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遊戲王的卡牌是拿來打的,週四在看一篇公眾號推送寫當代小學生是怎麼玩奧特曼卡牌的文章後,我想起了我的小學時代,那時候大家玩著盜版的遊戲王卡牌玩得很快樂,卻不是用它來打牌,而是拿來拍翻當做戰利品的。公眾號裡我的留言被精選並收穫了一百多個點贊,讓我很想寫一篇文章回味一下當年的遊戲王時光。
微信推文留言
其實在最早的時候,我們這群小學生確實有真正的拿遊戲王卡牌來打牌的,但是面臨的問題是1.下課時間十分鐘太短打不完一把。2.不方便按遊戲王那樣計算血量。3.卡牌上的字太多,有些規則又很複雜,有時候對卡牌上的解釋會各自有各自的理解。這些種種原因導致了有人打牌,可是很少有完整打完一把的,就算打完一把,也沒有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畢竟現實生活中可沒法通過卡牌召喚怪獸,而且輸贏也沒有什麼獎勵。
天真懵懂的眼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看到有些小學生趴在地上,兩個人圍著一小疊遊戲王卡牌,在那邊做拍手的動作,湊近了才知道,他們的規則是,兩人出相同的卡牌數,放在地上,剪刀石頭布決定先後順序,然後按順序用手拍,利用拍手產生的空氣把地上的卡片拍翻,拍翻的卡牌就歸那個人所有了,直到全部卡牌被拍翻為止。
跟彈彈珠一樣都是趴在地上(媽見打!!)
一時間,這樣的玩法一下子風靡了起來,因為規則十分簡單:讓地上的卡牌翻過來,翻過來的就被拍翻的人賺走。優點還有幾方面1.耗時極短,兩人數完各自出的牌就可以開始。2.規則直白簡單,沒看過遊戲王動畫片的人也可以一起玩。3.公平且能帶來極大的反饋感,兩人出的籌碼(卡牌數)一樣,技術好的話可以贏下對手的所有牌,這裡的技術包括拍翻卡片的技術、剪刀石頭布決定先後順序的技術。在幾分鐘內就能獲得類似於憑本事賺錢的快感。
自從這個玩法流行起來以後,每當下課,男生們總是衝到教室後面空地或者樓梯間裡,帶上自己的卡牌大幹一場,校園裡充滿了剪刀石頭布的吆喝和此起彼伏拍手的聲音。有的人贏到卡牌多得塞滿了抽屜的空位,有的人拍得手掌通紅,有的人借錢準備去校長老婆開的小賣部裡再買幾盒卡牌再創輝煌...
“****”
隨著大家手裡的牌越來越多,拍翻卡牌的技術也不斷進化,從最早的一局總卡牌數10張以內,慢慢演變為了幾十張卡牌,小學生們的手也越來越紅。這時候,一種名叫 *蟆功 的拍翻手法出現了,它通過將兩手交疊在一起,中間留出空間,手前面留出一個小縫,拍地的瞬間,可以打出更多的空氣,一局的卡牌總數也達到了恐怖的上百張,我記得當時最厲害的人保持的記錄是一次拍翻120多張牌,我的最高記錄只能堪堪達到80張...80張其實也不少,但代價是到現在我的右手大拇指可以看出指甲蓋左邊明顯露出來得挺多的——當年為了贏牌天天苦練的結果。
“*蟆功”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資本主義,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差距,在這個拍翻卡牌的遊戲中也是如此。有些小學生比較有錢,家長給的零花錢就可以讓他直接買很多卡牌了,但有些小學生家裡管得嚴沒那麼多零花錢,就只能眼饞。不過,這怎麼難得倒聰明的小學生呢?有錢的小學生會借出幾十張卡牌給其他輸完了卡牌的小學生,或者是那些沒零花錢買卡牌但又想一起玩的人。有借當然要有還,不過還的時候肯定就要加上一點“利息”了,比如借了20張給你還我25張,借的越多,要還的利息自然也會越多。這就給了一些有錢買卡但是拍翻技術菜雞的小學生參與的樂趣,也給了那些輸光了卡牌想東山再起又或者是沒有“資本”加入的小學生參與的樂趣。小學生裡肯定也有互相玩得好的一夥人,於是他們就會組成一個集團,共享卡牌,既吸納拍翻技術好的,也吸納零花錢多的可以供卡的,也會以集團的形式向別的小學生放“卡牌貸”,共同獲利。現在想想,當年沉醉於這種拍翻卡牌的遊戲可能就是因為這種類似於商場的氛圍讓我欲罷不能。
不過,小學生再聰明,終究是要被大人壓一頭。有一天上課前,我在觀摩桌下抽屜裡我剛剛斥巨資從小賣部採購來準備大幹一場的六盒卡牌時,班主任進來把我的“財產”全部沒收了,說耽誤我學習,讓我週末放學再去找他拿,然而到了週末去找他時,他輕描淡寫說了一句找不到了,在我翻遍他抽屜確認是真的找不到了後,我的心也隨著那一大疊卡牌死去了。
小學唯一真神——班主任
從此我退出了卡牌場,再然後拍卡牌的遊戲也因為各班老師的嚴抓死打而漸漸銷聲匿跡,校長老婆開的小賣部繼續靜靜地賺著小學生們的零花錢,畢竟卡牌的收入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但是在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小學生總會找到玩樂放鬆的方式,這個不能玩我玩別的還不是能玩,是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