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應該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大爆發的一年,也是汽車開始數碼化的一年。
在2020年之前,汽車都還只是個單純的汽車,但是隨著智能化程度的快速迭代提升,現在的汽車不僅僅是汽車了,它已經成了數字化時代最大的承載物體了,它也快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了。
要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那必定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隱私和功能性的問題,最典型的隱私安全問題就是設備圖像採集和設備音頻採集的安全性問題。
筆記本電腦其實是最早遇到這類問題的,扎克伯格之前暴露出來的一張照片裡面就是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與麥克風都用膠布粘起來了,實現物理意義上的防隱私洩露防入侵。
但是汽車其實也開始逐漸有這樣的問題了。
2019年開始,凱迪拉克CT6上就開始搭載攝像頭對駕駛員進行面部監控,檢測到駕駛員疲勞的話,就直接閃燈警報。在當時油車產品裡面,凱迪拉克CT6的這個主動警報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與之而來的就是一個問題,用戶覺得你這個攝像頭只要我上車就盯著我,看到我累了就滴滴滴,這樣會不會洩露我的隱私呀。
除開凱迪拉克,沃爾沃在2019年開始也開始外掛車內攝像頭,這個攝像頭同樣是拿來監控眼球運動和駕駛員注意力的。
相同的問題其實也出現在特斯拉這樣的電車上,特斯拉的model3都是標配車內攝像頭,並且沒有任何關閉的可能性。
特斯拉這類電車的車內攝像頭都會聯動更多的功能,除開監測駕駛員的眼球運動之外,電車的車內攝像頭還能去識別不同的駕駛員面部信息,然後實時調節主駕駛位與後視鏡等之類的細節,這樣帶來的駕駛體驗會更好。
但是隨後引發的問題還是跟筆記本領域一樣,你這個攝像頭一直持續工作,用戶還沒有關閉的可能性,那我怎麼保證我的隱私問題?
有的企業的回答是:在進行技術開發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是和整個完整場景的融合,如果有用戶擔心所謂的隱私洩露,直接關閉就可以了,甚至是不激活。
而寶馬之類的企業回答是:寶馬汽車公司無人駕駛資深專家德里克·維塞爾曼 (Dirk Wisselmann) 曾表示,車企明白駕駛員監測技術會引發隱私問題,因此寶馬不會存儲駕駛員監控的信息。
當年ThinkPad其實給瞭解決方案,那就是加一個物理滑動蓋板,這樣的話,用戶就不必擔心攝像頭畫面洩露問題了。其實最開始特斯拉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並沒有實現,我也不知道是出於什麼考慮。
目前國內最早在車內攝像頭上使用蓋板設計的企業其實還是比亞迪。並且比亞迪是目前極少數的所有車型都標配車內攝像頭蓋板的品牌,無論是王朝系列還是騰勢系列,又或者是海豹這樣的海洋系列,不同的車型都有相同的攝像頭蓋板設計。
我是真心希望別的車企也早點跟上這個設計,這樣的話其實更容易打消部分人的顧慮。
其實車內攝像頭的優勢實在是太多了,比如如果有人坐在後排,攝像頭會識別並自動調整通風口;有乘客損壞車輛時它拍攝的畫面將是有力的證據;開啟自動駕駛時如果有司機昏倒的情況存在,可以直接通知到醫院……更不用說在自動駕駛方向,車內攝像頭存在的意義實際上是加強安全保障。如果沒有攝像頭監控司機行為,車廠們會非常擔心司機會誤用或濫用輔助駕駛系統,甚至L4的自動駕駛。
其實除開簡單的物理蓋板設計,深度聯網的車也應該關注權限管理,信息安全防禦等等。比如我手裡的漢其實在車機系統裡面針對於APP的權限做了非常多的限制,我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不同的權限管理策略。而更不為用戶感知到的是安全攻防,像R155(CSMS)、R156(SUMS)這類安全體系認證過後的系統才是最能保護隱私的系統。
攝像頭多種多樣的用途能夠提升用戶體驗,這是大趨勢之一。技術本身沒有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而是說能不能夠用更低的成本,達到更高的性能效果,甚至達到更好的使用體驗。
我們必須承認,為了迎接趨勢,需要放手一些東西,但並不意味著犧牲掉隱私。所以,對於隱私而言,給用戶自主選擇權只是解決方案的其中一部分,怎樣讓車企正確使用數據、加強對於數據隱私安全的保障,也是解決方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