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萬惡不赦,舔舐著惡魔的大腿,為魔鬼們獻上自己的良知與靈魂,將邪魔的那些可惡的想法與意志施加在青年的身上,讓他們成沉迷於幻想之中,被潛移默化去信奉那些至惡之物!
雖然這話有沒有被說出嘴我是不知道,但可以相信的是,至少在阿米的“反D&D”人士的心中,肯定會有這麼一種想法,一種對於《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後縮寫成D&D)這款看似平平無奇的桌遊的刻板印象。
《龍與地下城》
雖然現在這種想法可能已經退成了一種“一瞬間而過”的念頭,但在曾經的一段時間裡,這種念頭被不斷擴大,不僅原教旨主義者在提及,連一些普通的家長也有所擔憂,害怕孩子因D&D而墮入邪道之中,並形成了“D&D恐慌”潮流。
在那段時間裡,為了反D&D,有人舉著牌子抗議,有人登報發表社論,也有人在電視上發表評價。
自然的,有的人就想著趁著這股潮流,在影視上整點事情。
於是,反D&D的影視作品就這樣出來了。
在本篇內容裡,也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下當年在“D&D恐慌”時期中,那些反D&D的影視作品。
不說背景,這話都沒法說
作為一個全球著名ip,D&D如今已經完全融入美國文化之中,併成為了歐美“nerd”的刻板印象之一。畢竟凡是提到“nerd”,那就必然是一副“戴著又大又厚重的眼鏡,性格和身軀都懦弱,社交能力負數,身穿老土到不行的毛絨棉衣,日常生活除了遊戲就是漫畫動畫,毫不運動,並且還喜歡課餘時間和一群朋友聚在地下室玩著那些‘幻想遊戲”的形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客觀來說,玩D&D的人肯定是各種各樣的,但這種印象的根深蒂固,也使得各類影視作品中常以“nerd”的形象帶出D&D,甚至有個固定的梗:要想帶出一群“nerd”?讓他們以“玩D&D”形式出場就行。
(Freaks & Geeks-怪胎與書呆 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即便是如此般的人畜無害,但自D&D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了美國(歐洲也可能有)原教旨主義者的批鬥和反對。
畢竟作為一款奇幻作品,D&D的故事背景從世界上各種神話和傳說中汲取靈感,諸如龍、鬼怪、地精等比比皆是,故事更是跌宕起伏,讓玩家能盡情在這片奇幻世界中盡情盪漾。
(D&D 5E城主規則書中插畫)
但是,為了有一個代表著“惡”的存在,D&D也將宗教故事中的形象,如惡魔和魔鬼納入其中,並作為負面形象參與到故事中,從而進一步豐富整個世界的內涵。
你要說這對於無神論或者偏世俗的人看來,或許會很淡的說句“也罷”,但D&D誕生地方可不是什麼非洲,也不是亞洲,而是在原教旨主義者並不少且很會搞事的美國。
人家一看到你這樣,就坐不住了。
畢竟原本你在人家眼中搞點什麼“龍和地精幻想”已經夠不正經了,現在還把人家信仰中的大敵納入進去,那怎麼能行呢?
接著再看,哦豁除了這個之外還有黑魔法、巫術、謀殺等等東西,這下可就更要命了,直接當場大罵了。
當然如果事情只是這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或許還能一笑而之,但好死不死的,在官方龍雜誌(Dragon magazine)的第28期裡,撒旦和一些惡魔就在《地獄政治》一文中被提出來,還給人整了點數值和設定:
(地獄政治的封面)
(撒旦的具體設定)
為啥會提到撒旦呢?因為第一版的惡魔裡,有他的手下別西僕:
(第一版規則書中別西僕的設定和背景介紹)
(注:如今上面這些設定早已摒棄)
更離譜的是,開頭作者就提了句:“雖然咱這個不算是D&D或者羅馬教義啥的,但應該兼容AD&D哦!”
(文章開篇)
這下,普通的群眾們都得表示:“man,seriously?”
雖然《地獄政治》一文就想法來說可能只是整點樂子,並沒有真的把撒旦一票人放進D&D世界觀中,但作為一個官方雜誌就這樣把惡魔一大票東西放進來,還煞有其事進行討論,很難不讓人聯想翩翩。
所以,這也難怪D&D在早期時被原教旨主義者狂批。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那時候的阿米可不是現在的阿米,也不是二戰時的阿米,那可是“撒旦恐慌”瀰漫在各處的70~80年代的阿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於當時流行文化轉變(重金屬、恐怖遊戲、恐怖電影的興起)、新聞媒體轉向(專注報道各類惡性以及獵奇事件以大幅度提升收視率)、惡性事件頻發(如“曼森家族”殺人案和“瓊斯鎮慘案”)、以及“末日情節”(如“97末日論”)等影響,作為一個有著濃厚宗教氛圍的國家,在阿米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一股“害怕撒旦就在身邊”的恐慌便四處蔓延。
(在當時,《驅魔人》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眾,並讓大眾陷入了懷疑與恐慌中)
其中最為行動力爆表的,自然是各種原教旨主義者,尤其是在那段文化變遷迅速的時代裡。這也使得一旦某個公司作品涉及到“惡魔”或者“黑魔法”時,總會突然冒出一票人跑到公司門口進行抗議,甚至打官司。
(即便現代,仍然有這類抗議者存在,圖為2009年原教旨主義者在E3會場外抗議EA的《但丁的地獄》,來源於網絡)
最終,隨著“James Dallas Egbert III事件”的發生,成為引燃這股恐慌情緒的導火索:
在1979年,一位名叫James Dallas Egbert III的年輕大學生失蹤,並留下了一封遺書,上面表達了自己“苦於學習壓力與吸毒問題”,受其父母所託的偵探William Dear進行了調查,希望找到他的下落。
(James Dallas Egbert III照片,圖片來自於網絡)
(偵探William Dear,圖片來源於網絡)
根據其家人和周圍朋友說法,這位大學生天賦充盈,並且熱愛科幻和奇幻小說,而且玩過D&D。
(當時搜尋該大學生的報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偵探在搜尋過程中並未找到這位大學生,但發現了他打算自殺時所使用的物品,結合後續偵探所收集到了信息,使偵探得到了一些錯誤的推斷。
隨後,偵探以所謂的“保密個人信息”為由(畢竟吸毒在當時確實不好聽),只透露了部分調查線索和信息,卻錯誤提到了“這個大學生喜歡玩D&D,並且可能試圖在現實中也模仿遊戲那樣遊玩”這種沒有證實的猜想,從而導致媒體紛紛轉載報道了這種頗具“獵奇感”的說法。
這一個報道,可就出大事了。
雖然後續的故事是:大學生當時自殺未遂,隨後去了朋友家中住著,後續經過溝通聯繫後,人也很快被找到了,並在採訪中說出了自己自殺的原因。
可話題已經拋出了,哪給你那麼容易解釋清楚?尤其是阿米那種整天一心熱衷於搞個大新聞吸引收視率的媒體,肯定根本不會在意你這個過氣熱點說了啥,甚至後續偵探出面澄清也沒用,畢竟此時媒體它們最想的,就是不斷擴大這個新聞:有人因為玩D&D遊戲試圖自殺了!
這時候,“D&D恐慌”已經在不經意間被植入進大家的心中。
(The Dungeon Master,由William Dear編寫的回憶錄,裡面他回顧了案件整體,尤其回顧了自己錯誤傳達信息部分。)
自然地,受這種故意擴大化且歪曲化的信息所影響,沒幾個人會繼續關注大學生活著的消息,而是關注“玩D&D為何會引起他自殺”:畢竟你活著就活著唄,跟我要討論這事有啥關係?咱們現在可是很怕你這玩意危害我們家孩子哦!
推波助瀾的是,在後續的生活中,大學生戒毒失敗,而生活和學習壓力也再次壓倒了他。同時因為吸毒問題他和父母關係變得十分差,也不在他背後支持他與毒品和壓力的抗爭,最終在1980年時,面對無盡的壓力,他選擇開槍自殺。
(大學生開槍自殺的報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情走到這一步,更加劇了大眾對於D&D的偏見。而且這套走下來,豈不應了某些人想法麼?
接著可以遇見到的,就是“D&D恐慌”的正式到來:各路人馬紛紛出動,D&D批評者和原教旨主義者合流,開足馬力到處宣傳這種遊戲的“危害”並攻擊它們,聲討如同山呼海嘯般襲來。
(1981年《daily trojan》上一份關於D&D爭議的報道,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隨著1982年Irving Lee “Bink” Pulling(歐文-李-"賓克"-普林)自殺,其母親普林(Patricia Pulling)發起並建立反D&D組織Bothered About Dungeons and Dragons(簡稱BADD,有翻譯為“龍與地下城的煩惱”),反D&D的人們也進入了有組織化以及有目標性的形式(例如發行帶有宣傳以及綱領的小冊子,出版反D&D書籍,並在報刊上發表反D&D文章等)。
(Patricia Pulling)
(宣傳小冊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宣傳小冊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The Devil's Web》,據傳書中普林通過大量斷章取義的形式作為她攻擊D&D的話術)
對於遊戲的攻擊也更為強烈,也得到了更多的人關注和加入這場運動中,畢竟倍受“恐怖渲染”的家長們都怕自己的孩子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當然,平心而論,當時社會輿論攻擊的目標很多,並且總體攻擊的是“角色扮演”這類遊戲,但D&D作為為出頭鳥,自然被攻擊得最狠最厲害,也最為集中。
同時,經歷喪子之痛的普林也只能從自己角度出發,將問題歸咎於D&D上,畢竟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這樣,作為後人的我們只能儘可能客觀角度闡述和了解這事。
隨著時間來到1985年,關於D&D的討論也日益增多,併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這也使得大眾媒體對於這個問題投入更多的關注,並展開深度探討。
(1985年《The Oklahoma Times》上刊登的一篇來自美聯社記者的文章,內容為普林控訴D&D應該為其兒子自殺而負責)
同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對該現象進行了專題報道,後在其著名新聞節目《60分鐘》裡,邀請了到D&D創作者加里·吉蓋克斯(Gary Gygax)以及普林作為嘉賓並就D&D爭議進行採訪,並探討了他們對於D&D的看法,以及對“D&D恐慌”的看法。
(Gary Gygax)
不過節目似乎是“帶著結果找目標”似的,因為內容較大程度傾向“指責D&D”方向,即便是主持人的問題也是有著傾向性,可以想象到的是節目一經播出,自然會讓大家對於D&D的看法更加負面。
禍不單行,在3年後的1988年,伴隨著利斯-馮-斯坦恩謀殺案(Murder of Lieth Von Stein)的發生,D&D再度陷入爭議之中。
該案件中的主角和James Dallas Egbert III一樣,同樣是受苦於毒品和生活問題的大學生,但和8年前的那位大學生不同,這位名為Christopher Wayne Pritchard的大學生並不是一走了之尋求短見,而是和兩個朋友一起看上了其父母的錢財,並策劃了這起謀害繼父和母親的案件。
最終結果也是讓人心痛:繼父因為襲擊而身亡,母親也受到了重傷,三位年輕人鋃鐺入獄,而主犯“玩過D&D”以及其他兩位從犯與主犯“同屬一個D&D小組”這些點立馬又被喜歡搞大新聞的媒體拿來說事,反D&D的組織也趁機抗議。
(案件中三位犯人,左邊為策劃該案件的主犯,也是那位謀害自己父母的犯人)
最終,這幾波衝擊也使得TSR官方重新審視了遊戲本身設定:在1989年第二版推出時,原先與“撒旦”那些現實世界宗教形象相關的內容都被移除出去,並以新的虛構形象進行代替,但仍然遭受到了一定的反對。
直至90年代時電子遊戲興起(尤其是在真人快打發售、傑克·湯普森訴電子遊戲案以及科倫拜大屠殺後),還有普林病逝,BADD名存實亡,批評者們轉移了視線,“D&D恐懼”才得以消停。
都愛看電視?那就來整點!
當然,背景說了那麼多,那就自然回到本篇的主題:反D&D影視。
作為一個戰後大媒體發展的年代,在70~80年代間,隨著電視普及以及電視媒體發展,公眾也日益願意將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從原先紙媒方式轉換為電視上,畢竟這份“每一分鐘每一秒都能看盡世界一切信息,如同全能全知般”的感覺,使你難以拒絕。
而此時,為了進一步拓展信徒群眾,以傑裡·福爾韋爾(Jerry Falwell,組織“道德多數派”領導者,該人與該組織在日後對於美國內外決策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影響直至今日巴以危機都能看到) 為代表的原教旨主義者也紛紛通過“電視傳教”的形式開展活動,以此吸引到更多信徒並獲得更大影響力,其中也不乏各類“危言聳聽”的話術和攻擊,從而導致公眾也更為恐慌。
正如背景部分提及到,在那個“撒旦恐慌”時代,出點什麼事情都會和“撒旦”或者“邪教”聯繫在一起,尤其是自“James Dallas Egbert III事件”後,媒體紛紛將焦點在D&D上,各路人馬肯定會紛紛出動,希望吃上這口“人血饅頭”,各類反D&D的影視作品便趁著熱度還在橫空出世,把James Dallas Egbert III的這個悲劇中的“人血”給吃得一乾二淨,並試圖從“D&D恐懼”風潮中渲染想法,並且試圖謀取更多的利益。
名稱:Mazes and Monsters
推出年份:1982
類型:電視電影
(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最著名,以“James Dallas Egbert III事件”這樁悲劇為原型的作品,《Mazes and Monsters》原先並不是一部電視電影,而是基於其同名小說改編而來。
小說由作者Rona Jaffe所著,內容就很直接把當時最為火熱的“James Dallas Egbert III事件”進行改編,改改名字換換背景,在再結合各種各樣道聽途說的“角色扮演遊戲都市傳說”(如出現幻覺或者頭腦發燙等),然後就寫出了這本小說。
雖然說是根據現實中的案件為基礎,但小說的劇情走向並未以現實事件為基礎,反而更多進行了更為戲劇化的改造:小說中描述了一位大學生因為受到了朋友影響,玩了一款叫做“Mazes and Monsters”遊戲,後續沉迷進去並且常常產生幻覺以及幻想,最後錯手殺人,人在結局裡也徹底封掉,無法脫離遊戲的幻想。
(小說封面)
隨後,趁著“James Dallas Egbert III事件”仍有餘熱,這部作品自然爆賣一段時間,而出版社也趁著作品火熱,趕緊讓電視臺將其真人化,並拍出了同名電視電影,畢竟你想,是個廠商肯定會覺得這種紅利不吃白不吃,吃了還沒虧。
“那是大眾普遍想法!我只是順應大家想法給這部火熱小說改編而已!”
(電視導視雜誌上的廣告,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果,這部小說就這樣上了大家的電視機上。
與此同時,一位在影視業嶄露頭角的明日之星也接到這部電影的主演,這位演員在多年之後以諸如《荒島餘生》、《綠裡奇蹟》、《拯救大兵瑞恩》以及代表作《阿甘正傳》和《幸福終點站》而聞名於世,他便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劇照,湯姆漢克斯在居中扮演了“發瘋的大學生”Robbie Wheeling一角,圖片來源於網絡)
(主演們與作者合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媒體照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原作和電視劇都對情節進行了戲劇化改造和重寫,但從細節和遊戲描述上仍然能看出其直指D&D,並且絲毫未曾提及過原型人物在生活中因毒品和學習壓力而導致的問題,從一開頭就將問題全部怪罪到遊戲上,將其描述成一款“玩了就會著魔”的遊戲。
電影中場景佈局也將“玩D&D”與大眾想象中“神秘的黑魔法儀式”進行結合,讓人潛意識認為“玩D&D就是在使用黑魔法”,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觀眾對於遊戲的擔憂。
當然,電影最重要的部分肯定是通過劇情和演繹,讓觀眾被潛移默化的認為“玩D&D會無法分清現實和虛幻”,最終陷入永久的妄想中(這也是電影中Robbie的結局)。
但比較逗的一點是,電影中其他幾個配角(也是主角去玩這所謂“邪惡遊戲”的玩伴)事實上與常人無異,甚至比一般常人更具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家境也十分好,妥妥一副人生贏家社會精英的樣子,電影接近結尾時也是他們協助警方找到並救回主角。
然而,電影卻仍從各種層面上將所有問題歸咎於D&D上,使得其他幾個配角從行為上與敘事上完全和電影主題完全矛盾,完全不能讓人深思。畢竟你想一想,“一群三好學生,怎麼會去玩這種讓人墮落的遊戲呢”?
但事實上,電影確實是那麼做了,結果自然就看起來十分滑稽。
(注:電影后面發行dvd時為了吸引顧客購買,使用了年長的湯姆漢克斯照片來進行宣傳,然而無論是這一年齡的湯姆漢克斯以及封面中出現的迷宮都未曾出現在電影中,只能說這群商人為了讓人買啥招都會出。)
(dvd版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名稱:Skullduggery
推出年份:1983
類型:電視電影
(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對而言,這部作品雖然推出年份稍微晚點,但核心與前面一部電影一樣是反D&D和反角色扮演遊戲,畢竟那可是時下最熱門最聚焦的話題,怎麼做都肯定沒錯會有人看。
如果看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這部電影會有著和《迷宮與怪物》一樣的情節和劇情發展。然而事實上是:人家還是整了點別的東西,但不是現實中存在的東西。
這部電影的導演或者編劇不知道是腦洞大開還是覺得自己這個得有點區別,於是發揮“主管能動性”並且“創造性”的將各種“黑魔法”和“邪惡巫師”、“傀儡控制”、“變化幻象”等元素放進去。
如果說《迷宮與怪物》還算“寫實”的話,那麼在這裡你就能看到就是一個純粹奇幻驚悚,為了嚇唬人而嚇唬人的電影。
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同樣是一個大學生主角,同樣是玩“角色扮演遊戲”(映射的是誰自然不必多說),然後同樣是殺了人。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那樣,導演或者編劇往裡塞了好些奇怪東西,並且還加入了宗教陰謀論進去,結果劇情變成這樣:
一個王室家族受到邪惡巫師蠱惑和陷害,致使作為其家族後代的大學生在成年後精神常年受到蠱惑和影響,一次偶然(也可以認為是被算計)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角色扮演遊戲”,接著沉迷其中並受到了邪惡巫師的蠱惑,其身上的詛咒也顯現出來,讓他一步步化成巫師的傀儡,使用著咒術和武器殺害各路無辜群眾,併成為連環殺人犯。最後,化為亡魂的大學生,在一次巫師主導的“遊戲”中擊殺巫師,使得自己脫離詛咒。
相對於《迷宮與怪物》有著最起碼的起承轉結,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是夾雜了大量莫名其妙的元素與情節,還有演員那彷彿“急著領下班盒飯”的隨意演出,這點從開頭一幕便已是如此。
本來似乎是一個嚴峻的逼宮情景,奈何國王就很隨意的死了,沒有任何反應也沒有呻吟,甚至連一點痛苦都沒,硬要解釋的話就是隻能說“巫師心善,見不得國王痛苦,於是使用了‘無痛狗帶’魔法讓國王無痛死去”。
而電影中對於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描述也極為之少,其規則不能說是稍微玩過,只能說完全腦補,上來就給人整了個180數值的智力,然後其他數值又看似稍微正常點,結果就是進一步暴露了編劇和導演本身只是想蹭流量卻完全忽視基本功的點。
而電影本身莫名其妙的劇情發展也加劇了其平庸和無聊問題。
比如說在電影接近1/4處,反派給主角下咒並讓主角開始殺人,整個過程就十分莫名其妙,雖然電影試圖暗示主角此時已經化為了傀儡,但為何殺人的動機就完全不明。
電影后面還整些什麼“cos成猩猩跟人醫院玩激情”和“護士姐姐邀你回家做點大人的事情”之類的奇奇怪怪b級片橋段,更是加劇了電影莫名其妙程度。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這部電視電影中十分頻發,就給人感覺導演和編劇只是一股腦想譁眾取寵從而博取眼球,試圖從“D&D恐慌”浪潮中獲得收視率,但完全沒想過橋段的合理性以及觀賞性,要知道這可是1983年,這時候星戰正傳三部曲的第三部-《絕地歸來》都已經上映了!
(imdb截圖)
這裡,我覺得引用ytb上一個老哥的發言比較合適:
“我100%確定,這電影的編劇肯定嗑了可*因”
名稱:Honor Thy Mother
推出年份:1992
類型:電視電影
(電影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名稱:Cruel Doubt
推出年份:1992
類型:迷你劇集
(迷你劇集的宣傳畫,圖片來自於網絡)
有些人可能會問,已經時隔近10年,為何又會出現反D&D的電影呢?這裡得回到前面介紹背景中的較為後面一處內容,即1988年的利斯-馮-斯坦恩謀殺案(Murder of Lieth Von Stein)的發生。
由於該起事件過於惡性,且兇手一行都為同一個“D&D小組”,使阿米再次興起了關於D&D探討。
3年後,即1991年,由Jerry Bledsoe所著,基於該案件改編的小說《Blood Games: A True Account of Family Murder 》出版。
(小說封面,圖片來自於網絡)
同年,另一本由 Joe McGinniss所著,據傳是記錄了該起案件經過和詳情的紀實書籍《Cruel Doubt》也發售了。
(《Cruel Doubt》的封面,圖片來於網絡)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為啥會有這電視電影和迷你劇集了吧?
沒錯,這波探討和關注其實基本上就是82年那一波的翻版,只是這一次因為是由惡性事件所引發,導致大家更為的關注罷了。
而作為《Blood Games: A True Account of Family Murder 》與《Cruel Doubt》的真人版,《Honor Thy Mother》和《Cruel Doubt》也在次年在電視熒幕上上映。
雖然本想兩部片子一起聊,但我這邊搜索了一段時間後未找到《Honor Thy Mother》的完整片段(唯一找到的是法文配音,但我沒學過法文,完全聽不懂),僅能從宣傳片以及部分片段、影評與資料瞭解大概情況。
電影總體聚焦在家庭衝突上,尤其是關於案件中的主角(即Christopher Wayne Pritchard)與繼父的衝突以及和親生母親(實際電影的主角)的關係上,關於母親是如何一步步懷疑兒子並發現兒子是真兇,但也最終因為親情的緣故無法憎恨兒子。
但作為背景板的D&D也並沒有就此缺席。據傳,在電影中出現過一段描述調查人員調查涉案一行人的“角色扮演俱樂部”的情節,裡面出現了一本“偽造”的手冊,並且調查人員查閱時還說了諸如“多次命中會獲得分數”這類與D&D毫無關係但是能引誘觀眾產生聯想的話。
(疑似片段)
(注:由於這一段描述的內容是我在“the escapist”這個網站中翻資料時看到,所以無法真正確認是否存在這一段。)
但總體而言由於事件的特殊性,關於D&D的描述也應該逃不開一定的妖魔化敘事。
而對於另一部迷你劇集《Cruel Doubt》則倒是可以說一說。
雖然名義上《Cruel Doubt》是基於同名的紀實書籍來進行改編,整體風格也是偏向現實驚悚的氛圍,但偶爾出現的主角“精神世界衝突”會給這片帶來一種“奇異搞笑”。
當然,咱們要注意的地方可不是在這裡,而是片子裡十分直球的去說“D&D就是禍害他們的兇手”這點。
在警方調查到“D&D小組”時,他們把小組中的一些書籍收繳並進行研究,其中一個警員拿著《Advanced Dungeons & Dragons Players Handbook》(AD&D玩家手冊)與向上級說這書是重要線索,且問題很大。
(片段截圖)
(實際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後該警員唸到:“玩家可以趁著城主睡覺時刺殺它,捅它的次數越多獲得的經驗越多”,但實際上這段話(包括前面該警員所說的)全部是劇組杜撰出來,目的就是通過虛假的內容強行把裡面的劇情進行串聯。
同時,鑑於該劇是基於一起真實的案件改編,也會有很高概率讓觀眾誤以為書中確實有如此一句話,從而強化了“D&D直接禍害青少年”以及“這起案件是由於D&D誤導這群年輕人所引發的”這個想法。
同時在這一段劇情裡,警員所展示的插畫和內容也是杜撰的(該手冊裡是沒有這圖,劇組杜撰這個插畫的目的是為了告訴觀眾,劇中主角看到插畫後以為是自己化身),背景更放了一份怪物之書,其目的很顯然是想通過這樣的佈置來讓觀眾相信前面那段話是出自手冊之中。
(片中截圖)
(實際封面)
不得不說,劇組為了眼球和流量什麼事都做出來了。
但總體而言,由於時代和背景不同,這兩部片的核心更多聚焦在幾位犯人是如何躲過搜查和偵辨,尤其是該案件案發11個月後才被抓到兇手,更使得人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到那麼長時間不被發現的,當然也包括了對於毒品和酗酒危害的注意。
不過對於D&D的不公正杜撰以及試圖通過製造虛假內容來讓觀眾將兩者進行聯想的這點,也足夠將這群製作組釘死在恥辱柱上了,畢竟“戲說可不是胡說”。
沒想到吧?還有彩蛋!
名稱:Dark Dungeons
推出年份:2014
類型:短片
(DVD封面)
在“D&D恐慌”的那些年中,反對者們除了刊登文章、出版書籍、電視批判外,還有的就是通過小冊子漫畫來進行宣傳。
畢竟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小孩或者年輕人,你是願意看著枯燥的書本,滿眼密密麻麻文字的報紙,熒幕上說著你些你根本聽不懂的話的神父,還是說願意拿著一本有著故事線並且畫工精細,讓你一看就懂的漫畫呢?
答案顯而易見。
(封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在1984年,由原教旨主義者jack chick所打造,極具宗教偏執與陰謀論的漫畫《Chick tract》系列便如此誕生了。
既然都這麼說了,那這漫畫的傾向一開始朝著哪裡就不言而喻了。
而作為這系列漫畫其中之一,《Dark Dungeons》的內容自然不可能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D&D:不僅將玩家行為描述為“極為暴躁激動”,更是會迷失自己,最終尋求短見,同時也會被邪教組織利用,更會接觸到黑魔法,並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Dark Dungeons》漫畫節選)
(《Dark Dungeons》漫畫節選)
(《Dark Dungeons》漫畫節選)
那麼怎麼才能拯救自己呢?這時候人家就給你拋出答案:顯而易見,信教才是救贖方式!
當然如果以現在來看,這漫畫十分可笑,但如果放在那個“D&D恐慌”年代中,這東西的市場可就大多了。
據傳,該小冊子曾在一些教會之中散發並被傳閱,並且發行量並不小,在翻閱資料時我也偶爾看到一些人提及其小時候看到這本小冊子的經歷。
但由於chick極端思想(反各類宗教和極端保守主義),使其在阿米宗教界中被認為是一種極端主義份子,從而不被待見。同時隨著時間流逝,大家也漸漸理性看待D&D,《Dark Dungeons》就更沒市場了。
最終,chick也停止了《Chick tract》以及一眾小冊子漫畫的印刷。
然而他們未曾忘記自己的理念,你現在前往他們的網站上仍能看到這些漫畫,其中就包括《Dark Dungeons》,還能給錢去印出來。
(網址:https://www.chick.com/products/tract?stk=0046)
如果說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那這部《Dark Dungeons》短片是否也是反D&D的呢?答案只能是一句:yes&no
因為,這是一部整蠱片。
原因很簡單,由於《Dark Dungeons》中所描述的內容現在看來完全是滑稽和諷刺的,也使得它成為了一個笑話,於是就有人這麼想:“反正這個漫畫這麼傻x,不如改編成電影讓它看起來更傻?”
於是,這部玩意就出來了。
作為整蠱的一環,這片還去找jack chick要授權,而jack chick也還真給了授權,使得其整蠱程度更進一步。
(結尾處的名單)
電影從開頭就已經讓人繃不住,刻板印象的邪惡組織以及行為,陳腔濫調的描述,使得這片開局就已成為了一種“奇異搞笑”的藝術品。
隨後的內容中,導演也跟著原作來進行改編,甚至給人感覺過於還原更多了幾分樂子,演員的表演也是十分用力,配合上頗具諷刺意味的情節,這樂子懂的都懂。
最樂的是,這部電影開把克蘇魯給加入進來了,玩D&D玩出克蘇魯,不說是前所未見吧,那至少也得算個逼格大降,畢竟“發糖”都沒,直接玩D&D給讓你玩出來了,咱們這克總就是那麼容易被召喚出來的嘛?
總之,作為一部整蠱片來看,《Dark Dungeons》的樂子還是相當不少的。
寫個總結湊點字數
現在已經是2024年,距離那個“全民撒旦恐慌”的時代至少也有個40~50年的距離。
D&D活下來的,也成為了一個大型ip。
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在那個“恐慌時代”中,D&D的處境確實有點微妙。本身的內容問題以及當時整體社會輿論氛圍,都讓它處於一種類似“薛定諤”的狀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它會遭受什麼,可能會變好,也可能會因為圍攻而被迫放棄這個ip。
在回顧反D&D的影視過程中,我們總會發現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和個人總會因為各式利益而誇大問題,製造輿論,甚至給大眾帶去虛假消息,目的就為了讓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
而如今,這種利益的謀求也依然存在。
我們或許會因為某人的故事而落淚,也能理解他們的想法,但問題仍需客觀的看待,不能以片面激進的角度來進行思考,這不僅是對於逝者的不尊重,也是對於事實的不尊重。
如今“反D&D”浪潮看似早已離去,但正如我在開頭背景介紹結尾處所說的那樣,他們未曾真正的離去,只是改變了指責的對象罷了。
這股力量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沉寂了,但有朝一日又會捲土從來。
這才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
我們現在開心的玩著《博德之門3》,雖然也會時不時罵威世智不幹人事,但我們也要記住在上世紀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失去這個ip。
但願未來不會出現更多類似的“恐慌”吧。
參考資料:
Anti-Dungeons & Dragons Propaganda movie list
https://m.imdb.com/list/ls096625332
Southern Fried True Crime Podcast- Episode 182 Lieth Von Stein
https://www.southernfriedtruecrime.com/lieth-von-stein
14_james_bartlett_iv
https://www.alliedfamilies.com/uploads/1/3/1/8/13181256/14_james_bartlett_iv.pdf
CBS 60 Minutes on Dungeons & Dragons (198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MOdIC0awk&ab_channel=Retro_1980s
Skullduggery review (Remastered, 1080p) --Spoon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OiK2mGzAAk&t=1091s
Mazes & Monsters review --Spoon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jiphxfreM&ab_channel=NoahAntwiler
Skullduggery (198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5XvDbxx-s&t=2885s
Cruel Doubt (TV Mini-Series 199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GW3GRiqAA&ab_channel=TheTapeArchive
Mazes and Monsters film USA origin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5ClJ1Y1ik&ab_channel=KonradDanisiewicz
Dungeons & Dragons controversi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ngeons_&_Dragons_controversies
the escapist-Basic Gaming Advocacy FAQ
http://www.theescapist.com/basic_gaming_faq.htm
the escapist-The Gaming Advocacy Encyclopedia
http://www.theescapist.com/faq_encyclopedia.htm
Advanced Dungeons & Dragons Players Handbook
https://archive.org/details/advanced-dungeons-dragons-players-handbook/page/59/mode/2up
Dark Dungeons-jack chick
https://www.chick.com/products/tract?stk=0046
The D&D Moral Panic Movies were Utterly Ridiculous | Cynical Revie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Z-wiEimjQg&t=1512s&ab_channel=CynicalReviews
CBC: Is Dungeons & Dragons Dangerou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Bvltu32Fs&ab_channel=VideoGameJournalism(YTheAlien)
Téléfilm "Jeux de Sang" - 1992 - VF(Honor Thy Moth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32brmNgOo&ab_channel=POLO9999
Dark Dungeo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ADLv1803Vw&list=PLNYxu1LqkyT3Ihj7l2n2WSH0KlqOJaEio&index=1&ab_channel=ZombieOrpheusEnter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