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玩家留言說想了解更多關於春節的冷知識,今天的【遊點東西】想跟大家聊一聊洛克們手上舞動的這匹“龍”。
說起龍,許多人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印象就是神話傳說中上天入地、本領神通的神獸。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古代時期皇權的代表,龍的知名度不可謂不高,但身上總籠罩著一股子神秘色彩。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探究下,龍身上的那些“未解之謎”吧。
未解之謎一:龍長什麼樣?
因為是隻存在於傳說的生物,龍的形象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畢竟一百個人眼裡有一百種想象出來的龍。
《說文解字》裡說龍的樣子像披著鱗片的蟲子,《論衡》裡則認為它更像馬首和蛇身的結合體,而東漢學者王府認為它是九種動物特徵集於一身: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駝頭、蜃腹、虎掌、鷹爪、魚鱗和蛇身,這種說法與現在我們印象中的龍是最為相像的。
但其實龍隨著種類不同,外表會發生改變,與之對應的能力也不同。比如,與白虎、玄武、朱雀並稱為“天之四靈”的青龍,全身呈青黃色,代表著春天的新生。蛟則是渾身蓋滿鱗片的龍,它可以引發洪水。
青龍
蛟龍
隨著時代的發展,龍的形象也是日漸迭代的。拿大家很熟悉的龍爪來說,就經歷了無爪到有爪,三爪發展到五爪的漫長過程。
距今6500多年的紅山文化玉龍,全身光滑,沒有任何爪子,跟蛇的外貌比較像。
到了漢朝時期,龍慢慢演化成了三爪的模樣。
發展到元朝以後,五爪兩角金龍成為皇家的專屬,大臣和藩屬國王可以使用四爪龍的圖案,而民間只能用三爪龍。
未解之謎二:龍的原型是什麼?
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神話形象,龍連外表都沒有統一的規範,即使我們可以推斷它並非真實地存在,但也無法斷定其準確來源。
有幾個傳播得比較廣的說法供我們參考。
第一種說法是星象說,古人用觀星來掌握四季運作的規律,指導耕作和養殖等生產勞動。傳聞古人觀星時,會將群星分為若干團,類似我們今天“星座”的概念。考古學家根據當時的星圖比對,推測龍有可能來源於天上的蒼龍星象。
第二種說法是動物說,許多神話的原型來源於現實生活,學者們懷疑龍是否也是如此。有部分學者提出龍的現實原型是鱷魚。因為古時候氣候溫暖,鱷魚在黃河流域的覆蓋較廣,同時它也符合古人描述的龍:卵生的兩棲類動物、需要冬眠、爪子上有5個手指、喜歡在水中。唯一不符合的就是它不會飛,但如果結合人類的想象力,這一特性也並非不可能成真。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龍更像蛇,當然還有人推測是豬、馬、河馬、海馬、恐龍等等,眾說紛紜。
另外的學派則認為龍之所以會成為人類崇拜的神獸,是因為它是大自然的化身,從而延伸出自然現象說。臺灣科學家趙豐提出龍的原型是龍捲風。首先,龍可長可短。可暗可亮、可細可巨、出現於春季到秋季等特點都可以與龍捲風一一對應,更重要的是甲骨文的“龍”字與龍捲風的外表別無二致。
除了龍捲風之外,也有龍是來自雲、彩虹、閃電等說法。
未解之謎三:中國龍和歐美龍一樣嗎?
我們剛才討論的都是中國的龍,然而在很多遊戲和影視中,我們都能看到歐美作品中截然不同的龍(Dragon)。明明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為什麼共享了同個名稱?
歐美的龍(Dragon)一次來源於自古希臘語中“drakōn”(δράκων),起初指巨大的毒蛇、巨蟒,常居住在沼澤或水中,其實跟中國龍有幾分相像。但後來受到基督教的影響,Dragon逐漸演化成惡魔撒旦的化身,出現了類似蜥蜴的軀幹和翅膀,變成私藏寶藏的邪惡代表。
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
實際上追溯起來,中國龍的對外輸出比起歐美龍在國內的輸入要早得多。早在1299年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到中國宮殿裡的龍柱、壁畫,甚至對話中說到的“龍年”就是以Dragon來指代的。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因為當時歐美龍的形象尚未如《聖經》宣傳的那般完全”黑化“,同時Dragon和龍的屬性又確實相似:臨近水源、能夠操縱水火雷電等自然現象、長得像一條大蛇等等,西方用自己文化中已存在的Dragon來指代中國龍確實很合理。
忽必烈賜白蘭王盔甲
後續明清時期,更多西方傳教士來華,也一致沿用了這個翻譯。而中國人開始把Dragon叫做龍,則大概率起源於第一本漢英詞典的誕生。1815年,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主編的第一本漢英詞典在澳門出版,詞典里正式將龍和Dragon劃上了等號,這個說法也便沿用至今。
當然,隨著不同文化的的交匯和融合,當今天再提起“龍”時,中國龍和歐美龍也不再那麼涇渭分明,我們可能會同時想起騰雲駕霧的神獸青龍和誕生於灰燼之中的卓耿。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由其寓意衍生出的神秘感和魅力,相信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繼續延伸。今天我們探究的這些未解之謎,雖然短時間內並不會得到準確的解答,但也許會給玩家們帶去一些有意思的啟發。好了,今天的【遊點東西】就聊到這裡,大家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冷知識,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魔方收集好資料就來開課,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