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詞篇
虹章座
虹:借指彩旗。《楚辭·遠遊》:“建雄虹之採旄兮,五色雜而炫燿。”
章:借指旌旗。《國語·晉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
彩色的旌旗,這裡應該指的是雲堇背後的旗子,也就是京劇旦角兒身後的靠旗。

靠旗在京劇中是為了渲染武將的威風,顯示錶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時的動態美,以此來幫助塑造人物的一種專用舞蹈工具。

紅毹:京劇藝術研究家張伯駒有一本書籍《紅毹紀夢詩注》。書名的含義為紅毛毯上的夢,記下來結成詩集,並作註解。
為什麼要用“紅毹”二字呢?在宋代詩人毛滂 《調笑令·美人賦》詞序詩中有言:“上宮煙娥笑迎客,繡屏六曲紅氍毹。” 因此紅氍毹就成了唱戲舞臺的代名詞。

結合這兩個詞語的意思,那麼紅毹嬋娟的意義也很明顯了,指的就是唱戲舞臺上姿態美好的女子。

天賦篇
普通攻擊-拂雲出手
雲手:是戲劇中表演的一種程式動作。通過雙手、兩臂的協調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

京劇劇目中該動作設計到的角色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扈家莊》中的扈三娘等等。

結合角色具體動作,此即對應了京劇中的“亮相”。
“亮相”是一種戲曲上的表演動作。主要角色上場時、下場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動作完畢後的一個短促停頓。集中而突出地顯示出人物的精神狀態,採用一種雕塑的姿勢,這就稱其為“亮相”。還有在一段武打完畢,敵對雙方也都各自亮相,而戰敗一方的“亮相”被稱為“敗式”。

破:突破,劈開
嶂:高險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旌儀:賞封
這個技能的命名沒什麼可聊的,這裡就科普下京劇表演中的重要道具“旗”。


雲堇的本真可以理解為學習戲曲,成為梨園子弟的初心。

恆蹊:指尋常的道路,這裡可以理解為傳統,俗套的意思。
從事文學藝術的人喜歡講一句古訓叫做“不落恆蹊”,意思是說不按部就班、人云亦云,敢於另闢蹊徑而不甘於走眾人走過的彎路。
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在在《人生經驗談》裡有一段話,題曰“不由恆蹊“。
“古人有一句話曰:‘不由恆蹊’,意思是不走別人常走的路。這句話乍聽似乎很平常,細一研究,確極有意義;也可以說是極重要。所謂不走別人常走之路者,就是有創造性。”

首先是關肅霜先生。一般舞臺上的打出手都是通過手中的兵器,或者是腳把武器踢走,而關肅霜先生另闢蹊徑,想到了通過靠旗把武器弄走。為了練好這個技巧,關肅霜先生用了兩年的時間天天扎靠練習,最後在《穆桂英大破洪州》這部作品中將這個技巧得以實現。




清淡飲食,修養身心,涵養天性。
這裡擴展下清食對於戲劇演出的影響。梅蘭芳先生就很講究平時的一日三餐與京劇表演藝術的關係。戲劇界有句飲食名言叫做“飽吹餓唱”。他說,演員在演出之前,決不能飽食,否則的話,唱起來中氣不足,動作乏力,嚴重的還會引發胃炎。所以,梅蘭芳每逢晚上有戲,晚飯吃得都很簡單,一定要等唱完了戲,休息一會,才敞開胃口來吃。

命之座篇
命座一:飛身趟馬
趟馬:京劇“趟馬”的定義趟馬(又稱馬趟子),是戲曲以舞蹈形式來表現人騎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這種表演程式,在舞臺上有著特殊的表現力。它是用虛擬手法以鞭當馬、並運用許多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騎馬飛跑,人在馬上握住揮鞭,而馬不停蹄飛奔急馳的情景。趟馬中的複雜高難技巧及優美的舞蹈身段,能形象地表現英雄豪傑躍馬揚鞭的情態。

單人的趟馬,如京劇《悅來店》何玉鳳和《豔陽樓》高登的趟馬。
雙人的趟馬,如京劇《打焦贊》中,表現孟良,楊排風急奔三關二人並馬雙行的雙趟馬。
四人的趟馬在京劇的《溪皇莊》中亦有運用,如為了表現捉拿土豪花德雷,四女兵飛馳追緝的趟馬。
而在現代戲《草原英雄小姐妹》更標新立異。為了表現牧民們在暴風雪中尋找龍梅、玉榮的急切心情,該戲編排了一組先由八人後又發展為十二人的馬舞。

切末:指戲曲舞臺上所用的簡單佈景和道具。
出自清王夢生的《梨園佳話》:“ 西京百戲大獸陸梁,是為切末佈景之濫觴。”
京劇的道具、佈景等都是為演員表演藝術服務的,因此舞臺上所用的物件、器具總儘量避免用真的實物。式樣、質料、輕重、大小、長短都要比生活中的實物有所不同。有的予以誇張、放大(如酒杯、印盒等),有的則予以縮小(如城、轎、車等),甚至以鞭代馬,以槳代船。目的都是為了適應演員各種各樣的表演動作,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虛擬環境提供條件。


牙纛:意思是牙旗,將帥。牙旗指的是旗竿上飾有象牙的大旗。多為主將主帥所建,亦用作儀仗。
唐代詩人韓愈的《山南鄭相公酬答依賦十四韻以獻》有寫到這個詞語:“帝諮女予往,牙纛前坌坲。”

“前探海”即平抬左腿回盤一顫,右腿站立,左腿平伸九十度向後慢畫圈旋轉,踢後襟,上身隨之前傾俯身,稱為“探海”。


昇堂: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比喻人的學識技藝已經入門,二是謂官吏登堂理事,登上廳堂。

戲劇舞臺上擺放桌椅、噴撒火彩、扔手彩、扔墊子等項工作,都是由檢場人來完成的。檢場人通常隸屬屬於各戲班子,但一些有規模的大園子,或本身有自己班社的園子和一些有後臺工作人員的中型園子,也有自己的檢場人。
檢場人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行當。每出戏講的是什麼故事,每個角色的動作、唱腔、唱詞和道白,有何場次,何時上,何時下,以及角兒與角兒之間的“介口”(上下場銜接處),檢場人都需要瞭如指掌。

火彩主要有兩類,一為演員口吐;一為檢場人員施放,檢場人施放火彩,就是開頭提到的“撒火彩”了。而“吊雲”則是撒火彩的其中一種,即將火彩由遠及近地撒。

翹楚,意思是原指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後來用來比喻傑出的人才或事物。
名坤,乾指男,坤指女,戲劇中坤就是指女演員。也可以稱之為“坤角兒”。

第一位要說的就是非常有名的李勝素老師了,她是梅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代表作品《貴妃醉酒》、《宇宙鋒》、《鳳還巢》等。




莊:莊重、莊嚴。諧:諧趣、詼諧。
莊諧並舉:莊重和諧趣都可以存在。形容既可以嚴肅對待,也可以有趣幽默。
莊諧並舉,文武兼備,京崑俱全。這便是對一位戲劇演員的極高評價。

雜項
動作
雲堇的動作基本沒有脫離紅纓槍,這裡就簡單聊聊京劇中的“槍花”。
“槍花”是戲曲武打程式。指武戲開打場面中,扮演主將的演員,為顯示人物的威武姿態,揮舞長槍的動作。“槍花”的基本動作有長、短兩種,其步位有一定章法,但舞槍的姿勢,可由演員根據對人物的體會,結合本人的技術特長,加以發揮。“刀法”、“棍花”,舞法雖有不同,作用則與“槍花”相同。

關於《神女劈觀》的句子解釋社區已經有小夥伴分析過了,就不再贅述了。這裡最後點一下《神女劈觀》唱段部分的配音老師,這次雲堇的唱段部分的配音米哈遊也是請到了楊揚老師。
楊揚老師是荀派的工花旦,常演劇目有《賣水》《金玉奴》《烏龍院》《勘玉釧》《尤三姐》,新編現代京劇《浴火黎明》及新編歷史京劇《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成敗蕭何》等。喜歡這次璃月戲《神女劈觀》的玩家也不妨去聽聽楊揚老師的這些劇目。
