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降臨,火回到一萬年前的火 來自秘密傳遞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燒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恆回到永恆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開始前的一些說明
同我的第一篇文章一樣,這篇文章也主要是從哲學的視角來對傳火這個概念進行分析。與第一篇文章不同的是:對傳火進行的分析要複雜地多,因為可以說傳火涉及到了宮崎英高設計遊戲內核時的核心。無論是血緣、法環還是魂系列,我們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傳火的影子。所以我需要藉助許多哲學家的思想,甚至需要幾位詩人的幫助。這也會導致文章會很艱澀。對於我來說寫這篇文章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將儘可能地引導讀者穿過這些概念的迷宮。
火焰、光線與閃電
世界是這樣的。 總是這樣的。 火是相同的。 不管這次是為誰 吐出大火 不管燒燬的是誰 火總是相同的。 火總是它自己。
在開始對傳火這個概念進行整體的分析之前,讓我們為之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就像是在學會跑步之前我們要先學會走路一樣,在學習傳火之前我們也要先了解火的概念。關於黑暗靈魂整個世界觀的起點已經有許多人說過了,就像是《舊約》創世紀第一章寫的那樣: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神看這光是好的,就把光暗給分開了。
在黑暗靈魂的世界觀中,光被替換成了火。這種本原的替換難道僅僅是為了劇情服務而進行的一次借鑑或模仿嗎?乍看起來似乎如此,但是在我看來黑暗靈魂1在開場詞就已經道出了在這種本原當中真正重要的東西。讓我們看看黑暗靈魂一的開場cg是怎麼描述整個世界的起源的。
In the age of ancients, The world was unformed,shrouded by fog.A la nd of grey crags,arch trees, and everlastingn dragons.But then there was fire. And with Fire came disparity. Heat and cold, life and death, a nd of course... light and dark. 在遠古時代,世界還未分化,籠罩在大霧之中。四處都是灰色的巖 石,高聳的大樹以及不朽的古龍。但是有一天火焰出現了。伴隨著火 焰出現了差異。熱與冷,生與死,當然還有...光與暗。
在兩種類似的描述中,我們得到了這樣一種結構:世界本沒有差異(萬物本沒有分化)→出現了火焰/光線→隨著光亮一同,差異現身。表達同樣意思的說法還出現在赫拉克利特的殘篇30、殘篇64中:
Κóσμον τóνδε,τòναυτòν àπáντων,ουτε τιξ θεων ουτε àνθρωπων ε ποíησεν,àλλ ην àεì καì εστιν καì εσται πυρ àεíζωον,àπτóμενονμετρ α καì àποσβεννυμενον μετρα。 這個世界秩序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遠的活火,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燒,在一定的尺度上熄滅。
τà δε πáντα οìακíζει Κεραυνóζ 閃電支配著一切
於是,我們得到了三個閃爍著的本原:活火、光、閃電。是什麼東西使得這三個本原帶來事物之間的差異?在回答問題之前讓我們先梳理一下這整起事件的細節,我們要注意:事物並不是隨著光線出現而被創造,事物在光出現之前就已經在那裡,不過是以一種未分化的形態。光明並不創造,但它的出現攜帶著差異與分化,也就是事物從晦暗封閉的狀態進入到了光線照亮的澄明(Lichtung)狀態當中了。於是我們便注意到事物的晦暗封閉的未分化狀態同樣成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在假定事物是封閉的狀態從而進行這些分析嗎?事物在光線出現前怎麼就是這樣一種封閉的狀態呢?讓我們先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切發展都以內斂為前提......一切存在都是一種收縮,而那個收縮的基 本力量乃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原處力量和根源力量。 “晦暗”和“封閉”是原初時間的特性。一切生命都是首先在暗夜之內形 成並塑造自身。因此古人把這個暗夜稱之為萬物的孕母,甚至把它稱 之為僅次於混沌的最古老的本質。(參考希臘神話中黑夜女神倪克斯 和萬物的創造者卡俄斯—Chaos的關係) 最古老的時代的學說都一致認為,那個先行於當前狀態的狀態是一個 無限封閉的狀態,是一個不可探究的、寂靜的、遮蔽著的狀態。
現在,我們站在了火焰出現前的位置上。我們看到的是萬物塑造成形的暗夜與寂靜,也就是:事物的未分化狀態。萬物以無限封閉的模樣存在於此,在光明出現之前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遮蔽了自身的黑夜。而什麼東西撕碎了黑夜從而帶來了差異呢?讓我們來著手回答上面的第一個問題:
在光亮中,也就是說,在閃電撕開(黑夜而出現)的澄明(Lichtung)中,τà πáντα(萬物)閃爍著光芒,從而進入到顯現之中。
黑夜寂靜且封閉,但是閃電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持續的狀態。閃電以瞬間照亮的方式讓萬物進入到了光線的澄明之中,物與物之間突然得以看見對方,看見對方與另一方的不同狀態。這種看見就是差異。如同在希臘神話中掌握閃電的神明宙斯作為十二主神之首一樣,在黑暗靈魂的世界觀中同樣是掌握了陽光槍的葛溫站在了開創火之時代的元首的位置上。雖然葛溫在cg中被稱作是太陽之王,但是他的能力確確實實表現為閃電,並且陽光槍也是作為一種閃電系禱告能力。如果這樣的說法有些差強人意,我們可以再補充太陽和閃電之間的關係:
閃電、火、太陽、戰爭、邏各斯與智慧都是通往同一個根據的不同的思想視線。一切物的根據都是在πνρóξτροπαí(火的轉變)中被思考的。

現在,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為什麼總是發光的東西站在本原的位置上。無論是火焰,光明還是閃電都帶來光線照亮的澄明,而這種澄明也正是萬物得以分化出差異的關鍵。如此多的說明僅僅只解釋了為什麼本原是火焰,但還沒有說明之後如何,也就是:火焰出現並帶來了差異(開啟了火之時代),但之後呢?火焰以怎樣的狀態持續?
讓我們把視線集中在赫拉克利特的殘篇30上:
Κóσμον τóνδε,τòναυτòν àπáντων,ουτε τιξ θεων ουτε àνθρωπων ε ποíησεν,àλλ ην àεì καì εστιν καì εσται πυρ àεíζωον,àπτóμενονμετρ α καì àποσβεννυμενον μετρα。 這個世界秩序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遠的活火,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燒,在一定的尺度上熄滅。
在一定的尺度上火焰燃燒,在一定的尺度上火焰熄滅。讓我們先分析一下火焰熄滅時的情況:很多人說魂3的黑暗時代還有魂1的類似結局是一種跳出傳火循環的結局,但在我看來情況恰恰相反,黑暗時代仍是傳火的過程之一。更準確地說:熄滅火焰也是火焰跳動的方式之一。火焰熄滅並不意味著火焰消失,就像火焰的第一次出現一樣,火焰在黑暗時代仍有可能再次出現。我們對這個結局只能說,火焰熄滅了,暫時可以不用傳火了。正如海子的獻詩一樣:
黑夜降臨,火回到一萬年前的火 來自秘密傳遞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燒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恆回到永恆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黑暗時代的結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歷史的回溯,我們也許還得說:黑暗時代是不得不出現的一種結局,因為隨著傳火的不斷進行火焰的力量會越來越弱,火焰需要這樣一種熄滅再燃燒的方式來回歸自己的力量。於是我們這樣說:黑暗時代這個結局的本質應該是火回到火,黑夜回到黑夜,永恆回到永恆。火回到一萬年前尚未燃起的火,萬物回到一萬年前尚未分化的封閉時期,黑夜與永恆同理。然後火焰再次燃燒,如此往復。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種變化的循環,讓我們閱讀一下海子對於火焰與四季循環的理解:
對於我來說,四季循環不僅是一種外界景色,土地景色和故鄉景色。更主要的是一種內心衝突、對話和和解。在我看來,四季就是火在土中生存、呼吸、血液循環、生殖化為灰燼和再生的節奏。
如同我們不能說冬天就是四季循環的結束一樣,我們也同樣不能說黑暗時代就是傳火的結束,倒不如說這種黑暗的寂靜是為下一次循環所做的必要的準備。四季與時代一同隨著火焰跳動的節奏而變動。我們一眼望去,看到的只是無盡循環的律動的節奏。
無論是傳火還是滅火都是火焰燃燒的節奏,也就是火焰循環的節奏。這也是為什麼火焰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遠的活火。但是這樣的循環難道不讓人悲傷嗎?傳火一刻不停息,已經上演過的歷史的悲劇就仍會再次上演。這秘密傳遞的火,他難道又是一次白白的燃燒嗎?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循環,我們能做的、應做的到底是什麼?
正午的永恆時刻——傳火與永恆輪迴
生存可以是求知者的一場實驗。 ——《快樂的科學》格言324
我們花費了很大的力氣解釋了火焰的概念,現在是時候開始著手處理傳火這一整個概念了。但是傳火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並不值得下什麼功夫,我們只需要知道火焰需要傳遞就可以了,我們應該把解釋的重心放在傳遞的循環上。這種循環在哲學上已經有過許多解釋,我就挑選對我而言最熟悉的哲學家——尼采的解釋來著手分析。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尼采有這樣一種理論:永恆輪迴。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尼采最初提出這個概念是在《快樂的科學》格言341——“最沉重的負荷”裡,尼采這樣寫道:
每一次痛苦 每一次快樂 每一次思考和嘆息 以及生活中一切渺小或偉大的事物都必然以相同的順序和繼承性,回到你身邊 即便是這隻蜘蛛,和這片月光間的樹木。 乃至這一刻,還有我 存在的永恆沙漏無限翻轉,而你與它同在,如一粒細沙
對於剛接觸這種思想的讀者來說,永恆輪迴無疑是非常艱難的。為了讓接下來的引用和分析更加順暢,我在這裡簡短地對相同者的永恆輪迴這個學說的表現作一次介紹。我們都知道物理學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指的是這樣一種事件: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而尼采的永恆輪迴簡單來說就是墨菲定律的升級版,不僅僅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會發生,而是這樣一種情況:現在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總是已經發生過了,無論接下來事情如何發展我們總是已經以一種相同的順序和形式經歷過這樣一種事件。我們將再次經歷這一我們經歷過的事件,而在這次經歷之後我們還要再一次再一次地以一模一樣的方式經歷這起事件,這就是尼采所說的“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尼采將這種相同者的永恆輪迴稱為“最沉重的負荷”。
在進一步推進之前,我們先要對尼采的永恆輪迴思想做一次澄清。尼采提出這種思想並不是說,世界的運行規律就是這樣,我們就是以永恆輪迴的方式生活的。而是更偏向於提出一種生存的假說。尼采希望我們以永恆輪迴的視角去觀察生存,從而通過這種與眾不同的視角去解決虛無主義等問題(當然也不能完全就說永恆輪迴是一種懸浮於現實生活之上的假說,如果繼續深入我們還可以發現現實生活與永恆輪迴之間的相似性與關聯)。關於永恆輪迴的思想讀者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尼采的原著,這裡就不多闡釋了。
說了這麼多,尼采的永恆輪迴與傳火的循環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引用海子的詩歌來帶入這一點:
關於火的陳述: 1.沒有形式又是一切的形式。 2.沒有居所又是一切的居所。 3.沒有屬性又是一切的屬性。 4.沒有內容又是一切的內容。 5.互相產生。 6.互相替代。 7.火總是同樣的火。 8.從好到好。 9.好上加好。 10.不好也好。 11. 對於火只能忍受。
這一段陳述的前六條就是我們第一標題下所討論的內容,也就是火焰作為本原的屬性。而第七條之後的內容就是關於火焰的燃燒和傳遞的內容了。我們很容易將視線集中在忍受這個詞上, 為什麼對於火焰我們只能忍受?我們從黑暗靈魂的世界觀出發就不難理解這一點了。在黑暗靈魂的世界裡火焰已經作為了點亮世界的動力,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而火焰的衰退和減弱又要求不死人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傳火。為了維持這火焰必然會出現無數的悲劇和傷亡,但是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火焰本身的燃燒也不是什麼美好的事情,哪怕傳火剛剛結束,世界也不會呈現出美好、令人嚮往的樣子。就像是魂3中的傳火結局一樣,我們擊敗薪王,歷經這一切悲劇與阻礙完成了傳火這一使命,但結果也只是坐在篝火面前沉寂而已。世界的悲劇依然上演,火焰的燃燒並不會改變什麼,它只能保證世界不陷入黑暗而已。於是,這樣一種獨屬於宮崎英高的永恆輪迴的景象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現在我們也許能理解,為什麼對於火只能忍受。因為對於生活在黑暗靈魂中的人物來說,他們並沒有第二種選擇,連那個看似跳出循環的黑暗時代結局都只是火焰的節奏之一的話,我們對於火還能是什麼態度呢?只能是忍受,火焰好也好,不好也好,我們都只能忍受。讓我們看看海子對於元素、火與秘密的忍受的解釋:
景色也是不夠的。好像一條河,你熱愛河流兩岸的豐收或荒蕪,你熱愛河流兩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歡像半神一樣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個大自然的兒子,甚至你或者是一個喜歡渡河的人,你熱愛兩岸的酒樓、馬車店、河流上空的飛鳥、渡口、麥地、鄉村等等,但這些都是景色。這些都是不夠的。你應該體會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樣,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誕生和死亡。必須從景色進入元素,在景色中熱愛元素的呼吸和言語,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僅要熱愛河流兩岸,還要熱愛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熱愛河水的生和死。有時熱愛他的養育,有時還要帶著愛意忍受洪水和破壞。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當作一個神殿和一種秩序來愛。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生歡樂。這就是荷爾德林的詩歌。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麼?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自我,要熱愛風景而不要僅僅熱愛自己的眼睛。這詩歌的全部意思是什麼?做一個熱愛“人類秘密”的詩人。這秘密既包括人獸之間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間的秘密。你必須答應熱愛時間的秘密。

現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模糊地具備了一種對於永恆輪迴與忍受的看法。上面的這些說法全然沒有涉及身為個體的主體如何生存的問題,我們只是說明了:對於永恆輪迴、對於這種最沉重的負荷我們只能忍受。那麼,尼采所描述的、海子所要說的僅僅是這樣一種讓人感到絕望的封閉的體系嗎?在永恆輪迴的世界中我們對自己的生存沒有任何權力嗎?
現在,我們開始正式回答關於永恆輪迴(黑暗靈魂)世界中的價值問題。讓我們注意上文中的這幾個句子:
有時還要帶著愛意忍受洪水和破壞。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生歡樂......做一個熱愛“人類秘密”的詩人。
忍受你的痛苦直到產生歡樂,這句話乍一看簡直就像一種SM,讓人難以理解。詩人的說法總是簡短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再引用尼采對於永恆輪迴的說法,我將這一段稱作永恆輪迴學說真正的精華:
力的世界不會忍受弱化,因為,否則它會在無限時間中變弱和走向毀滅。力的世界也不會忍受停滯,因為,否則它就會停滯,且生命的時鐘也會停滯。所以,力的世界絕不會進入平衡狀態,絕不會有一刻停滯,它的力和運動每時每刻都一樣大小。不管這個世界能達到何種狀態,它都必須達到那種狀態,而且不止一次,是無數次。這一瞬間就是這樣:曾有過一次和多次,並將同樣輪迴,一切力如現時一樣分佈精確,瞬間的情況同樣如此,瞬間誕生出瞬間,隨著瞬間又生出現時的孩子。人啊!你的整個生命像沙漏一樣一再地轉動,一再地流失——期間有個偉大的時分,直到所有條件——你就是在這些條件中、在世界循環中變成你自己——重新聚集。然後,你又發現每次痛苦、每次快樂、每個朋友、每個敵人、每個希望、每個謬誤、每根草莖、每縷陽光,即萬物的整體聯繫。這個輪迴永放光彩,你就是輪迴中的一粟。人類生存的每次輪迴都有這一時刻:一種最強有力的思想首先出現在一個人身上,然後出現在許多人身上,接著出現在所有人身上,這就是萬物永恆輪迴思想——對人類來說每次都是正午時刻。
我們仔細閱讀這一段就能發現,尼采關於永恆輪迴的態度和情緒以中間為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分別。這個中間界限的句子就是這一句:
期間有個偉大的時分,直到所有條件——
在這個句子之前,尼采所描述的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永恆輪迴的狀態,面對這種無法改變的、只能忍受的永恆輪迴的世界,我們感受的只是一種無力、無可奈何。尼采也像是在闡述公式一樣無奈地說明永恆輪迴的狀態,最後通過一句遺憾地嘆息結尾:
人啊!你的整個生命像沙漏一樣一再地轉動,一再地流失。
但是緊跟著的,在中間句後面,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狀態:
這個輪迴永放光彩,你就是輪迴中的一粟。
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在這裡、在尼采看來,永恆輪迴似乎變成了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我們之前所感受到的關於永恆輪迴的無可奈何為什麼變成了一種愉悅?這兩種態度的區分的關鍵句在於這裡:
你就是在這些條件中、在世界循環中變成你自己——重新聚集。然後,你又發現每次痛苦、每次快樂、每個朋友、每個敵人、每個希望、每個謬誤、每根草莖、每縷陽光,即萬物的整體聯繫。
我們在這裡感受到了截然不同地對待永恆輪迴地的態度。讓我們試著羅列這兩種情況。區分的重點在於每一個每次...。在只能忍受的永恆輪迴中,我們感受到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無價值、無意義。“既然事物的發展永遠且只能如此發展,那麼我做這些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的這些痛苦,我的這些行動,不都成了沒有意義的事情嗎?不管是傳火還是滅火,沒有什麼東西隨著我的努力而改變,那我做這些又有什麼意思?”而在愉悅的永恆輪迴中,事情並沒有不同,我們依然經歷同樣的事件,經歷同樣的努力。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對事物的認同,我們認為這些事情是有價值的。哪怕傳火並沒有改變任何事情,我們依然認為這一次傳火是值得的。這種值得讓我們感受到所有努力的意義。於是,通關路上的每次痛苦,每次阻礙,每次歡樂,每個朋友,每個敵人,哪怕是美術、地圖都構成了我們傳火的整體。這些看似是謬誤的東西以不可缺少的身份形成了我們的傳火路程。就拿魂類遊戲的二週目來說,我們不會覺得一路推平的地圖有什麼意思,我們總覺得差了點什麼。這裡的重點在於永恆輪迴有沒有價值,就像尼采本人說的一樣:
不要盼望那種遙遠又陌生的極樂、賜福和赦免,而是要這樣活著:活得我們還想再活一次,想永遠如此活著!——我們的使命每時每刻朝我們走近。
正如尼采本人的名言所說的一樣:Amor fati(愛命運)。命運沒有任何變動,命運就是命運。傳火依然繼續,世界的悲劇沒有改變,但是我們確確實實熱愛傳火這個過程,哪怕沒有任何事物變動,但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就像魯道斯一樣,通關後的我們在看別人開始傳火時難道不像魯道斯一樣嗎?我們經歷了這整個傳火的旅程,我們深知黑暗靈魂的世界像永恆輪迴一樣殘酷,但還是期盼著有更多的人們去體驗這一歷程,因為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了價值,感受到了溫暖。我們在通關後,結尾cg開始撥片時,感受到的難道不是純粹的不捨嗎?我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我們的使命,傳火的使命:
你感覺到,你也許不久將告別人生——這種感受的晚霞映照在你的幸福 中。請注意這個明證:這意味著你愛生命,你愛你自己,你愛的是迄今 為止所遇和造就你的生命——這意味著你追求生命的永恆。“不管什麼 方式,但生命不滅。” 但你也要明白呀!非永恆性一再唱起它的短歌。當聽到歌中第一段歌詞時,由於渴望永恆使人們幾乎死亡,想到這歌聲會永遠逝去。

傳火結束,你坐在篝火前。回想起這段艱辛的傳火旅程,你是否感到快樂?
在給朋友推薦魂類遊戲時,我們往往期待著朋友和我們一樣感受到困難,感受到阻礙,希望他們破防,希望他們吐槽。與其他遊戲不同,困難是魂類遊戲不可缺少的要素,並且這份困難是值得的。這種值得正是尼采提出永恆輪迴學說的目的,這種值得賦予了所有謬誤以價值。正是那些卡關的時刻、被boss打破防的時刻塑造了我們,我們這傳火的不死人。每一刻的痛苦,每一刻的歡樂都在永恆輪迴中有它的位置,並形成了整個整體。未來或許還會有很多萌新去再一次開啟這個傳火的永恆輪迴,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值得的。在傳火的路途上,我們確實是以忍受的方式進行。我們忍受關卡的困難,忍受糞怪,忍受挑戰boss的緊張,但在這一切都結束的瞬間,我們卻切實地感受到了不捨,感受到這一殘酷晚霞的美麗。我們在遊戲中就已經體會到了這一點:愛你的命運,愛你的生命。哪怕這命運使人絕望,除了愛它別無他法。
通過上文的這些描述人們或許很容易聯想到羅曼羅蘭的那個著名的句子。但我要說的不僅是這些。黑暗靈魂的遊戲不僅僅是一個整全的永恆輪迴世界觀,還是一次成功的生存實驗。
生存可以是求知者的一場實驗。
經歷過黑暗靈魂的傳火旅途,我們可以自信地說:生存就是求知者的一場實驗。這場實驗證實了:哪怕身處在殘酷的命運當中,我們依然可以熱愛生命,熱愛自己。有價值的東西通過遊戲確確實實地傳達給我們了,現在我們還能夠說:電子遊戲作為第九藝術是不夠格的嗎?相信我們都能夠給出堅定的回答。
參考著作
《海子詩全集》——海子
《討論班》——馬丁·海德格爾
《尼采遺稿選》——尼采
《快樂的科學》——尼采
《權力意志》——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