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字:炸。
是的,今年最炸的暑期檔電影,終於要來了。
還有三天上映,預售票房已破3000萬,平臺想看人數破126萬。
總之,電影的熱度,堪比這炙熱的夏天。簡直,一點,就著。
火,有火的理由。
開心麻花終於甩出了王炸——沈騰+馬麗。
7年來第一部以主演身份合作的劇情長片。
再看類型,好傢伙,科幻喜劇,不得不說,開心麻花和騰叔這一步邁的有點大。
但結果呢,第一時間看完點映,內心只有一個字——爽。
兩個字:好笑。五個字:好笑又好苦。5000字就是:本文。
至於許多觀眾最關心的問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預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將是“含騰量”最高的開心麻花喜劇,並且,最多被打平,難以被超越。
因為這部喜劇,幾乎可以說,“含騰量”就是100%。100%怎麼超越?
從電影開場那句:“去了月球,我的社保還能續上嗎?”到結局男主獨孤月為地球豁出去了,沈騰無時無刻不在熒幕上晃悠,觀眾這幾年的熱望,沈騰是聽到了啊!
而且沈騰在這部電影裡,不僅最大限度展示了自己的喜劇魅力,更展現出過去幾年熒幕上少見的,富有深度的演技。
是的,深度,這種喜劇的深度,過去我在周星馳喜劇裡看到過,現在,我終於又看到了。
王晶說過,沈騰是周星馳之後,最好的喜劇演員。這部電影之後,這句話應該再無任何疑問。
一個“沈叔叔”獨行月球的故事,憑什麼這麼橫?過去國產電影一直磕不動的科幻喜劇,真能好看?“含騰量”100%這張王牌,導演張吃魚到底怎麼打的?沈騰和馬麗在片頭打了個照面以後,就直接了開啟了相隔38萬公里的“異球戀”,這對手戲怎麼演?
在我看來,《獨行月球》其實打出了“3張王牌”,一口氣解決了上面所有的問題。
是時候,全說明白了。
第一張牌:“含騰量”極高,沈騰的表演極其給力電影的含騰量多少?
用導演的話來說:大部分都是騰哥一個人的獨角戲。
馬麗進一步補充說明了沈騰獨角戲的拍攝過程:“(現場)就一個演員,沒有人說話,我就在想他這幾個月是怎麼過來的。”
咋地還莫名聽出了一種憂傷呢。
那沈騰為什麼在片中如此孤獨?因為他被地球落下了唄。
故事中,人類為抵禦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
結果隕石提前來襲,全員緊急撤離時,維修工獨孤月(沈騰 飾)因為正沉浸在給領隊馬藍星(馬麗 飾)的情書創作中不能自拔,戴上耳機完全沒聽到馬藍星的撤離通知。
然後他遠遠看到一飛船升空,300人的艦隊,兩百九十九人都撤了,他留在月球上了。
成了“月球上最後的人類”。
如果只是孤獨到這種程度,最多是喜劇版的《火星救援》。
但獨孤月可是比呆萌孤獨多了,因為隕石不僅撞了月球,還撞了地球。月盾計劃月盾計劃,盾牌沒擋住,地球被轟得只剩半個了。
接下來就像沈騰在預告片中說的: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我還活著。壞消息是,地球毀滅了我還活著。
雖然情況很嚴峻,但好在月盾基地撤得太著急,裝備食物都沒來得及撤走,夠獨孤月一個人撐到自然死的了。
於是獨孤月從此在月球上過起了破罐子破摔的生活。難怪片名叫獨行月球。
在獨孤月心目中,“整個地球都毀滅了,全人類都滅亡了。”
這換成別的演員,電影不是科幻文藝片就是科幻懸疑片,但這是沈騰。
於是電影上半段的時間裡,觀眾就看沈騰一個人在浩瀚的月球上,可勁兒造了。
沈騰大家知道的,屬於一出場還沒說臺詞,表情一出來,觀眾已經笑成了一片,一開口,觀眾笑躺下的那種。
這一回,諧音梗少不了。
上一秒,獨孤月自信爆棚地反問:“能把我難倒嗎?”
下一秒,果然,他從維修梯上“倒了”下去。
“動作梗”和欲抑先揚梗在影視劇中較為常見,開心麻花用得不算多,本片卻把這個梗玩得花樣迭出。
比如獨孤月撐著雪橇在月球上“飛起來”時,38萬公里外的“觀眾”不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歡呼,跟科幻大片大結局似的。
然後鏡頭一轉:就見獨孤月——duang,duang,duang。
也不知道摔得疼不疼。
喜劇對手戲必須要有。
不過片中獨孤月的對手不是人,而是一隻脾氣暴躁的金剛鼠,用片方的話說,就是獨孤月從此開啟了“吃飯睡覺被鼠揍”的月球“騰”痛生活。
剛子確實是又猛又萌,而且非常剛,預告片中沈騰化妝成母袋鼠,結果剛子二話沒說,直接一腳踢飛。
值得一提都是,電影裡的金剛鼠是根據真人動作捕捉和特效結合完成的,飾演金剛鼠的開心麻花演員郝瀚本人長這樣——
在電影裡沒露臉,卻用了1年的時間完成這個角色。沈騰在路演中也專門提到郝瀚,對演員的付出是非常尊重了。
能感受到,雖然故事框架不復雜,但在這基礎上,主創進行了精心的編排,用兩番三番甚至四番的笑點,把這個簡單的故事一步步推向了戲劇和喜劇高潮。
梗和梗之間還有劇情的設計。
比如自以為絕世孤獨的獨孤月,在月球上撬門進入馬藍星在月球基地的房間,又是猜密碼,又是搞爆破,進去以後把馬藍星的大照片往椅子上一放,還不時給女神敬個酒。
我說您這是敬女神還是搞祭拜呢?
問題是,他的所有這些行為,都被實時轉播到地球上馬藍星的監控屏幕上了,對啊,小行星的確撞地球了,但人類還存在啊。
為了鼓舞剩餘人類的鬥志,月盾計劃總部不僅將獨孤月樹立成了一個主動留在月球的英雄,馬藍星還決定把獨孤月的月球實況直播給所有地球人——“希望他能驅走我們內心的彷徨照亮未來的道路。”
結果大家知道的,“把獨孤月變成了一個諧星,我們有責任。”
除了這些之外,電影還有很多趣的彩蛋,比如cue到了”夏洛特煩惱”,cue到了吳京。
總之,這絕對是《夏洛特煩惱》之後最好笑的開心麻花喜劇。
但沈騰這一次絕對不是隻演了個諧星。
相反,沈騰的演技是相當細膩、有層次和深刻的,片中有一段獨孤月和地球剛剛聯繫上的片段,沈騰這一場又哭又笑的5分鐘表演,將那種絕處逢生的複雜情感表現地淋漓盡致,上映後絕對會驚豔到許多人。
好的喜劇,內核總是悲劇,這次沈騰的表演,完全觸碰到了。
迷茫太久的獨孤月對生死已沒有概念,但心意卻是清澈見底的。所以影片後來的淚點,比如獨孤月返回去救袋鼠和最後的選擇,也格外動人。
還是因為沈騰的表演,影片結局巨大的悲傷,在影片中被溫柔的方式巧妙化解了。
這種溫柔的方式,就是好笑。
一個真正厲害的喜劇演員,就是能在影片最悲傷的時刻,讓觀眾先笑出來。
第二張牌:沒想到,沈騰馬麗這對組合隔這老遠依然好使其實沈騰一個人,已經足以撐起一部票房大爆款,足夠吸引人。
但對導演張吃魚來說,這顯然不夠。
既然要打出開心麻花最好的牌,那沈騰馬麗這對組合就不能浪費。
不過相比《夏洛特煩惱》中的女追男,這次馬麗是加倍賺回來了。電影變成了孤獨月追馬藍星“千萬裡,我追尋著你”。
從影片一開始,與女神見面時的呼吸,就在反覆練習。
“馬藍星,距離第一次見面已經八年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跟你表達我的心意……”
獨孤月甚至設計了兩人愛的摩斯密碼——“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就用左手敲三下自己的頭盔我就懂了”。
注意這個伏筆,關鍵時刻能讓你哭暈。
馬麗這次的角色堪稱她在開心麻花喜劇中的顏值巔峰,又美又颯,還是全片魅力擔當。
能看出馬麗沒有刻意搞笑,而是用正劇的方式在演,像她自己所說,這是一個定海神針一樣的存在,但正因為馬藍星板著臉不苟言笑,恰恰能夠和遠在38萬公里之外的獨孤月形成獨特的喜劇效果。
當然除了好笑,獨孤月馬藍星這對CP,用馬麗老公的話說,也是非常好磕。
現實中一個是在地球上的指揮長,一個是留在月球上的維修工,但導演把兩人的相遇、拉扯與拯救表現得搞笑又溫情。
可是說,正是沈馬組合的默契與笑果撐起了這部電影,也讓影片更動人了。
這兩個人,就像地球和月球一樣,相互吸引,相互羈絆,最後每個人身上都綻放著光芒。
也是因為獨孤月對馬藍星的愛,一個小人物,最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的希望。
除了這對王牌組合外,許多開心麻花喜劇人發揮也是相當出彩。
比如常遠,臺詞和表情、動作的反差變換是他的拿手好戲。
這次他飾演的 “大冤種”同事,又給馬藍星送上了剛燒開的開水。
片中擔任沈騰和剛子月球直播解說員的黃才倫,則以一曲魔性的“月光下的鳳尾竹”的葫蘆絲曲讓他成為開心麻花喜劇中又一位自帶背景音樂出場的男人。
不過我相信影片播放後,討論度最高的配角,應該是黃子韜。
黃子韜確實是豁出去了,演了一個末世背景下的愛豆——黃子韜。
加上王成思扮演他的經紀人,喜劇效果更強悍了。這對組合我建議悍死。看片的時候我甚至產生了開心麻花為他們打造外傳的盼望。
有了這些神助攻,影片更是喜劇效果拉滿。
當然,最後最打動觀眾的,還是沈馬組合,我相信,影片結尾馬麗望著衝向宇宙的沈騰邊笑邊哭的段落,應該會成為國產科幻喜劇,一個經典段落了。
第三張牌:科幻喜劇,算是被張多魚玩明白了,沈騰的表演也昇華了影片能成功,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首映禮上,這個人說了一句話:《獨行月球》,讓他從31歲拍到了36歲。
導演,張吃魚。
2017年《羞羞的鐵拳》拿下22億票房後,他沉澱了三年重拾導筒,拍攝了第二部大銀幕作品《獨行月球》。
一上來,就是麻花首次嘗試的科幻喜劇題材,實際上,別說開心麻花,國產電影過去也玩不轉這個類型啊。
單獨來看,科幻本身就很難做,喜劇要把觀眾逗笑也越來越難了。現在還要把這兩個元素結合起來,理想的效果是1+1>2,但做不好就是1-1=0。
但張吃魚是個很妙的導演。
相比閆非和彭大魔的《夏洛》《西虹市首富》那種強設定+反諷現實的搞笑,張吃魚的風格更溫柔,也更浪漫。
但沒想到,這次的張吃魚,風格還這麼硬。
雖然影片類型是軟科幻,但特效製作不軟啊。
傳說的5—6億成本,光是拍攝時間就長達142天,全片90%以上的鏡頭都是特效。
為模擬真實月面,劇組100%實景搭建了一個月球基地。
宇航服、月球車、空間站、飛行器等道具和美術設計也都有材料學、機械學、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專家做支撐。
沈騰在6000平方米的攝影棚,200噸砂石模擬月面粉塵中,穿著40斤的宇航服,演了幾個月。
從影片來看,無論火箭發射、月球表面、太空艙等特效場面,還是金剛鼠等虛擬人物的呈現,都相當逼真。在開心麻花喜劇中,視聽語言水準絕對是目前最強的一部。
張吃魚的鏡頭,還不乏奇思妙想,比如開場用樂高積木手寫數學公式、手繪工程圖紙的樣式迅速交代影片背景,就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電影語言。
電影中也摻雜著許多對經典科幻電影的致敬,尤其是《2001太空漫遊》。
甚至可以說,單從科幻類型來說,這也是繼《流浪地球》之後最好的國產科幻大片。
所以,最後電影本質上就是一部兼具科幻、動作、愛情和喜劇幽默的娛樂片,上半段非常好笑,下半段又很燃,場面搞得很大,很過癮,讓觀眾的情緒被逐漸勾起。
到最後,你又忍不住為沈騰和馬麗的表演,留下眼淚。
這部科幻喜劇,當然是太及格了。
有人會問結尾是故意催淚嗎?但觀眾怕的從來不是喜頭悲尾,而是莫名其妙的喜頭悲尾。
但《獨行月球》結局既很重,又拍得很輕。
張吃魚終究是用喜劇的形式去沖淡了悲傷、治癒了疼痛,悲喜交集是很自然的。
影片最巧妙的地方在於,看似是獨孤月獨行月球,其實是剩下的地球人共同觀看了這場大型直播。而在這過程中,影片內涵不斷昇華,從一個人對抗孤獨、想要回家,到最後“馬藍星 帶我回家”出現時,獨孤月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了家園。
而觀眾,可能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是我覺得電影最溫柔的地方。
雖然講的是很科幻的故事,真正想傳達的卻是人如何珍惜生命的價值。
有網友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上海堡壘》給關上了;《獨行月球》把門給拆了。”
我認為這種說法,不誇張。
最後的話:比票房50億更珍貴的,是治癒最後,影片到底能不能突破50億?
我認為這並不存在懸念。
不是因為當下媒體的評估都十分樂觀,有的媒體甚至喊出了75億,而是因為市場確實太想要這麼一部電影。
首先是喜劇很稀缺,科幻大片也很稀缺,科幻喜劇的稀缺性,無疑是更大的。
實際上這幾年創造票房神話的,往往是過去市場難以想象的類型,比如《流浪地球》是科幻大片,《哪吒》是動畫大片,正是因為它巨大的稀缺性,一旦超出觀眾預期,票房之勢就難以阻擋,《獨行月球》顯然符合上述條件。
再就是,今年暑期檔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戰》顯然都賣到了超過預期,這背後其實是,觀眾期待在影院看到一部好電影,太久了。
最後,近期市場上《獨行月球》的確難尋敵手。
在最近的新片中,無論是好萊塢的《迷失之城》還是港片《七人樂隊》,顯然都不是《獨行月球》的對手。
所以《獨行月球》的目標,其實根本不是暑期檔爆款,而是春節檔後,中國電影市場一直缺乏一部真正的超級爆款。
是時候,滿足一次觀眾了。
但比起票房,我更期待的是,這部科幻喜劇,能治癒更多人。因為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其實許多人,都有過獨行月球的感受。
就像獨孤月最初在月球的時候,以為地球只剩自己一人,但到最後他發現,原來還有一個地球的人,隔著38萬公里和他相互取暖,這真是一種宇宙級的浪漫。
現實不需要每個人都捨生取義拯救地球,但每個人都可以像獨孤月一樣,擁有自己獨行月球的小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