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開始創造藝術,你還覺得自己無可取代嗎?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5 11:33:30 作者:杉果娘 Language

文:Along
果核文化,帶你看遍遊戲圈的那些事兒。
或許你還不瞭解 AI 作畫,但近來國內外博主分享的那些讓人 San 值狂掉作品,你一定不經意間刷到過。看看評論區我們會發現,儘管很多畫作過於抽象,對現在的人類來說還為時尚早,但 AI 對於色彩的運用以及作品立意的把控已經優秀到令人咋舌。
或許時至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經典科幻作品裡的擔憂已經無限逼近你我的生活。大家不妨想想這個問題,一位對繪畫一竅不通的小白,使用 AI 作畫只需幾秒鐘就可以完成一幅精美作品,那麼有多少人類畫師會因此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飯碗呢?
當然,今天的我們大可以質疑 AI 作畫的藝術性與美感,但別忘了時代與科技會持續成為它們的助力,人工智能將會以極快速度進化,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如今已經叱吒圍棋界的阿爾法狗……AI 作畫最終是否會替代人類?這個問題我沒法給出答案,但讀完今天的文章,我想你一定會有自己的見解。

AI作畫的種子在上世紀就已經萌芽

AI 作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1972 年藝術家 Harold Cohen 編寫了一套名為“AARON”的計算機程序,那時它就已經可以使用電腦符號生成圖像。
“AARON”在往後的 40 餘年裡持續更新,儘管它無法獨立學習新的風格或意象,所有新功能都必須由 Cohen 手動編碼添加,但隨著新內容和新資源的增多,後來它幾乎可以生產無限的不同圖像,甚至還能夠製作諸如版畫、壁畫等物理藝術品。不過由於技術不開源,當 Cohen 於 2016 年去世,“AARON”也停止了進化。
顯然“AARON”的出現啟發了很多公司,進入千禧年後大量新興 AI 作畫程序如雨後春筍般浮現,比如OpenAI 公司的“DALL-E”、谷歌 Brain 部門的“Imagen”和“Parti”、微軟的“NUWA-Infinity”等等。
這些程序的功能大同小異,它們可以生成圖畫、表情符號,甚至是照片級的真實圖像等等內容。不過現階段基於算法的程序,很多時候還無法理解語言的深意,比如無法辨識拿鐵咖啡和拿著鐵塊兩者有何區別,可以說各有各的侷限性。
不過哪怕 AI 作畫還遠遠談不上盡善盡美,但它的價值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人文價值方面,無論你是否瞭解繪畫知識,我想那些千奇百怪的畫面顯然都能給你帶來不同程度啟發。技術價值更是不言而喻,AI 作畫不僅能推動人類畫師技術進步,更是對 AI 算法和諸多科學技術領域有著積極意義。
經濟價值上雖然有所爭議,但自從巴黎的藝術組織 Obsible 將 AI 畫作《Edmond de Belamy》搬上佳士得拍賣會,並最終以 432500 美元的價格售出以來,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 AI 作畫潛在的收益。佳士得拍賣會的主管 Richard Lloyd 甚至評價道:“這幅作品雖然不是由一個人類畫家所創作的,但說實話,它和 250 年來佳士得所拍賣的其他畫作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時至今日AI作畫還是缺少“人味兒”

好,大概理解了 AI 作畫的歷史,讓我們將視線收束到當下,儘管各大公司的程序都在不斷進化,但現階段還鮮有作品能夠稱得上是藝術品。我個人將其歸結於缺少“人味兒”,色彩配比、構圖方式、作品立意或許都可以由人工智能的算法進行輸出,但唯獨人類主觀的經歷和情感難以複製。
支撐上述觀點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我們可以頻繁的在 AI 作畫中感受到恐怖谷效應。AI 作品中涉及到人類的部分極為抽象,甚至那些圖像只能算是類人生物。模糊的五官、異樣的身形以及反常的生理結構,仔細審視就會讓我們產生不安的感覺。
當然歷史上本就有一些抽象派作品讓人不適,甚至其中涉及人類的部分更加難以理解。但歷史上那些藝術家們將人類的軀幹或五官扭曲是有代指和意圖的,比如英國具象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亨麗埃塔·莫賴斯肖像的三個研究》,其畫面的扭曲程度更甚於 AI 作畫,但弗朗西斯用人像的扭曲程度代指時間、年齡和生活對所畫者身體的影響,由此讓作品顯得極具探討價值。
顯然 AI 在這方面缺失了作畫意圖,現今的科技水平還不足以支撐人工智能擁有自己的理念,它們只是在成百上千幅畫中進行“對抗性”算法。一方面生成隨機圖像,另一方面則通過輸入儲存的畫作,雙方互相糾正之後,算法在進行模仿和產出,最終生成圖像。可惜現在的 AI 不能感知畫家的作畫意圖,所以哪怕它能產出精美的藝術品,但無法擁有“人味兒”。
除人像之外,哪怕是 AI 擅長的風景畫領域也同樣如此。一幅畫作為什麼在誕生之初就具有藝術價值?因為創作者為此付出了感情、因為畫作中所反映的內容具有時代意義。歷史上不乏創作者因為一幅畫鋃鐺入獄,甚至慘遭殺害,所以那些知名畫作是具有情感價值的藝術品。
AI 作畫不需要面對那些限制和挑戰,現階段情感要素也就成了它的短板。當然,這裡並非是在說 AI 作畫無法呈現情感,無論是誰以是什麼形式產出什麼畫作,對其內容產生共情是人類的天性。不過當你告知作品出自 AI 之手,情緒波動便會陡然降低。或許這也算是我所謂的“人味兒”之一吧。

未來AI作畫有可能代替人類嗎?

聊到這裡,我想各位朋友對於 AI 作畫的發展、現狀、困境都已經具有一定了解。那麼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你覺得未來 AI 作畫會代替人類嗎?我的答案是:未來 AI 作畫會成為類似筆刷、畫布、顏料的工具,在某些領域全面替代人類,但不會是全部領域。
我相信哪怕到了未來,AI 作畫依然會缺少“人味兒”,沒有藝術品應該蘊含的人文底蘊與情感價值。但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繪畫並非是一件純粹的藝術行為,市場需要大量的商業畫作。
舉個例子,《電馭叛客2077》的城市構架與場景搭建為人津津樂道,但其背後代價是無數設計師和開發者辛勤加班。如果 AI 作畫可以幾秒鐘生成一套符合要求的原創設計,你是甲方會怎麼選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追求所謂的“人味兒”?還是選擇 AI 作畫節省資源投入別處?我想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吧。
就像 19 世紀初攝影被髮明出來的時候,由於工作都是由機器完成的,藝術家們否定它業界也普遍沒有很高的評價。但如今回看攝影不但進化為一項成熟的技術走入平常百姓家,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既定的藝術類型。所以,我認為 AI 作畫最終會成為一種工具,就像照相機與攝影一樣,它會讓很大一批商業畫師失業。
當然,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先不說 AI 作畫究竟還有多久才能作為成熟的工具運用到商業領域,更重要的是藝術一直是高度主觀的東西,很有可能即便技術成熟了,AI 作畫依然無法符合大眾審美。
但不管怎麼說,如果你是美術專業或者設計專業的學生,或許已經可以關注一下 AI 作畫了,畢竟這可是潛在的競爭對手。而我作為一名普通玩家,確實期望 AI 技術能夠早日成熟,這樣一直困擾遊戲開發的成本問題想必也會得到一定程度化解,從而誕生更多優秀的作品吧。我已經等不及體驗第一款完全由 AI 製作的遊戲了……
好啦,本週的【果核文化】到這裡就結束了。以上結論只是我的一家之言,難免有片面和不妥之處,歡迎各位指正和討論。那麼你對 AI 作畫持什麼態度呢?歡迎踴躍留言~各位有想看的話題也不妨發在評論區,大家一起交流。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