍洞的原型),洞穴在南非的北開普省,看起來像個小池塘,其實是世界第三深的淡水洞穴入口,最深處距水面283米,在1977年被發現後,吸引世界各地的潛水愛好者來挑戰。
深海潛水複雜又危險,潛水者要經歷強大的水壓,黑暗的環境,和漫長減壓過程的挑戰,還要探索黑暗洞穴,283米深處,這種深度死亡率很高,即便倖存,超深潛水也可能造成肺部損傷和聽力損失,但布須曼洞穴仍像一顆致命的鑽石,令無數人前赴後繼。
發現遺骸
戴夫做好了萬全準備,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試潛,戴夫經驗相當豐富,他慢慢下潛,四周死一片寂靜,一段時間後,他達到283米深度,接近洞穴底部。就是在這裡,他的燈光突然掃到一道人影——那是一具屍體。
1994年,年僅20歲的德恩受邀參加布須曼洞穴探險,一去不回,他的父母委託過打撈公司進行打撈,但都無功而返,傷心至極的父母只好在洞口留下了一塊銘牌:懷念我們得兒子,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陽光和歡笑,但快樂時光卻如此短暫。
戴夫回到水面,把發現告訴了同伴,他也瞭解到德恩的故事,他非常同情德恩的遭遇,於是他聯繫了德恩的家人,將自己在洞底的發現告訴了他們,並且他還信誓旦旦地對戴夫的家人說:“請相信我,我一定會把德恩帶回來的!”
困難重重的打撈工作
屍骸存在的地方在水下271米,人體在此處要經受強大的壓力,而洞穴底部的具體情況戴夫也不瞭解,更何況屍體是被埋藏在泥沙中的,這些都使打撈難度異常艱難。
在深水高壓下,氮氣可能會麻痺人的意識,氦氣讓人容易緊張抽搐,導致潛水者呼吸急促,體內的二氧化碳會積聚在肺部,造成休克,如果潛水者急速上升,體內外水壓變化過快,氮氣和氦氣會滲入人體,產生氣泡,導致深海暈眩,輕者疼痛癱瘓,重者導致死亡。因此在這種深度進行打撈作業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戴夫開始制定詳細捕撈計劃,他計劃招募一批潛水好手在不同水深處支援,戴夫下潛到271米處,5分鐘內把德恩裝入,然後上浮到220米,把遺體交給同伴,其它人依次在150米、90米接應。
每個人完成工作後,都慢慢減壓上浮,戴夫計劃在水中放置35個備用氣瓶,期間還有潛水員運輸氣瓶,力求把風險降到最低。為了計劃成功,戴夫還一遍遍練習,直到能在水下用最短時間,熟練地把物體裝入,而岸上還有一名潛水生理專家和一名醫生,隨時待命。
以生命履行承諾,以靈魂擁抱深藍
按照故事的發展,不出意外的話要出意外了,果然,在戴夫進行打撈時才發現,德恩的屍體竟然經歷了10年依舊沒能完全骨骼化,這導致屍體被從泥沙中拉出來的瞬間就開始由於浮力而飄蕩,難以裝進裹屍袋中,這樣的變故超過了戴夫的想象,他的呼吸逐漸急促起來,深水的壓力讓他的意識逐漸模糊,偏偏引導繩又纏住了他的探照燈!
大家平時在生活應該都有解不開耳機線的情況,更何況戴夫在200多米深的深水中!解不開引導繩讓他的呼吸愈發急促,意識更加模糊……
人們找到戴夫是在3天后,隨著引導繩的清理,被繩子纏住的戴夫隨之浮了上來,卡在了離水面20米處的巖壁上,而在他的身邊,正是已經身埋泥沙下十年的德恩,就這樣潛水員戴夫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承諾,而他的名字也被人們所知,無數人為此深深感動。
《潛水員戴夫》這款遊戲正是以戴夫的形象為原型,看著遊戲裡戴夫悠閒地捕魚、經營壽司店,真的很感動,希望戴夫能夠在這個休閒美麗的世界裡繼續快樂進行他的潛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